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擔任期刊外審專家引熱議!你怎麼看?

2021-01-14 學術那些事兒




近日,一位95後本科畢業生在知乎上引起了大家熱議。起因源於一篇文章《超燃!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


本科生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來自通大杏林學院的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讓很多人都發出了質疑。

圖片來源:南通日報


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任外審專家


根據文章介紹,王子恆來自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腫瘤154班。今年剛剛畢業的他已經順利考取南通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的研究生,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未來,他打算繼續讀博,在醫學研究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據悉,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恆很大的鼓勵。這是一項關於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王子恆和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半年內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圖片來源:南通日報


學術的大門開始向這個新手敞開,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從大四開始,王子恆陸續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國際免疫藥理學》)、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細胞生物化學》)等雜誌發表共14篇SCI論文,其中包括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論文「高產」也使他逐漸受到了學術圈的關注。


大五時,王子恆第一次收到了SCI期刊的審稿邀請。「收到這個邀請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很驚喜的。外審專家還是以教授為主,很少有本科生參與的。」從成為外審專家至今,王子恆審稿約50篇。在他看來,受邀成為外審專家是對自己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花5到6個小時閱讀需要審核的論文,用一周左右的時間提出意見,高質量的審核意見也使得很多雜誌成為了王子恆的「回頭客。」


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是王子恆和團隊的小夥伴一起開展的「副業」,公司成立於2018年8月28日,主要以生物信息的技術開發、諮詢和培訓為主要業務,公司利潤逐年上升,正在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經歷和經驗比效益更重要!」 在校期間,王子恆多次參加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中心的培訓,並投身各項比賽和科研項目,先後榮獲江蘇省「創青春」省賽銅獎、江蘇省「網際網路+」大賽二等獎、江蘇省「挑戰杯」二等獎,獲院一等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等表彰,主持並完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項,獲軟體著作權五項。學有所用,不僅僅帶給了王子恆豐富的社會經驗,更是通過實踐助益了現有的學術研究。



引起爭議:

本科生就發這麼多SCI,有灌水嫌疑?


此篇文章一經發出,也迅速的引起大家的熱議。


有人表示:



也有人直截了當表達自己意見,認為有「灌水」的嫌疑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爭議,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從時間的跨度上來說,相當於在18個月完成了13篇文章。而且大多為第一作者。


而我們普通學生發SCI的正常周期,是要遠遠長過這個時間的。曾有人形象的將發SCI和生孩子做比喻。


因為一篇SCI的誕生,通常是「懷胎」四年,終於把它生出來了…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歷經各種實驗數據的折磨後,好不容易挑選出能用的數據,撰寫潤色後投出,伴隨著拒稿、改稿、和with editor...。


等真正被接收,最快也要小半年的時間了。


因此,王同學相當於一個多月就發表一篇文章的速度,可以說確實很神速了。再加上前段時間發生的南郵老師在三年半內發表了300多篇IEEE論文,且很多論文中的實驗都不公布代碼,無法讓同行去驗證、復現,因而產生的論文灌水的爭議事件。


大家對短時間內發表多篇論文的人就更加的敏感。


小編也查了下王同學發表的論文,其中:


6篇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IF=3.943,Q2/Q1
2篇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IF=1.995,Q3
1篇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IF=4.658,Q2
1篇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IF=4.237,Q2
1篇  Oncoimmunology,IF=5.869,Q1
1篇  Oncotargets And Therapy,IF=3.337,Q2
1篇  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IF=2.050,Q3
1篇  Peerj,IF=2.379,Q2


部分論文截圖


我們可以看到,發表的論文大多屬於腫瘤免疫相關方向,並且,發表的期刊大多IF值不是很高,也有業內人士稱,這些期刊都比較水。


而且,我們也能看到,王同學的文章全部都是共同一作,並且大多自己排序並不靠前,也就是說,很多文章中,他的貢獻並不是最大的那一個。



有人反對說他灌水

看問題要辯證看待


雖然發表的文章被大家認為含金量不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文章也確實是實打實的文章,作為一個本科生,能夠用心在科研上,既沒有作假,也沒有學術不端,回歸學術來看的話,王同學算是個優秀的本科生。


並且,因為專業不同,有的專業找到竅門了,確實是很好出文章的。也有相關專業的業內人士對小募表示:在我們專業裡,只要找到了好的實驗室和肯幫你的老闆,短時間內發表SCI不是一件難事,發的期刊也不會是大牌期刊,在一些影響因子5分以下的期刊投稿,被接受率很高,但前提是,你得願意自己做,並且願意費勁把論文寫下來。


所以,肯認真跟著實驗室做並發文章,這個心態我們肯定是要鼓勵的,如果非要吐槽的話。那槽點大概在,這些論文含金量不是很高,並且在大肆的媒體通稿下,讓我們這些一年憋出個一兩篇SCI的碩博生們情何以堪吶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對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本質上也是對於學術注水問題的警惕。


畢竟在現實情況中,盲目追求論文數量的情況並不少見。歸根結底來說,還是在當下的學術評價標準中有利可圖。


高校的人才評定標準過於倚重論文數量,就難免讓一些學者大量製造「垃圾水論文」來滿足要求,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學術、甘坐冷板凳的學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也正是基於此,近年來國家也推動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破除單一的人才評價標準,推動同行評價和代表作制度,加強對論文質量的關注。


但是,改革也需要一個時間,我們只能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學術評價體系會更加健全,被質疑是否「灌水」的事件也越來越少。


來源:南通日報、中國青年報、知乎、募格學術。


相關焦點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期刊類型有很多,北大核心、SSCI、南大核心又稱CSSCI、SCI、科技核心、cscd、EI等等;種類多,我們抽一個常見的sci來講;以sci期刊為例,來講講核心期刊的審稿流程。二、方法步驟 SCI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引文資料庫,他檢索的期刊稱之為sci期刊;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導讀: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其中討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讀博期間發這麼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則「如何看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
  • 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
    「14+10」,學術路上成果斐然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這是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創全院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歷史新高。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恆很大的鼓勵。這是一項關於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王子恆和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半年內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科研學霸生活也多彩:5年發表一作TOP期刊14篇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校報編輯 | 學術君第一作者TOP期刊14篇,一區期刊6篇,五年他引11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1篇,SCI源刊物6個期刊的審稿人他現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Top期刊發表SCI論文16篇,累積影響因子94.2。其中,TOP 期刊14篇,一區期刊6篇,ESI高被引論文1篇,近五年他引頻次110餘次。
  • 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
    發表的文章,要選擇期刊,期刊等級不同,文章等級也不同,可能是sci論文,也可能是其他,比如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等。可以說不是所有發表的文章,都是sci。那麼,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看文章是不是sci,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兩種,分別是web of science是不是查詢到,以及查詢文章發表期刊是不是sci期刊。首先,文章若是sci,我們可以登錄web of science網站去查詢,若能查詢到,則該文章是sci。
  •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sci期刊官網投稿是作者發表sci論文時比較常用的方法,簡不簡單,相對於不同的作者來說,有不同的答案。越熟悉,越專業,sci期刊官網投稿越簡單。sci期刊官網投稿,通常是作者自己發表sci論文唯一的選擇。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 |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生會編輯 | 學術君在復旦的十年時光,經歷了從本科入學時對於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的迷茫,到進入課題組實習決定未來的幾年投身科研工作;從研究生一年級發表第一篇SCI
  • 27歲浙大女博導顏值爆表,研究生發20篇論文,學生只比她小3歲!
    而今天和大家要說的就是一位美貌與才華並存的90後女生,不過這個女生可不普通,她16歲那年就考上浙大,還在27歲那年成為浙大最年輕的一位教授,她就是劉琬璐。很多朋友可能對她會感到陌生,但是她的事跡說出來卻實在是讓人太驚訝,她5歲那年就上小學,10歲進入初中,16歲考入浙江大學,在當地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小天才。
  • sci怎麼看幾區
    sci期刊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劃分區,分別是一區、二區、三區和四區,每個區域都納入一定數量的期刊,作者發表論文所選擇的目標sci期刊在哪個分區,就稱為sci幾區論文。那麼,sci怎麼看幾區?首先,sci分區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標準,分別是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分區標準不同,導致同一本期刊,可能屬於JCR的一區,屬於中科院的二區。所以,在看sci是幾區之前,要先確認本單位認可哪個分區標準。其次,sci期刊目錄是確定的,相關單位會把這些期刊目錄,按照標準,劃分所屬的分區。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怎麼知道哪個sci期刊在徵稿
    sci期刊為了獲取優秀且符合本刊主題的文章,經常性地發起徵稿活動。有符合徵稿要求的作者,就可以根據徵稿要求撰寫文章投稿發表。但sci期刊太多,徵稿時間不盡相同。那麼,怎麼知道哪個sci期刊在徵稿?sci期刊需要徵稿會發布徵稿的信息,這徵稿的活動,一是會在本期刊官網公布,二是與委託合作方公布。而這官網和委託方,就是個人知道哪個sci期刊在徵稿的渠道。首先,本期刊官網公布sci期刊有很多,每個sci期刊官網都隨時關注,不太現實,也沒有必要。
  • 95後醫學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請記者交代一下這些細節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其實有桿秤。小編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造假造到「喪心病狂」近期,又有個小夥火了,本科畢業生發表了14篇SCI。5年本科期間,發表14篇SCI。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哈密地區水利期刊論文發表投稿需要哪些資料
    哈密地區水利期刊論文發表投稿需要哪些資料sci投稿方式有哪些比較常用?不少作者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寫完了sci論文,到了投稿環節犯了難,sci論文如何投稿?任何刊物的投稿方式都相差無幾,在網際網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在線投稿和EMAIL投稿應用更為廣泛一些,就sci論文來說,一般sci論文期刊都有自己的投稿系統,從投稿到ZUI後見刊等一系列環節都是通過投稿系統與作者進行溝通交流的,當然是全英文狀態,所以sci論文不僅僅是寫作,投稿也需要英語溝通,對作者這英語基礎要求比較高。
  • 5篇 SCI+5 篇核心期刊,考博初試卻直接被刷
    每個工作日傍晚  丁香熱議準時更新  聚焦醫療熱議話題 追蹤行業最新動態  快訊:考研調劑系統今日開啟,四步搞定研招網上調劑(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除了調劑前一定要聯繫學校,你還知道哪些注意事項嗎?
  •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sci期刊屬於金字塔頂尖的期刊,對於錄用論文的標準非常高,導致論文投稿sci期刊相比較其他刊物來說,錄用率更低一些。至於具體到某一篇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是高還是低,與該篇論文的學術質量有關,質量越高,錄用率往往會越高。
  • 中科院1區SCI雜誌,版面費低,年刊文近千篇
    在230本腫瘤學領域SCI期刊中,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的影響因子分數排名第16。 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檢索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在2017-2018年共發表2091篇論文,在2019年已被引用13756次(2020.03.23查詢),2017-2018年發表的論著、綜述文章共為1345篇,即時影響因子為13756/1345=10.228分。
  • 愛滋病患者強姦15歲少女,判決引熱議!專家說…
    愛滋病患者強姦15歲少女,判決引熱議!專家說… 2021-01-07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