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有天才,但是我們也經常人為打造天才。而且,在國內,我們的天才一定是高大上的,高大上到嚇人。
小學生不研究癌症就不能獲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創新獎項,哪怕是當研究員的父母親自操刀,重度參與,也頂多是,三等獎。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其實有桿秤。小編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造假造到「喪心病狂」
近期,又有個小夥火了,本科畢業生發表了14篇SCI。5年本科期間,發表14篇SCI。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
如果是個博士生,我真的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個碩士研究生,我也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大醫院的臨床大夫,也不是沒可能,他接觸到的稀奇古怪的病例不少。
但是,如果是個本科生,我基本不相信。
原因是:
一,正常的本科生,哪怕是清華的,他們的主要任務也是學基礎知識。記住,是基礎知識,搞研究不是他們的範圍。可能連文獻都不知道啥意思,和那個演員一樣,連知網都沒聽說過。(當然,我沒讀過清華,不知道清華的本科都搞什麼高大上的科研)
二,正常的本科生,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論文,畢業論文其實就是小兒科。
三,現在發SCI的「門檻」並不高,對,高大上的SCI通道並不少,對於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來說,人有多大膽,就可以發多少篇。不要說14篇,41篇都沒問題。
四,如此大牛,都不是正常人,能到處參加各項比賽,包括網際網路+等和科研根本不搭邊的(在我看來是),可能還會在學生會任職(公開報導裡沒說是否在學生會協會等任職),這遠遠不是一個性活躍期孩子能把握住的,您總要有時間先「學習認識什麼叫基因吧?」
五,他讀的研究生是什麼專業?神經外科。臨床!大四實習的地方是醫院!醫院,臨床,有幾個醫院醫生發的SCI論文沒水分?既然科研能力如此強大,為什麼還要考取本科期間讀的高校的研究生?為什麼還要搞臨床?一線臨床的醫護人員,在發達國家,沒有科研任務,也不寫論文。
搜索了一下南通大學,在山東,全國競爭最大的省份,最低錄取分數才548分,要知道這是去外省的,因為錄取少,這個標準基本沒什麼價值,看看該校在本省的錄取分數線,自己搜索。
至於說成立公司,有專門的中介公司,給他們兩三千元,他們幫您註冊,不需要什麼註冊資本。
還有個小細節,發表SCI,好像要交版面費吧,這裡的版面費是指正常刊用後,給期刊社的費用。
14篇SCI,需要繳納多少版面費?這是一個學生能承受的嗎?發SCI,需要英文,一般不是國語,這個團隊的學生都不是英語專業的吧?翻譯能力能否過關?不過關的話,還需要找人翻譯,這個費用,也不小啊。
而且,發SCI能當飯吃嗎?發這麼多,這是發表上癮了還是?
說實話,涉及醫療的報導,不少記者就知道瞎激動,經常鬧出大笑話,根本不去解釋一下,比如小編我的,困惑。
作為本科和研究生期間的就讀學校,南通大學也有義務出面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