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醫學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請記者交代一下這些細節

2020-11-24 醫院院長觀察

不排除有天才,但是我們也經常人為打造天才。而且,在國內,我們的天才一定是高大上的,高大上到嚇人。

小學生不研究癌症就不能獲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創新獎項,哪怕是當研究員的父母親自操刀,重度參與,也頂多是,三等獎。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其實有桿秤。小編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造假造到「喪心病狂」

近期,又有個小夥火了,本科畢業生發表了14篇SCI。5年本科期間,發表14篇SCI。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

如果是個博士生,我真的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個碩士研究生,我也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大醫院的臨床大夫,也不是沒可能,他接觸到的稀奇古怪的病例不少。

但是,如果是個本科生,我基本不相信。

原因是:

一,正常的本科生,哪怕是清華的,他們的主要任務也是學基礎知識。記住,是基礎知識,搞研究不是他們的範圍。可能連文獻都不知道啥意思,和那個演員一樣,連知網都沒聽說過。(當然,我沒讀過清華,不知道清華的本科都搞什麼高大上的科研)

二,正常的本科生,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論文,畢業論文其實就是小兒科。

三,現在發SCI的「門檻」並不高,對,高大上的SCI通道並不少,對於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來說,人有多大膽,就可以發多少篇。不要說14篇,41篇都沒問題。

四,如此大牛,都不是正常人,能到處參加各項比賽,包括網際網路+等和科研根本不搭邊的(在我看來是),可能還會在學生會任職(公開報導裡沒說是否在學生會協會等任職),這遠遠不是一個性活躍期孩子能把握住的,您總要有時間先「學習認識什麼叫基因吧?」

五,他讀的研究生是什麼專業?神經外科。臨床!大四實習的地方是醫院!醫院,臨床,有幾個醫院醫生發的SCI論文沒水分?既然科研能力如此強大,為什麼還要考取本科期間讀的高校的研究生?為什麼還要搞臨床?一線臨床的醫護人員,在發達國家,沒有科研任務,也不寫論文。

搜索了一下南通大學,在山東,全國競爭最大的省份,最低錄取分數才548分,要知道這是去外省的,因為錄取少,這個標準基本沒什麼價值,看看該校在本省的錄取分數線,自己搜索。

至於說成立公司,有專門的中介公司,給他們兩三千元,他們幫您註冊,不需要什麼註冊資本。

還有個小細節,發表SCI,好像要交版面費吧,這裡的版面費是指正常刊用後,給期刊社的費用。

14篇SCI,需要繳納多少版面費?這是一個學生能承受的嗎?發SCI,需要英文,一般不是國語,這個團隊的學生都不是英語專業的吧?翻譯能力能否過關?不過關的話,還需要找人翻譯,這個費用,也不小啊。

而且,發SCI能當飯吃嗎?發這麼多,這是發表上癮了還是?

說實話,涉及醫療的報導,不少記者就知道瞎激動,經常鬧出大笑話,根本不去解釋一下,比如小編我的,困惑。

作為本科和研究生期間的就讀學校,南通大學也有義務出面解釋一下!

相關焦點

  • 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
    「14+10」,學術路上成果斐然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這是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創全院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歷史新高。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恆很大的鼓勵。這是一項關於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王子恆和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半年內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 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擔任期刊外審專家引熱議!你怎麼看?
    後本科畢業生在知乎上引起了大家熱議。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本科生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來自通大杏林學院的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讓很多人都發出了質疑。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中青在線北京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原春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舉行2017-2018學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有632名博士研究生、3229名碩士研究生獲授學位。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
  • 開掛的人生源於開掛的態度 華西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的背後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SCI文章的新聞驚爆了眾多醫學生的眼球,也引發了大家關於這樣的人才是「學霸還是水貨」的熱烈討論。根據網絡上的資料顯示,該生系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學生,2011年入學,2019年畢業。
  • 「最牛畢業生」發表SCI論文19篇!深圳先進院2020屆研究生畢業
    據了解,這是深圳先進院第14年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高質量人才。畢業典禮上,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對畢業生提出殷切囑託:「年輕一代的你們將在中國科技力爭世界前沿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們也將是努力使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批人。無論在何崗位,希望你們都有大的人生格局,對未來有目標、有期許,發揚深圳先進院創新無極限的精神。
  • 關於醫學SCI論文發表,你得記住這些
    對於醫生來說想發表篇醫學論文,論文的寫作修改、期刊的選擇投稿都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工作,WOSCI沃斯編輯在這給有職稱晉升需求的朋友們提供些醫學論文快速發表的建議。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導讀: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其中討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讀博期間發這麼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則「如何看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
  • 醫檢專業本科畢業生,工作一年後才能參加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
    本文從大陸與臺灣地區醫學檢驗本科教育的基本情況、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英語教學、畢業論文幾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兩岸醫學檢驗本科教育的共同點及各自特點,以供同行探討和借鑑。大陸醫學檢驗本科教育主要由綜合性大學或醫科大學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以下簡稱醫檢專業)承擔,旨在培養具備現代醫學檢驗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紮實、技能熟練、素質全面,具有一定科研發展潛能的應用型醫學檢驗專門人才[1]。目前,大陸開設醫檢專業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
  • 2020高校畢業生報告|重慶交通大學2020本科畢業生近50%進入國企工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8日19時30分訊(記者 秦思思)近日,重慶交通大學發布《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報告顯示,重慶交通大學 2020 屆畢業生共 6946 人,其中本科畢業生 5828 人,佔畢業生總人數的83.90%;畢業研究生 1118 人,佔畢業生總人數的 16.10%。
  • 外文核心期刊是什麼意思博士畢業發表,加急發表見刊
    然而cscd屬於核心級別刊物,投稿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很多作者並不了解如何發表醫學類cscd文章,為此小編結合以往的成功發表經驗,在這裡給大家進行講解,需要晉升評正高發表醫學文章的作者可以作為參考。目前來看,我國的期刊有八千多種,這些都是能在新聞出版總署查到的,而且具有國內和國外雙刊號,其實新聞出版總署並沒有對學術期刊的水平高低進行過劃分。
  • 本科期間發表6篇SCI論文,校方:已達博士畢業水平
    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這樣亮眼的科研成績出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而這已達到電子科大博士畢業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 |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生會編輯 | 學術君在復旦的十年時光,經歷了從本科入學時對於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的迷茫,到進入課題組實習決定未來的幾年投身科研工作;從研究生一年級發表第一篇SCI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
  • 江蘇大學一教授抄襲本科畢業論文,涉事作者強烈反對但仍被撤稿
    就在戴教授發表論文的 2015 年,該雜誌共發表論文 10462篇,其中中國單位的論文有 4277篇,佔比超四成。據了解,該期刊在中國的版面費/審稿費是每篇近萬元。這樣算下來,2015 年一年,該雜誌在中國收取的版面費已有4000 多萬元人民幣。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南醫少年:他95後,專業第1、SCI論文13篇,4本學術期刊審稿人!
    95後的他,目前被4本SCI期刊破格聘任為審稿人,發表SCI論文13篇,曾擔任「罕見一心 青陽不息」社團社長,志願時長近200小時,愛好寫詩……他是同學們口中的大佬,也是隱藏的「斜槓青年」,從本科生到研究生,他一直在不斷成長著,身份的轉變中不變的,是堅守醫路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