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謝天,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獲得者,曾獲武漢大學優秀學生幹部、武漢大學三好學生、武漢大學甲等獎學金。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採訪謝天時,他身著一身黑色運動服,留著清爽的寸頭,帶著靦腆的微笑,和記者聊天時略顯緊張,雙手不停地互相摩挲著。這名手握6篇SCI論文、今年第7篇SCI也正在審稿中的陽光大男孩,是同學們眼中「超級敬業的學習委員」「學不來的學霸」。為什麼「學不來」?同學們給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每天都在學習,每天!」
稀奇:本科新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說起自己學習基礎醫學專業的緣起,謝天回憶:「正好高三那年看到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報導。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辛幫助全人類抵禦疾病的事跡,讓我深受感動,也激起了我從事醫學研究工作的興趣。」
巧的是,正是在他高考那年,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開始招收基礎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後,謝天了解到這個專業是為培養既懂醫學又具備生物學專業科研能力的多學科交叉人才而設立的。「我覺得,如果能在進行生命科學研究的同時,又能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於是,2016年的9月,謝天憑著如願來到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進校後不久,謝天發現,武漢大學豐富的資源給了學生極大的發展空間。
基礎醫學院在新生入校後不久便舉辦了導師見面會,為每位同學安排博士生導師「一對一」指導。也就是說,本科生一來就受到了研究生的培養待遇,這可是稀奇事。
出於對腫瘤研究的興趣,謝天進入了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開始科研學習。在實驗室,他有機會和研究生師兄師姐一起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包括文獻閱讀、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和課題設計等方方面面,「我的導師要求很嚴格,讓我在進校伊始就打開了自己的學術眼界。」謝天說。
謝天(右)與導師張秋萍教授參加國際免疫學大會
此外,學院還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大一暑假,謝天和同學們去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參加實習,大二下學期赴中山醫學院與該校同學開展為期兩周的學習交流活動。謝天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經歷,平時在學校學不到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得到有效補充。」
2018學年,武漢大學開始實施「第三學期」制,作為「第三學期」的活動之一,2019年暑假,在學校全額資助下,謝天等19名基礎醫學專業的同學有機會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一個月,「和海外老師互動討論,實實在在地拓寬了我們的國際視野。」謝天說。
此外,在3年多的學習生活中,謝天還跟隨導師多次參加學術會議。就在上個月,他還跟隨導師參加了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會上聆聽三位諾獎得主的學術報告。
基礎醫學院對基礎醫學專業的定位是培養中國未來的醫學教育家、科學家、企業家和高端管理者。為此,學院採用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和導師制的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具有成為醫學領域未來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潛力的複合型、創新型拔尖人才。
這種精英化的教育和培養模式,讓謝天和他的同學們很受益。對此,謝天也十分感激:「我在科研上取得的小小成績也得益於學院和導師為我提供的各種學習機會,我覺得我非常幸運!」
堅持:「科研小白」的蛻變之路
在大二時,謝天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兩篇SCI論文,目前,他參與完成的另外四篇SCI論文也已經被接收,第7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被審閱中。
論文碩果纍纍、科研成果不斷,多數人都看到謝天大二時就發表兩篇SCI論文,覺得謝天的學術之路「順風順水」,但各種艱辛,謝天卻很少對外提及。
剛進校的大一新生謝天,對免疫學幾乎一無所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完全就是「科研小白」。「我還記得軍訓還沒結束時,就被帶去參加導師張秋萍教授的組會,會上大家說的專業詞彙特別多,我什麼都聽不懂,完全是懵的。」那時,導師布置給謝天閱讀一篇論文,「那是我們所在的實驗室剛發的一篇綜述,正文一共六頁,國慶期間放了七天假,我在家沒幹別的,每天啃一頁。其實非常非常艱難,那會兒到最後我也沒有真正把它讀透。」
大一,正是在很多新生告別高中的緊張忙碌、開始享受大學生活的時候,但對謝天來說並非如此。為了補足專業背景的不足,謝天付出的辛苦絕不亞於高中時代。
基礎知識是一座隔在謝天學術之路上的「大山」,多如牛毛的專業術語、複雜反覆的實驗操作,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對於一個剛結束軍訓的新生來說,這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
彼時,很多專業課還沒開始上,謝天就在實驗室碰到了很多不懂的知識,有時候他會選擇與師長溝通,但大多數時候都靠自學。為此,每天他都在圖書館、實驗室苦讀文獻,幾乎沒有休息。「過程很痛苦」「壓力很大」,謝天直言。第一次在組會上講論文就讓謝天記憶猶新。「雖說是一篇3、4分的論文,現在看來沒什麼,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光是了解專業詞彙就費了很大勁。」
但隨著深入閱讀,謝天開始慢慢熟悉領域內的專業知識。醫學研究殿堂的大門,也漸漸為謝天敞開。「一開始我只能分享3、4分的論文,後面慢慢7分、8分也不在話下。後面的課堂上,老師也會講到之前自學的部分,我對這些知識也有了新的體會。」謝天說。
經過一年的不懈鑽研,謝天讀文獻不再感到吃力,「讀文獻得心應手了,我就開始著手自己做科研。」從大二時,謝天開始寫綜述,經常一個晚上要泛讀十幾篇文章,由於專業知識和單詞儲備量的限制,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但是謝天都慢慢堅持了下來。
大二時,謝天還作為負責人申請到醫學部大創項目一項,這個項目在今年9月以第一名的答辯成績順利結題。今年上半年,他又作為負責人以答辯成績第一的成績順利申請到國家級大創項目一項。
日常:泡腳看Immunity、浴室K歌解壓
冬日,早晨七點的武漢天還沒完全亮。「早晨沒有課,就再睡一會吧。」相信大多數同學都會這麼選擇。而此刻謝天的鬧鐘準時響起,隨即開啟了一天的忙碌。四十分鐘後,他已經早早坐在實驗室,攤開滿試驗臺的樣品,繼續前一天沒做完的實驗。
「休息啊,我是基本沒休息概念的。」這話對謝天來說一點都不假。無論嚴寒或是酷暑、工作日或是節假日,他雷打不動七點起床,保證八點以前能坐在實驗室。和其他的研究生師兄師姐不同,大一大二時的謝天平時都有專業課,常常和組裡的實驗錯過,所以他的實驗,同門師姐會幫他排在周末。「周末來實驗室是常事,按優先級來說,有課的時候就上課,沒課就待在實驗室自習看文獻,複習複習專業知識。」
實驗室-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的學術生活,謝天的壓力可想而知,但他也會見縫插針地調整自己,音樂就是謝天的解壓好伴侶。「做實驗的時候,有些環節需要時間等待,比如說提取RNA離心時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這期間我就會一邊聽歌一邊等。」謝天還是歌手梁靜茹的粉絲,歌單裡有四十多首梁靜茹的歌。「我最喜歡的一首是梁靜茹的《情歌》,前面的一小段就是我們高中英語周報聽力的前奏,我很喜歡。」
除了音樂作調劑,謝天空閒時還喜歡打羽毛球。「我體育課選修了羽毛球,宿舍旁邊就是羽毛球館,同學在群裡喊一聲,有時間的話會去打一打。」暑假的時候,謝天大多數時間也待在學校,但和平時相比沒那麼忙碌,所以有時也會追劇。「《陳情令》就是暑假看的。雖然偶爾追劇,但是我從不打遊戲。」謝天笑言。
結束一天的學習,謝天晚上十點左右回到寢室,這應該是他一天裡最放鬆的時刻。他的室友透露,謝天喜歡在浴室K歌,謝天靦腆笑道:「每天的生活都很高壓,一邊洗澡一邊唱歌正好釋放一下。」
睡覺前,他還習慣翻閱一些學術期刊,「我喜歡泡腳的時候翻翻文獻,比如Immunity《免疫》雜誌,就像看閒書一樣,對我來說就算是一种放松吧。」
談到未來,謝天表示應該會留在國內繼續讀研,「我目前從事的是腫瘤免疫方面的研究,今後想從事炎症與慢性疾病的研究,讓慢性疾病病人儘量少遭受痛苦。」
(來源:武漢大學 記者、實習生:田佩雯 指導老師:陳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