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霸:本科發表3篇SCI論文,立志研究晶片,去斯坦福讀博士!

2021-01-10 中國校園在線

我將始終不忘復旦人的精神,為物理科學奮鬥青春,為祖國發展奉獻終生!

陳豐:復旦大學物理學系

所獲榮譽

·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 復旦大學本科生畢業生獎學金一等獎· 2018年物理學系「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榮譽學生· 2017年物理學系「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榮譽學生· 2017年復旦大學上海獎學金

陳豐學習成績優異,以3.85的績點在物理系中排名第一,物理課程全部為A。他修讀多門榮譽課程,積極參與討論課,連續兩年被評為物理學系榮譽學生。

近幾年,物理系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性進展,陳豐備受鼓舞,他認為國家在基礎科學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作為基礎學科,物理學科的應用價值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體現。他也下定決心從事物理科學研究,在這條科研道路上矢志前行。

Berkeley交流時與教授合影

滿腔熱忱,盎然志趣鑽科研

大學四年期間,陳豐一共參與了四個課題組的科學研究。他研究方向廣泛,涉及領域包括拓撲半金屬、二維材料、納米光子學與統計場論等。目前,他已發表三篇國際學術論文(均為SCI,其中一篇為共同第一作者,另外兩篇為合作作者),累計影響因子超過28。

他加入修發賢教授課題組與晏湖根教授課題組,致力於探究新材料。這類新型材料在很多方面都有望超過傳統半導體材料,在晶片、國防等領域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特別是他們團隊研究的二維材料與拓撲半金屬的物理性質,將為未來這些材料在晶片、能源等方面的應用鋪平道路。

此外,他參與的鎘砷與鈮砷輸運與光學性質研究的相關科研工作已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他所在的課題組後續在相關方面的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並被CCTV等新聞媒體報導。

另一方面,陳豐參與了一些理論物理研究工作。他受到戚揚教授的指導,進行機器學習與統計場論的研究,希望能用現在比較火熱的機器學習方法來研究解決物理學中的一些問題。雖然經歷了一些阻力與波折,目前他們已經已完成了算法的設計與測試,有了一定的進展。戚揚教授廣博的知識與對物理問題深刻的洞察見解對陳豐產生了非常大的幫助。

與復旦修發賢教授合影

學無止境,知行合一念初心

去年暑假,陳豐前往耶魯大學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在耶魯大學的兩個月裡,他致力於探究體態黑磷的紅外發光信號。雖然黑磷已被發現多年,但是其體態螢光信號由於種種技術上的困難一直沒有被報導。他們實驗團隊設計搭建了一套測量系統,在世界上首次測出並報導了黑磷體態螢光信號,為將來黑磷紅外器件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

最近,他加入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ATLAS組,開始嘗試在粒子物理方面進行研究工作。自從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被發現以來,人們非常關心它的性質是否完全能由標準模型來描述。他們的工作將使用高能質子對撞,觀察其產物,來對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性質進行實驗探測。

耶魯大學暑期科學研究實驗照片

很多人會質疑研究物理有什麼用,探測黑洞對社會有什麼應用,探究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對人類文明有什麼價值?誠然,研究這些東西可能是出於人類探究未知的興趣,但是歷史說明了研究物理的相關技術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陳豐堅信基礎科學的發展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或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他希望能參與到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去,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一己之力。

多面發展,突破創新促交流

除了深耕科研外,陳豐積極參與學生工作。他先後擔任復旦大學學生會海外交流部部長助理與副部長。在任期間,他負責組織Buddy Program與Language Partner兩個項目,主辦了4項中外學生交流活動,合作籌辦了多項校級大型活動包括Fudan Idol、International Culture Festival等,致力於增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間的交流和友誼。

學生會海外交流部活動(International Culture Festival)

在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學習讓陳豐收穫頗豐,他深感目前中國在晶片產業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發展空間。畢業後,他將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應用物理學博士,從事相關基礎性研究。在未來的科研生涯中,他將始終不忘復旦人的精神,攻堅克難,助力中國晶片行業的發展,為基礎科學奮鬥青春,為祖國發展奉獻終生。

來源:復旦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編輯:鄭佳迪

相關焦點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如何成功發表SCI論文?看看4位復旦學霸的經驗,值得借鑑、收藏!
    發表SCI文章,尤其高影響因子的paper,是每一個復旦學子追求的目標。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發表SCI呢?今天,復旦研究生邀請了復旦四位學霸,給大家分享一些寫論文的小Tips,一起來看看吧!發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並以獨立一作在國際頂尖醫學《柳葉刀》上發表會議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國環境科學年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上醫90周年校慶志願者,上醫校友會志願者,校慶「我的醫學,我的夢」徵文比賽校一等獎。
  • 超級學霸!他讀大二時,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申請到國家級項目!
    對於眾多做學術科研的人而言,能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上一篇論文,都足以是讓自己頗感自豪的事。而能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能屢次在國際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更是讓人膜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樣一位學霸,名叫,謝天,這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截止目前卻已經發表了好幾篇重量級的論文: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截至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
  • 這個碩士讀得值,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真厲害
    有的網友說,他這個碩士讀的太值了。讀完碩士,連博士都省了。因為他所在的學院提議要給他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為什麼這個碩士這麼香,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究竟牛在哪裡,有什麼突出的貢獻或者表現呢? 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畢業的一個門檻,就是要發表一篇甚至幾篇重量級的論文。這名學霸碩士在讀研的3年期間,竟然破天荒地發表了16篇sci論文。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 剛畢業就被推薦讀博,三年16篇SCI,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均在學校「最具影響力期刊」目錄)、EI
  • 他21歲保研,22歲讀博,1年又達博士畢業要求,發表11篇SCI/EI論文
    已發表SCI/EI論文11篇,受理專利6項,獲得行業旗艦會議最佳論文獎……作為學生第一負責人,他協助指導6位研究生正在進行導師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分布式光伏與梯級小水電互補聯合發電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作為導師助理,他協助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3項,其中中英合作項目「Optimal Design and Schedule of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and
  • 美女學霸:她發表4篇SCI論文,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全額獎學金錄取
    她是公認的「高顏值學霸小姐姐」 :170cm+的身高 笑起來天都會放晴 ,託福100+ GRE320+ ,本科畢業的她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全額獎學金錄取。她是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2014級應用化學本科生原瑋澤,西北大學2019年紫藤獎獲得者!
  • 她是化學實驗室白衣女神,本科發表10篇SCI,戴眼鏡的美女學霸
    論文,對於大學生來說就是一道坎,只有跨過這道坎,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因此,一聽到寫論文或者論文答辯的話題,大學生都會嚴陣以待,如臨大敵。不過,在高校中,論文也是有等級之分,大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屬於金字塔的最低端,能夠發表在SCI上的論文才是皇冠上的明珠。
  • 雙胞胎學霸:他們一起讀研,發SCI論文13篇,又一起考取廈大博士
    雖然本科未能如願,但他們並沒有放棄『水產夢』,從大一開始就立志考研,目標城市是上海,目標學校是上海海洋大學,這所水產養殖專業全國排名拔尖的特色大學。本科期間,一有機會白玉麒就會到弟弟白玉麟那裡蹭課,學習生物學相關課程,考研期間,備考也是在河南師範大學自習室,一同備考,遇到不同的問題也會共同探討,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過程中也會互相激勵。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這位90後女孩,讀博5年發表SCI論文25篇,在26歲成為211高校教授...
    是踏入職場了,還是在讀著研究生,或者是還在讀著博士?26 歲這個年紀,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是她,一個 90 後女孩,卻在 26 歲成了教授,成了博士生導師。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仍然是一位 90 後,她被學生稱為最美 90 後教授,現為中國礦業大學這所 211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就是王虹。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01爭議不斷是「開掛」還是灌水?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許多人說,在科學上有成績的人一定是有天賦,也就是那些每次考試幾乎第一、考研一次通過,且讀博一兩年就畢業的學霸,否則能熬到本科畢業都不錯了。真的是這樣嗎?普通人靠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也沒有機會成功嗎?難道「笨鳥先飛」只是一個口號?
  • 她是清華學霸,考上史丹福大學,卻幫美國破解北鬥衛星,現狀如何
    回想過去,我國曾經受制於美國的GPS系統,後來投入巨資參與歐盟的伽利略系統研究,沒想到多年之後卻被別人排擠出來。從那以後,我國就立志自主研發「北鬥系統」,就是為了守住國門,不受人控制。然而,有一個女孩子,本是清華學霸,在2003年考上史丹福大學,為了能夠在美國有好的前程,卻幫其破解我國的北鬥衛星。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截至6月30日,全年級88人共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學院本科生獲得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MM最佳論文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ICLR上發表論文,均實現了我校本科學子在這一領域的首次突破。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本科期間發表6篇SCI論文,校方:已達博士畢業水平
    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這樣亮眼的科研成績出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而這已達到電子科大博士畢業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 |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生會編輯 | 學術君在復旦的十年時光,經歷了從本科入學時對於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的迷茫,到進入課題組實習決定未來的幾年投身科研工作;從研究生一年級發表第一篇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