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就將寢室改造成小型「實驗室」,把各領域的學術論文當課外書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SCI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時刻關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焦點問題,這樣的學霸操作你見過麼?2019年2月4日農曆的除夕夜,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王金辰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博士項目錄取,並獲得全額獎學金資助,研究方向為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與系統。
據悉,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是全球該領域最頂尖的院系。前後共有57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19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60位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的院士在該系任教,堪稱全美之最。而2019年全球共有超過3600名優秀學子申請了該系博士項目。
寢室也是「實驗室」,大一就開始的學術路
這一份榮譽得來不易,一切努力要從王金辰的大一生活開始說起。剛進入大學,很多新生面對接下來的四年大學生活和未來的方向還處於懵懂的狀態,但是王金辰在進入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之後,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大一下學期王金辰就在學院的推薦下加入了何松柏教授的教研室,開始從事射頻電路的研究。談起在何松柏教授帶領的團隊下的學習,王金辰表示,何松柏教授時常教誨他們,本科生想要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所以從一入學,王金辰就經常泡在實驗室裡,跟著師兄師姐們一起探討功率放大器設計等課題,在實驗室沒弄懂的地方王金辰也會繼續在寢室裡研究。「我從家裡也搬來一些儀器和元器件,在寢室裡開闢了一個小型『實驗室』繼續鑽研沒解決的問題。」
「科研和學習不同,有一個非線性的思維方式才能迸發出一個好想法,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這樣的思路,王金辰在功率放大器和濾波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他不僅以第一作者在在射頻、微波領域的世界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上發表了論文,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被邀請赴美國參加微波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並作學術報告。在他看來,對功率放大器和濾波器的研究不僅鞏固了他的微波理論基礎,還幫助他在設計振蕩器、天線、鎖相環等其他器件時更易上手。「比如我做天線和功分器時,發現有人把多種無源器件結合起來做成濾波天線或者帶濾波效果的功分器等,這還真的挺有意思的」,王金辰說道。
論文當作課外書看,培養跨領域科研思維
除了泡在實驗室外,王金辰也會關注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把科研論文當做課外書來看。
「看的那些論文中,有涉及經濟方面的,也有關於化學方面的,一開始也許會看不懂,但是多看幾篇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科專業知識就會好很多。」王金辰告訴記者,「現在平時看的更多的主要還是與專業領域最相關的,像射頻、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與系統等方面的論文。」
除此之外,王金辰對電力電子與控制、數字預失真、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也有所涉獵。「我研究這些領域既是出於好奇,也是為了拓寬科研思路。」王金辰認為,許多研究領域其實都是互通的。他在研究Flyback光伏微逆變器時,發現其中的很多控制算法,比如迭代學習控制、重複控制,都有潛力在射頻功放的數字預失真中得以運用。憑藉這個想法,他獲得了2019年春季中國大陸唯一一份IEEE MTT-SUndergraduate/Pre-graduate Scholarship,該季度全球共有5人獲得這一榮譽。
未來規劃:希望在學術界做出「黑科技」
談到未來的打算,王金辰希望留在學術界,為學術界和工業界做出突破性的貢獻。「為此我做了很多準備,一方面在做學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也在硬體和軟體兩個方向做了許多積累。不僅要注重電路的聯合設計技術,也要重視電路拓撲的可重構性以及算法層面的突破。我希望能將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運用到系統級集成電路的設計中去。」
據了解,在大三暑假期間,王金辰憑藉自己在射頻、微波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自告奮勇主動聯繫麻省理工學院相關研究領域的教授,並破格獲得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為期三個月暑期研究的機會。在此期間,王金辰提出並獨立完成了關於寬帶、雙帶Doherty功放理論和天線方面的研究,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認可,為他最終成功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全獎直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想起這些年在格拉斯哥學院的生活,王金辰覺得自己很充實,也很感謝學院和老師對自己的培養,而對接下來的科研之路他也充滿了信心。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