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他以一作發表SCI論文多篇,全獎直博麻省理工學院,太優秀

2021-01-12 校園快報

大一就將寢室改造成小型「實驗室」,把各領域的學術論文當課外書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SCI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時刻關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焦點問題,這樣的學霸操作你見過麼?2019年2月4日農曆的除夕夜,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王金辰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博士項目錄取,並獲得全額獎學金資助,研究方向為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與系統。

據悉,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是全球該領域最頂尖的院系。前後共有57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19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60位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的院士在該系任教,堪稱全美之最。而2019年全球共有超過3600名優秀學子申請了該系博士項目。

寢室也是「實驗室」,大一就開始的學術路

這一份榮譽得來不易,一切努力要從王金辰的大一生活開始說起。剛進入大學,很多新生面對接下來的四年大學生活和未來的方向還處於懵懂的狀態,但是王金辰在進入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之後,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大一下學期王金辰就在學院的推薦下加入了何松柏教授的教研室,開始從事射頻電路的研究。談起在何松柏教授帶領的團隊下的學習,王金辰表示,何松柏教授時常教誨他們,本科生想要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所以從一入學,王金辰就經常泡在實驗室裡,跟著師兄師姐們一起探討功率放大器設計等課題,在實驗室沒弄懂的地方王金辰也會繼續在寢室裡研究。「我從家裡也搬來一些儀器和元器件,在寢室裡開闢了一個小型『實驗室』繼續鑽研沒解決的問題。」

「科研和學習不同,有一個非線性的思維方式才能迸發出一個好想法,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這樣的思路,王金辰在功率放大器和濾波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他不僅以第一作者在在射頻、微波領域的世界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上發表了論文,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被邀請赴美國參加微波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並作學術報告。在他看來,對功率放大器和濾波器的研究不僅鞏固了他的微波理論基礎,還幫助他在設計振蕩器、天線、鎖相環等其他器件時更易上手。「比如我做天線和功分器時,發現有人把多種無源器件結合起來做成濾波天線或者帶濾波效果的功分器等,這還真的挺有意思的」,王金辰說道。

論文當作課外書看,培養跨領域科研思維

除了泡在實驗室外,王金辰也會關注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把科研論文當做課外書來看。

「看的那些論文中,有涉及經濟方面的,也有關於化學方面的,一開始也許會看不懂,但是多看幾篇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科專業知識就會好很多。」王金辰告訴記者,「現在平時看的更多的主要還是與專業領域最相關的,像射頻、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與系統等方面的論文。」

除此之外,王金辰對電力電子與控制、數字預失真、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也有所涉獵。「我研究這些領域既是出於好奇,也是為了拓寬科研思路。」王金辰認為,許多研究領域其實都是互通的。他在研究Flyback光伏微逆變器時,發現其中的很多控制算法,比如迭代學習控制、重複控制,都有潛力在射頻功放的數字預失真中得以運用。憑藉這個想法,他獲得了2019年春季中國大陸唯一一份IEEE MTT-SUndergraduate/Pre-graduate Scholarship,該季度全球共有5人獲得這一榮譽。

未來規劃:希望在學術界做出「黑科技」

談到未來的打算,王金辰希望留在學術界,為學術界和工業界做出突破性的貢獻。「為此我做了很多準備,一方面在做學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也在硬體和軟體兩個方向做了許多積累。不僅要注重電路的聯合設計技術,也要重視電路拓撲的可重構性以及算法層面的突破。我希望能將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運用到系統級集成電路的設計中去。」

據了解,在大三暑假期間,王金辰憑藉自己在射頻、微波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自告奮勇主動聯繫麻省理工學院相關研究領域的教授,並破格獲得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為期三個月暑期研究的機會。在此期間,王金辰提出並獨立完成了關於寬帶、雙帶Doherty功放理論和天線方面的研究,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認可,為他最終成功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全獎直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想起這些年在格拉斯哥學院的生活,王金辰覺得自己很充實,也很感謝學院和老師對自己的培養,而對接下來的科研之路他也充滿了信心。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985學霸大一開啟學術路,論文當作小說看,全獎直博麻省理工
    當其他同學還在焦急地等待考研初試成績 ,或為找到心儀工作而奔走時,2019年農曆除夕夜,很喜慶的日子,王金辰收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博士博士錄取的通知,而且還是全額獎學金資助,這讓他瞬間成為了同學羨慕和學弟學妹們膜拜的對象。不過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 美女學霸:她發表4篇SCI論文,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全額獎學金錄取
    她是公認的「高顏值學霸小姐姐」 :170cm+的身高 笑起來天都會放晴 ,託福100+ GRE320+ ,本科畢業的她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全額獎學金錄取。她是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2014級應用化學本科生原瑋澤,西北大學2019年紫藤獎獲得者!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最近,有人在官微後臺留言, 說有時候都不敢打開官微 全是學霸,還全是高顏值…… 作為小編,小電也很無奈呢 誰讓我們是學霸遍地的電子科大呢 這不,又來了學霸年級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2019年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標兵、寶鋼獎學金、「創新創業之星」獲得者。6、張寶收,航海學院博士生,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導師為宋保維教授。綜合測評744分,連續3年在學院全年級博士中排名第1。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篇:含10篇SCI論文(6篇為一區,本學年2篇),並連續三次獲得「標兵」稱號、「國家獎學金」等。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學霸不是說說而已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導,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2018年3月5日,《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兩篇文章第一作者都來自MIT物理系的21歲博士生曹原,大神除了物理,還喜歡計算機和天文,學神的人生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尤其是近兩年來,90後的身影也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譬如中山大學的女教授胡曉明、南方醫科大學的女教授李琳、南京農業大學的女教授李姍,她們都是集合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神和女學霸,是90後的優秀代表。讓人感慨的是這些被高校大力宣傳的90後教授都是女性,男性身影在科研領域仿佛絕跡一般。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
  • 兩年13篇SCI論文,女學霸高考失利,憑藉數學思維逆風「翻盤」!
    讀研兩年,共計發表13篇SCI論文,其中5篇一作論文,申請3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化為中央硬體工程院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斬獲竺可楨獎學金。是不是感到難以置信?這位主角就是來自於浙大2017級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連小梅。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距離夢想又近了一步,但是,他仍然不斷告誡和激勵自己:「任重而道遠,必須再接再厲!」
  • 2020清華特獎入圍名單公布:電子系學霸兩篇頂會一作
    △ 劉泓同學(圖片來自谷歌學術)他以一作身份在CVPR 2019和ICML 2019兩大頂會上各發表了一篇論文。而且這篇被ICML收錄的論文還做了口頭報告,通訊作者是機器學習領域著名學者Michael I. Jordan。談到這篇ICML論文,劉泓說:第一次走出國門,對我來說是難忘的經歷也是挑戰。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大學評優、升職,完全看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級別,根本不考慮論文的內容。直博要5分以上單獨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單獨一作。你以為那論文都是乾貨嗎?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錢?發論文都成體系了 當然也有學霸博士反駁:不發表論文難道以交捲來論英雄嗎?那本碩畢業更水了。
  • 美女學霸放棄中科大保研,獲美國全獎直博,願學成回國投身醫療
    從中學階段的學霸,到剛入校的一團混亂,再到科研學習不耽誤、文體社工兼顧之,她接受暫時不優秀,但不允許自己永遠平淡。2019年,她放棄了保研中科大,選擇了美國休斯頓大學全獎直博,她說:「學成歸來發展我國的醫療科技,這樣的遠方我終會到達」。
  • 首屆AAAI/ACM SIGAI博士論文獎公布,姚班學霸吳佳俊獲獎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吳佳俊獲得了2019年AAAI / ACM SIGAI博士論文獎。另外還有兩位博士獲得了runners-Up獎項,分別是畢業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Aishwarya Agrawal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董力。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沒想到國獎競選這麼激烈,同學們著實都很優秀。
  • 麻省理工學院:優秀校友蒯佳祺領導達達集團成功上市
    美國著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日前在官網發布對其優秀校友——達達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蒯佳祺先生的報導。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員Chris Caplice表示,「蒯佳祺很快歸納了如何利用動態網絡來吸引消費者的系統性思考。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 西大有「理」:計算機學霸發表近15篇SCI/EI的科研之路
    ②論文類:除五篇一作SCI/EI論文論文外,還發表近十篇非一作SCI/EI論文,其中包括兩篇頂會論文{ IJCAI 2017(二作),IJCAI 2018(三作)},SCI一區期刊論文TKDE(四作,同等貢獻),以及其他高水平SCI英文期刊論文,如World Wide Web,Neurocomputing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