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AAAI/ACM SIGAI博士論文獎公布,姚班學霸吳佳俊獲獎

2021-01-10 騰訊網

作者 | 青暮

11月6日,AAAI和ACM SIGAI聯合發布了首個博士學位論文獎。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吳佳俊獲得了2019年AAAI / ACM SIGAI博士論文獎。另外還有兩位博士獲得了runners-Up獎項,分別是畢業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Aishwarya Agrawal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董力。

AAAI / ACM SIGAI博士學位論文獎由AAAI和ACM SIGAI聯合設立,以表彰和鼓勵人工智慧領域的博士生的出色研究和論文,提名者必須是ACM SIGAI成員和/或AAAI成員。該獎項將每年在AAAI上頒發,獲獎者將被邀請在大會上發表演講。

1

一篇論文,三項榮譽

吳佳俊的獲獎論文是「Learning to See the Physical World」,此前,該論文還獲得 2019 ACM 博士論文榮譽提名獎。

今年7月,一年一度的 ACM 博士論文獎發布,畢業於特拉維夫大學的 Dor Minzer 獲得該獎項。吳佳俊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博士 Jakub Tarnawski 獲得榮譽提名獎。

相關連結:https://awards.acm.org/about/2019-doctoral-dissertation

吳佳俊獲獎論文:Learning to See the Physical World

論文地址:https://jiajunwu.com/papers/dissertation.pdf

論文摘要:

人類的智慧超越是模式識別的,我們可以從一張圖像中解釋所看到的內容,以3D形式重建場景,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並相應地計劃行動。

儘管在過去十年中人工智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但與人類智能相比,人工智慧(尤其是深度學習)在某些方面仍然不足:它們通常只能解決特定問題,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並且在泛化至新任務或新環境時很容易失敗。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研究了物理場景理解的問題:構建通用的、數據高效的、可通用的機器,學習如何觀察、推理和與物理世界交互。

其核心思想是以逼近模擬引擎的形式,利用真實世界背後的通用因果結構,包括來自計算機圖形學、物理學和語言的知識,並將其與深度學習相集成。在這裡,學習起著多方面的作用:模型可以學習反轉模擬引擎以進行有效的推理;它們還可以學習逼近或增強模擬引擎,以進行更強大的前向模擬。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研究了這種混合模型在感知、動力學建模和認知推理中的應用。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學習與圖形引擎結合使用,以建立對象中心的場景表示形式,以實現對象的形狀、姿態和紋理。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圖形引擎之外,我們還將學習與物理引擎配對以同時推斷物理對象屬性。我們還將探索學習逼近模擬引擎,以提高靈活性和表達能力。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通過循環程序執行引擎來利用和擴展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引入的模型,以進行概念發現和認知推理。增強的模型可以發現對象和場景中的程序式結構,然後將其用於下遊任務,例如視覺問答和場景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還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George M. Sprowls人工智慧和決策博士學位論文獎。

姚班學霸

吳佳俊本科畢業於清華姚班,然後在MIT相繼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並且隸屬於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SVL)和斯坦福AI實驗室(SAIL)。

吳佳俊個人主頁:https://jiajunwu.com/

他的博士生導師是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與計算教授Josh Tenenbaum,Josh Tenenbaum以對數學心理學和貝葉斯認知科學的貢獻而聞名。

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吳佳俊還曾當過Google Research的訪問學者。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機器感知、推理及其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認為AI研究應該從人類認知中汲取靈感。他目前已經有多篇論文被 CVPR、ICLR、ICML、NeurIPS 等AI頂會接收。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被引用數超過 5000。

他目前已經發表81篇論文,還曾被列入 ICLR 2019 最高產論文作者之一,其學術能力可謂既優質又高產。

吳佳俊是清華叉院2010級本科生,後來入選姚班。他在本科期間曾連續三年學分績全年級第一,獲得過清華特獎,以及蔣南翔獎學金和姚期智獎學金,是學霸無疑了。

2

runners-Up獲獎論文

兩篇 runners-Up 博士論文獎由畢業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 Aishwarya Agrawal 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董力獲得。

Aishwarya Agrawal 獲獎論文: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and Beyond

論文地址:https://smartech.gatech.edu/handle/1853/62277

論文摘要:

在本文中,我提出並研究了一種多模態人工智慧(AI)任務,即視覺問答(VQA)。給定圖像和關於圖像的自然語言問題(例如,「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商店?」 ,機器的任務是自動產生準確的自然語言答案(「麵包店」)。

VQA的應用包括:幫助視力障礙的用戶了解周圍環境,幫助分析人員檢查大量監視數據,通過交互式演示進行教學,讓人類與AI助手進行交互,以及使可視化社交媒體內容更易於訪問。

具體來說,我研究以下內容:

1)如何創建大規模數據集,並為自由形式和開放式VQA定義評估指標;

2)如何開發表徵VQA模型行為的技術;

3)如何通過提出建議來構建VQA模型,使得模型較少受訓練數據中的語言偏見驅動,而在視覺上更具基礎。建議包括一種新的評估協議、一種新的模型架構、一種新穎的目標函數。

我過去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致力於建立可以「看到」和「交談」的智能體。但是,對於許多實際應用(例如,物理智能體在房屋中導航以執行自然語言命令),我們需要的智能體不僅需要「看到」和「交談」,還需要採取行動。在第6章中,我介紹了將視覺和語言智能體泛化為能夠採取行動的未來方向。

Aishwarya Agrawal個人主頁:https://www.cc.gatech.edu/~aagrawal307/

Aishwarya Agrawal 現在是 DeepMind的一名研究科學家,研究興趣是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交叉領域。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and Beyond」還曾獲喬治亞理工學院 2020 Sigma Xi 最佳博士論文獎和喬治亞理工學院 2020 計算機學院論文獎。

董力獲獎論文:Learning Natural Language Interfaces with Neural Models

論文地址:https://era.ed.ac.uk/handle/1842/35587

論文摘要: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和最自然的手段。如果我們可以使用人類語言與機器對話,與各種設備和服務(例如,數字助理和智能設備)進行交互將變得更加方便。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計算機只能解釋和執行形式語言。在本文中,我們專注於使用神經模型來構建自然語言接口,從而學習將自然措辭的表達映射到機器可解釋的表示上。

由於(1)自然語言和形式語言之間的結構不匹配,(2)輸出表示需要正確的格式,(3)缺乏不確定性信息和可解釋性,以及(4)語言變化的模型覆蓋面,因此該任務具有挑戰性。

在本文中,我們開發了幾種靈活的神經架構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針對自然語言接口提出了一種基於注意力增強的編碼器-解碼器神經網絡的模型。

除了序列建模之外,我們還提出了一種樹解碼器,以利用含義表示的組成性質和格式正確性,以自頂向下的方式遞歸地生成層次結構。

為了對不同粒度級別的含義進行建模,我們提出了一種結構感知的神經架構,該結構按照從粗到精的過程解碼語義表示。

我們所提出的神經模型仍然難以解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黑盒。我們探索了估計和解釋模型對其預測的信心的方法,認為該模型可以為用戶提供有關不確定輸出的即時且有意義的反饋。

我們估計了表明模型預測是否正確的置信度得分。此外,我們確定輸入的哪些部分會導致不確定的預測,從而允許用戶解釋其模型。

模型覆蓋是導致自然語言接口不確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開發了一個通用框架來處理自然語言表達相同信息需求的多種不同方式。

我們利用外部資源為輸入生成適當的釋義,然後將其提供給神經釋義評分模型,該模型將較高的權重分配給最有可能產生正確答案的語言表達。使用目標任務提供的監督信號對模型組件進行端到端訓練。

實驗結果表明,我們所提出的神經模型可以輕鬆地跨任務遷移。此外,可以通過考慮輸出格式正確性、置信度建模和改善模型覆蓋範圍來增強自然語言接口的魯棒性。

董力個人主頁:http://dong.li/

董力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目前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計算組高級研究員,研究興趣是結構化數據與文本之間的轉換。他曾獲 2015 年微軟亞研獎學金和 ACL 2018 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

參考連結:

https://sigai.acm.org/awards/doctoral_dissertation_award.html

相關焦點

  • 2019 ACM博士論文獎公布,MIT學霸吳佳俊獲榮譽提名
    榮譽提名獎則授予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博士 Jakub Tarnawski 和 MIT 博士吳佳俊。今日,2019 ACM 最佳博士論文獎公布,畢業於特拉維夫大學的 Dor Minzer 獲得該獎項。此外,來自微軟的 Jakub Tarnawski 和出身清華姚班的吳佳俊獲得榮譽提名獎。
  • 畢業於清華的90後學霸,即將加入MIT任助理教授
    值得關注的是,除範楚楚外,2019年已有多位學霸宣布將任教美國頂尖學府,包括出身清華姚班的斯坦福博士畢業生陳丹琦,將前往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陳天奇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 CMU,擔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朱俊彥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 CMU,擔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
  • AAAI 2021獨家爆料!錄取率21%、Oral取消、評審出現Bug、Reddit上...
    在近萬人的翹首企盼下,AAAI 2021論文錄取結果在昨天傍晚(北京時間)公布: 本次AAAI 2021一共收到9034篇論文提交,其中有效審稿的只有7911篇,最終錄取的數量為1692篇,接收率為21.4%。
  • 中國本科生獲STOC最佳論文獎!北大圖靈班,正在頻頻交出答卷
    最新消息,一位江蘇常州的小哥哥一口氣中了2篇論文,還拿下了最佳論文獎。而且他還是名本科生,首位拿下STOC最佳論文獎的中國本科生。沒錯,就是那個理論計算機領域頂級會議,難度和含金量都穩居第一梯隊的STOC。他叫吳克文,畢業於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2016年被北京大學錄取,2017年成為北大圖靈班首屆學生,現在即將成為北大圖靈班首屆畢業生。
  • 北大30人小班豪配兩位圖靈獎導師!清華有「姚班」,北大看「圖靈」
    昨天,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靜園舉行,「天才少年」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這個由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創立的班級,也是北大校園內「神一般」的存在。 昨天,北大靜園,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充滿古典氣息的五院「低調」舉行。
  • 今年麻省理工、明年史丹福大學,清華姚班「學神」,繼續留在美國
    前段時間,「清華學神」、麻省理工博士生吳佳俊在推特上宣布,將於2020年加入史丹福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因此,他的博士生涯即將告一段落,接下來面對的是更富挑戰且有意義的科研工作。驚豔的成就=天才+努力吳佳俊的求學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本科就讀於清華,是清華姚班2010級的學生。
  • 北大30人小班豪配兩位圖靈獎導師!清華有「姚班」,北大看「圖靈」
    昨天,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靜園舉行,「天才少年」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這個由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創立的班級,也是北大校園內「神一般」的存在。 昨天,北大靜園,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充滿古典氣息的五院「低調」舉行。
  • 出走半生,巨匠歸來: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和他久負盛名的清華「姚班」
    在回國之前,姚期智已經獲得過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也是華人學者目前為止的唯一獲者。由於該獎對獲獎條件要求極高,評獎程序又是極嚴,一般每年只評選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只有極少數年度有兩名合作者或在同一方向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共享此獎。因此它是計算機界最負盛名、最崇高的一個獎項。
  • 「網癮學霸」陳立傑:18歲獲奧賽金牌進姚班,曾得清華特等獎學金
    他是姚班學霸陳立傑,拿過清華特獎,如今在MIT讀理論計算機方向的博士。>24歲,拿下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頂級會議STOC 2019 DannyLewin最佳學生論文獎。進入清華姚班,成為驚豔麻省理工的中國交換生高中畢業後,陳立傑應邀進入天才雲集的清華姚班就讀,一開始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後來逐漸調整心態,在大二時,他不僅提前修完了大部分計算機理論課,還選修了一門研究生課程《高等理論計算機科學》。
  • 姚班學霸陳立傑:16歲保送清華,18歲拿下IOI世界冠軍
    他正是MIT博士生、清華特獎,姚班學霸陳立傑。 而這位一路閃光、名聲響徹科研圈的清華大神,遠不止獲獎這麼簡單。 大學開掛,考出「網紅成績單」 2013年,陳立傑帶著IOI世界第一的光環進入了清華姚班。 作為姚期智院士創立的清華尖子班,姚班雖然每年只有四五十名學生,但競賽大神、科研牛人、高考狀元雲集,這也讓陳立傑感受到了壓力。
  • 最強大腦的趙金昊,千萬年薪的清華姚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隨著新一季最強大腦的開播,屢屢刷屏的清華姚班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那麼,這個傳說中的天才集訓營究竟有多牛呢?在清華有這樣一句話: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精英在姚班。由此可見,姚班的學生乃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 諾獎風向標!清華姚班校友馬騰宇等18名華人科學家獲得2021年斯隆獎學金!
    在來到史丹福大學之前,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Sanjeev Arora教授。除馬騰宇之外,這位教授還有另一位高徒——鬲融。2019年,這兩個學生均憑藉對非凸優化問題的系統研究,獲得了學界的認可。鬲融,獲得了當年的斯隆獎。而馬騰宇獲得了2018年ACM博士論文獎榮譽獎。當時,僅有三位學者獲此獎項。
  • 保送清華姚班,17科滿分大神,32歲斬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
    斬獲斯隆獎後,鬲融還談道,正是父母對自己興趣的培養,才讓他對計算機的興趣保持至今。交上成績單:保送清華姚班,成17科滿分大神從高中起,鬲融開始參加全國性計算機競賽。然後,鬲融與他的隊友一起被保送清華,成為了首屆清華姚班的學生。
  • 清華姚期智獨攬我國首屆教學大師獎,獎金150萬!
    姚班的每一門課程都是姚期智親自設計,其中六門課程他更是親自執教。講課、做研究、做PPT,成了姚期智生活的固定模式。在他的努力下,「姚班」的學生開始不斷走出中國,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深造,甚至開始出現在國際會議中,和頂尖學者交流學習。在他的邀請下,圖靈獎、奈望林納獎獲得者等頂尖學者相繼走入「姚班」課堂。請進來還要走出去。
  • 4名90後學霸,成為美國頂尖名校助理教授!清華,最大人才製造機
    清華大學,我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無數學子希冀考上的大學聖殿,從來都是學霸、學神出沒的地方。從這裡走出的學生,除卻過人的天賦,還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世界各大名校十分喜愛的對象。近日,就有不少源自清華的女學神、男學霸成為美國頂尖名校助理教授的消息。
  • 北大圖靈班本科生吳克文獲STOC 2020最佳論文獎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今天,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報導稱,在全球計算機理論頂會 STOC 2020 上,北大本科生吳克文有兩篇論文發表,其中一篇獲得了最佳論文獎。根據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的報導,6 月 25 日,ACM 計算理論年會 STOC 2020 上傳來一條好消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16 級圖靈班學生吳克文參與的論文《Improved bounds for the sunflower lemma》榮獲會議最佳論文獎。
  • ACM班×姚班,計算機「黃金一代」邁進巔峰之門
    作者:連然2005年,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歸國,在清華創辦了「軟體科學實驗班」,即姚班。對於那些志在登上計算機科學金字塔尖的學生來說,師從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幾乎等於邁進「巔峰之門」。要邁進巔峰之門,這些天才班的門檻有多高?
  • 清華姚期智「姚班」畢業,龍凡博士創立的conflux實力究竟有多強?
    對於區塊鏈行業前景,由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的清華姚班創立區塊鏈項目 Conflux從未產生過懷疑。Conflux是一種基於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協議,它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可擴展性的DApp區塊鏈解決方案,引起了一些知名的投資機構和科技公司的關注。
  • 姚班,智班,圖靈班你知多少?
    溫馨提示:點擊這裡免費訂閱學科競賽信息 對真正懂行的學霸們來說,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高校並不是終極目標,而考進他們的重點班級才是進了神級殿堂,比如清華姚班、智班,北大圖靈班、中科大少年班等等。
  • 清華智班名單出爐:30名學霸賽神匯聚,男女比例令人心酸
    今年,清華大學根據「姚班」的成功經驗,新設立了智班。兩個班師出同門,姚班側重於學術,智班更側重於應用。姚班智班,都是姚期智教授一手創辦,姚班的成功已經為學界成人,培養的人才卓越不凡。首屆智班,就顯得更加令人矚目,人們對智班,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哪些學子會進入智班,吃瓜群眾都非常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