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床醫生,是臨床重要還是科研重要的話題一直都飽受爭議,但毫無疑問,做科研並發表SCI論文對臨床醫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比如,以主動脈周浸潤法取代腔內灌注法,簡化建模操作方法;首次用木瓜蛋白酶建立兔腹主動脈瘤模型等。
臨床上,新的藥物、新的醫療技術和新的醫療設備、器械的研究,都容易發表論文,甚至是高質量論文。但這種「好事」一般與我們無緣,擺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別人挑剩下的資料,似乎毫無寫作價值。很多人便知難而退,乾脆不寫論文了。
其實,應該問問自已「我有什麼?」而不是「我想做什麼? 」。把現有的臨床資料歸納下,看看我們做了哪些工作,然後查閱文獻,了解相關的研究概況,只要我們的工作與文獻有一兩點不同之處,就是創新,就值得總結、發表。
基礎研究的可控性強點,通過閱讀文獻,可以自已設計出新穎的課題,只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客觀收集資料,認真分析總結,發表SCI論文並不困難。
2投稿及期刊選擇
選對雜誌對論文發表無疑是重要的。通過閱讀相似文獻,可以找到類似論文發表的雜誌。通過JCR和期刊官網等可以充分了解雜誌信息,尤其是JCR提供每年國人發表論文數量統計,都有利於判斷雜誌對我們論文的認同程度和接收的難易,如果雜誌很少接收中國人論文,或者壓根沒接收過我們的論文,那就改投別的雜誌吧。
另外,雜誌均不允許 「一稿多投」,但可以「多稿齊投」。臨床資料多,可以多寫幾篇論文同時投不同雜誌。如果你有一堆論文投出去了,有的接收了,有的在審稿,這種情況下遭到拒稿了,心情也不會太受影響。多勞方能多得,不要在一篇論文上過於計較。
關於雜誌,「醫學神刊」是無法迴避的話題。800期刊網認為,一開始儘量別投神刊,如果投了好多雜誌都不接收,迫於畢業或晉升壓力還是考慮的。Scientific Report四點幾分,Plos one是二區期刊,Medicine也有兩分多,相比之下接收率高點,對我們而言不是壞事。
另外,不少人動不動要求別投三分以下的雜誌,我想,既然雜誌不是你創辦的,就別這麼武斷。三分以下的雜誌不代表雜誌差,小的專科關注的人少而已。五分以上的,也不全是好雜誌,Oncotarget被踢之前還是五分的呢。
評價的真標準還是論文本身,你是不是用心寫了,數據是否真實,結論可靠與否,有沒有科學意義。
3SCI≠論文漢譯英
對於英語水平一般的我們,寫SCI論文並非易事,有人習慣先寫成中文論文,然後找公司翻譯成英文,不敢親自寫SCI論文。我的做法有所不同,從讀博期間寫第一篇論文開始,都是直接寫成外文的,沒找公司翻譯。
SCI論文並不是直接將中文翻譯成英文這麼簡單,從中文論文到SCI論文,重點不是語言的轉變,而是思維方式的蛻變!其實,寫作最捷徑的是模仿。通過大量閱讀相關外文文獻,找到最相似的幾篇論文,模仿範文的結構、語句、表達方式和專業詞彙。還可以藉助金山詞霸之類的翻譯軟體。
這樣寫出來的論文,老外可以基本看懂,可以直接投稿。如果審稿人仍覺得語言不過關,再找專業的潤色公司進行英文潤色。如果有認識的國外教授,也可偶爾尋求幫忙,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畢竟教授都很忙,找公司潤色也花不了多少錢。
4拒稿是因投了稿
論文投出去了,都是滿懷期待的,希望馬上接收、發表。可成功發表的背後是一次次無情的拒稿,拒稿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就經常收到拒稿信,甚至一天接到三篇拒稿信,連續三天,九篇論文沒人要!
拒稿是種常態,我常自我安慰說,正如離婚是因為結了婚,拒稿只是因為投了稿;論文投出去了就是等著被拒的,接收最好,拒稿大不了換個雜誌重新再投。接收發表的理由總是相似的,拒稿的理由五花八門。
論文創新性不足是最常見原因,實驗做得不夠完善,內容格式不符雜誌要求,甚至英語寫得不好等。論文被拒了,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意見。有的審稿十分專業,提出的合理意見,儘量採納並修改、完善,再找個相應水平的雜誌投稿。有人說,「沒有發表不了的論文,只有投不對的雜誌」,也有點道理。
5一年能發表多少
2010年對實驗一無所知的我決定碩博連讀,給自已的求學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我必須完成實驗,成功發表SCI論文才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那時,我想兩年內能夠發表一篇SCI論文就夠了。
我認真做了兩年實驗,結果超出預期,成功發表6篇SCI論文。去年,當身邊有人一年發表了6篇SCI論文,又一次刷新了我的預期。今年為了晉升職稱,我得拼命寫,看看能不能打破記錄。到今天為止,已經在線發表14篇SCI論文,除1篇二修後被拒,還有6篇已完成修稿。
6論文發表要趁早
這一年的寫作、投稿,讓我明顯感覺到,發表論文越來越難了。讀研時期的動物實驗,做得並不夠深入,也發表在不錯的雜誌上了。現在我的國自然課題,辛苦做了一年多,還補充了以前沒做過的PCR、Western Blot,再投以前的雜誌,都沒被接收,認為創新不足。
前兩三年科室發表了好幾篇JCR二區論文,今年同樣檔次的論文,我投了八九篇給相同雜誌,都沒有接收。現在雜誌稿源都充足了,對論文的質量及創新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論文要趁早發表,同樣的材料放一放就貶值了。
總之,醫學科研的本質是對疾病診療過程的總結、學習、提高,以規範診療行為,最終服務於百姓。發表SCI論文,是將我們的研究成果與世界交流,贏得認可與尊重。本人今年發表都是小論文,具有借鑑意義,這點成績完全可以超越。祝願大家順利發表SCI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