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車的多了,查處零容忍了,「前車之鑑」自然也就被立起來了。
近日,據紅星新聞報導,南京郵電大學14級本科生黃某基和其導師桂冠登上知乎熱搜。黃某基成功申請到2020年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加州理工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博士學位資格,卻被網友質疑學術不精。其導師桂冠被網友曝出,「其3年半發表300多篇IEEE論文,平均4天發表一篇」,疑似論文「灌水」。
公開資料顯示,桂冠是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無線通信、壓縮感知等,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據學校官網,近五年來,桂冠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
桂冠簡介。紅星新聞留意到,目前該官網已將有關研究成果刪除。南京郵電大學官網截圖
IEEE系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每年出版的電氣電子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技術文獻約佔世界總量的1/3。記者從IEEE Xplore資料網站查詢得知,IEEE Xplore收錄桂冠論文共有157篇,其中數量最多的是IEEE Access,共發表50篇文章;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次之,共發表17篇文章。
這效率,估計難有人比肩。一般情況下,一名博士研究生正正經經寫一篇論文,可能也要吭吭哧哧花上幾個月,有的甚至要幾年時間。桂冠發論文的效率的確超出常人很多,引發質疑在所難免。這不能怪網友多疑,畢竟根據媒體跟進的調查發現,這些質疑並不是無的放矢,而需要一場嚴肅調查。
比如,桂冠在IEEE Access發表的50篇文章,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其中2019年就有35篇。而好巧不巧,據南郵官網介紹,桂冠在2018年起擔任IEEE Access等期刊編委。所謂瓜田李下,自己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天然就有「不避嫌」的敏感,也比較容易誘發作弊行為。
當然,並不是說在自己擔任編委的期刊,本人就不能發表論文了。而是一切要看論文本身的質量,而不是作者身份。如果桂冠的論文確實經得住質疑,那麼呼籲調查,也是為其正名。
此外,還有一個細節,桂冠的多篇論文中約一半引文系自我引證,這被網友質疑涉嫌為自己「刷數據」。事實上,桂冠的「主要陣地」IEEE Access,一直以來也聲破受微詞。據報導,有高校博士生導師指出,桂冠發表論文最多的期刊IEEE Access在通信領域名聲不佳,可以說是一本「水刊」。
有意思的是,面對輿論質疑,桂冠關閉了自己的谷歌學術個人主頁。這齣於何種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並不代表其他渠道就查不到這些論文。近年來,國內高校裡不時曝出學術不端行為,無論是抄襲還是灌水,都有不少前車之鑑。甚至,在遭受質疑後,選擇「及時下線自己學術作品」的操作手法也不陌生。
如2018年10月,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一稿多投,以梁瑩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超過120篇,但在過去幾年中,其相關學術成果陸續被刪除。最後,南京大學經調查認定梁瑩存在學術道德等師德問題且情節嚴重,給予其行政記過處分,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取消其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調離教學科研崗位等處分。
接下來,「南郵教授被疑論文『灌水』」一事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畢竟,個人不愛惜羽毛,那是個人的事,如果因為個人不愛惜羽毛進而影響到其所在單位的聲譽,那就是一個集體的事。而學生被質疑後,進而導師也被質疑,這乍看有些意外,其實可能也不排除「一脈相承」的因緣際會。
早在2007年,就有觀點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的浮躁甚至腐敗等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甚至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論文注水、成果拼湊、搭車得獎、抄襲造假、立項講求『短平快』等現象備受詬病。」時至今日,我們還有多少進步空間,或許從屢屢曝出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來。
當翻車的多了,查處零容忍了,「前車之鑑」自然也就被立起來了。唯願後來者能夠吸取教訓,踏踏實實,方可坦坦蕩蕩。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與歸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