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線上論壇 |6月17日《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

2020-11-28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報告簡介]

  近年來,納米光學、二維材料、量子光學、極化激元、鈣鈦礦材料等已成為當前國際前沿研究領域,而納米尺度下的各種新穎光學現象和特性的研究(包括光的傳播、調製、轉換、探測、局域光場的激發與傳播、物質組分、電學等)也成為了眾多交叉學科的研究重點。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本報告將介紹10nm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的技術原理和技術發展,並結合數十篇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hemical Reviews、Advance Materials等上的近科研成果,深入闡述這種技術在等離激元、二維材料、範德瓦爾斯材料、半導體等前沿研究領域的近進展。

  

[註冊連結]

PC端用戶點擊http://live.vhall.com/429669129報名 ,手機用戶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報名

  

[主講人介紹]

李勇君  博士

QD中國資深應用科學家。主要從事基於原子力顯微鏡(AFM)的材料科學、薄膜材料納米力學研究、藥物與細胞相互作用、分子識別成像等研究,具有長達13年的AFM相關技術及應用經驗。

  

[報告時間]

  開始   2020年06月17日  14:00

  結束   2020年06月17日  15:00

  請點擊註冊報名連結,預約參加在線講座

  

[產品信息]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https://www.caigou.com.cn/product/20160315768.shtml

  

[精選案例]

  2018年W. Ma等在Nature報導了範德瓦爾斯材料α-MoO3中的面內雙曲聲子極化激元的重要發現。2020年6月,G.W. Hu等在此基礎上通過理論預測並在實驗上證實了雙層旋轉範德瓦爾斯材料α-MoO3體系,可以實現由轉角控制的聲子極化激元從雙曲到橢圓能帶間的拓撲變換。在這個變換角附近,光學能帶變成平帶,從而實現激元的直線無衍射傳播。類比於雙層旋轉石墨烯中的電子在費米面的平帶,作者因此將這一轉角命名為光學魔角。

  研究中作者採用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對雙層α-MoO3旋轉體系進行掃描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在接近魔角時(如圖所示),光學能帶變平,聲子極化激元沿直線無衍射傳播。此外,通過測試不同轉角的雙層體系,作者成功觀測到在不同頻段大幅可調的低損耗拓撲轉換和光學魔角。這一重要發現奠定了「轉角光子學」的基礎,為光學能帶調製、納米光精確操控和超低損耗量子光學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也衍生出「轉角極化激元」這一重要分支研究方向,為進一步發展「轉角聲學」或「轉角微波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啟發。

  (引自:中國光學-公眾號,2020年6月11日《Nature:光學魔角!二維材料轉角遇見光》)

  參考文獻:

  G.W. Hu et al. Nature, 2020, 582, 209-213


  光子晶體又稱光子禁帶材料。從結構上看,光子晶體是一類在光學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電結構的人工設計和製造的晶體,其物理思想可類比半導體晶體。通過設計,這類晶體中光場的分布和傳播可以被調控,從而達到控制光子運動的目的,並使得某一頻率範圍的光子不能在其中傳播,形成光子帶隙。

  光子晶體中介質折射率的周期性結構不僅能在光子色散能帶中誘發形成完整的光子帶隙,而且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產生一維手性邊界態或具有Dirac(或Weyl)準粒子行為的奇異光子色散能帶。原則上,光子晶體的概念也適用於控制「納米光」的傳播。該「納米光」指的是限域在導電介質表面的光子和電子的一種耦合電磁振蕩行為,即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s)。該SPP的波長,λp,相比入射光λ0來說多可減少三個數量級。如果要想構築納米光子晶體,需要在λp尺度上實現周期性介電結構,傳統方法中採用top-down技術來構建納米光子晶體,該方法在加工和製造方面具有較大的限制和挑戰。

  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Basov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hotonic crystals for nano-light in moiré graphene superlattices的全文文章。研究者利用存在於轉角雙層石墨烯結構(twisted bilayer grapheme, TBG)中的莫爾(moiré)超晶格結構,成功構築了納米光子晶體,並利用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研究了其近場光導和SPP特性,證明了其作為納米光子晶體對SPP傳播的調控。

  參考文獻:

  S. S. Sunku et al. Science , 2018,362, 1153-1156


  範德瓦爾斯材料擁有一整套不同的極化激元種類,在所有已知材料中的具有最高的自由度。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先進近場成像方法(s-SNOM)允許極化波在範德瓦爾斯層或多層異質結構中傳播時被激發和可視化,從而被廣泛應用到範德瓦爾斯材料極化激元的研究中,為研究人員對範德瓦爾斯材料體系中極化激元的激發、傳播、調控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在由不同的範德瓦爾斯層構成的異質結構中,不同種類的極化激元相互作用,從而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實現極化激元的完美控制。納米光譜(nano-FTIR)和s-SNOM成功被研究人員用於激元的調控等研究中,通過實驗證實,研究人員已經成功開啟了操控極化激元相關納米光學現象的多種途徑。

範德瓦爾斯材料中極化激元的先進近場光學可視化成像研究

  參考文獻:

  Basov, D. N et. Al., Science, 2016, 354, aag1992


  亞波長下光的調控與操縱對縮小光電器件的體積、能耗、集成度以及響應靈敏度有著重要意義。其中,外場驅動下由電子集體振蕩形成的表面等離激元能將光局域在納米尺度空間中,是實現亞波長光學傳播與調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表面等離激元技術應用的關鍵目標是同時實現:①高的空間局域性,②低的傳播損耗,③具有可調控性。但是,由於金屬表面等離激元空間局域性較小,在長波段損耗較大且無法電學調控限制了其實用化。

  由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砷化銦(InAs)納米線作為一種等離激元材料可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求。作者利用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在納米尺度對砷化銦納米線表面等離激元進行近場成像並獲得其色散關係。通過改變納米線的直徑以及周圍介電環境,實現了對表面等離激元性質的調控,包括其波長、色散、局域因子以及傳波損耗等。

InAs納米線中表面等離激元的紅外近場成像研究

  參考文獻:

  Y.X.Zhou et al.,Adv. Mater.,2018, 30,1802551 

  

[直播好禮]

  看直播贏好禮,更多大獎:藍牙運動手環、智能測溫水杯、多功能數據線... ...

  

[技術線上論壇]

  http://www.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技術線上論壇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另一方面,通過非彈性X射線(中子)散射光譜或EELS在反射中對石墨烯進行的測量則沒有任何空間解析度。在本文中,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技研究所的Kazu Suenaga等通過映射大動量轉移的不同振動模式將確定聲子色散到一個獨立的單層石墨烯上。他們用密度泛函微擾理論精確地重複和解釋了實驗所測得的散射強度。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技術線上論壇 | QD中國邀請您參加4月22日《微納加工精益求精—無...
    - 全新亞微米分辨直寫技術在微納器件製備中的應用在製備新型微電子、自旋電子學、傳感器等器件時,通常會涉及到光刻工藝。報告二:納米尺寸圖案直寫利器 - 基於掃描熱探針光刻技術的新型二維材料納米器件製備納米圖案化和轉移方法在納米器件製備和性能研究中起到關鍵作用,傳統的納米器件製作方法通常由於存在電子的注入而導致器件損傷,無法實現真正高效無損的3D直寫,嚴重的影響了器件真實性能的評估和後續科研工作的開展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Nature:絲纖蛋白電調控構象轉變及光刻應用的納米紅外研究
    受到傳統的成像技術低化學敏感和低空間分辨的限制,在納米尺度對絲蛋白纖維中的β摺疊構象轉變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挑戰。近期,中科院微系統所陶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高化學敏感和10 nm空間分辨的優勢,在納米尺度近分子水平研究了電調控下絲蛋白中的多形態轉變。
  • 成果速遞 |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在超快研究領域最新應用...
    如上所述,範德瓦爾斯材料中具有異常強烈的激子共振,這些激子共振能產生吸收和折射光譜特徵,這些特徵同樣被編碼在波導模式的復波矢量qr中,鑑於範德瓦爾斯半導體在近紅外和可見光範圍內對ab-平面的光學極化率有重大影響,因此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 2020年7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aron J.
  • 第三屆「納米材料表徵與檢測技術」線上會議日程公布(11月4日)
    自1981年掃描隧道顯微鏡微觀測試技術獲得突破之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研究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新高潮。近40年來,納米科學、納米技術及納米材料的研究蓬勃發展,納米材料在納米電子器件,醫學和健康,航天、航空和空間探索,環境、資源和能量,生物技術等眾多領域均彰顯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其次,基於先前報導的二硫化鉬納米薄片構建陰極。該系統的組件一起運行,在模擬空氣環境中作為鋰空氣電池工作,循環壽命長達700次。   的裡雅斯特大學Maria Peressi、國家研究委員會(CNR)TASC的Cristina Africh(共同通訊)等人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在鎳(Ni)上石墨烯生長的技術相關過程中單金屬吸附原子所起的催化作用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如果要想構築納米光子晶體,我們需要在λp尺度上實現周期性介電結構,傳統方法中採用top-down技術來構建納米光子晶體,該方法在加工和製造方面具有較大的限制和挑戰。 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4】近原子級解析度的真核鈣離子通道doi | 10.1038/nature19321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能將膜電信號轉化成細胞內的Ca2+調節事件。例如,Cav1.1隻在骨骼肌中表達,並且充當興奮-收縮偶聯的電壓傳感器。作者報告了兔源Cav1.1的3.6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5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
  • 技術線上論壇丨10月15日《現場演示:利用原子力-紅外技術(AFM-IR...
    [報告簡介]輕敲模式Tapping AFM-IR+是AFM-IR技術(也稱為PiFM, PTE and PTIR)新檢測模式,該技術通過探測AFM微懸臂對樣品光-熱膨脹的響應信號,實現樣品局域紅外吸收信號的測量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公司推出全國首套近、中紅外散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在...
    2013年7月,中國首套近、中紅外散射型光學顯微鏡 NeaSNOM系統在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完成安裝和調試,順利驗收。用戶作為納米材料、器件領域的專家,對於NeaSNOM系統在近、中紅外波段仍能取得納米級空間解析度成像的性能,感到十分滿意。
  • 基於近場光學技術的納米分辨紅外光譜
    本次報告中,我們將以有機和無機化學以及生物研究為主題,結合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上的最新科研結果,介紹納米傅立葉紅外光譜(nanoFTIR)用於納米化學鑑定、納米域表徵、理解化學和生物過程以及納米圖案化結構的表徵。另外,還將就nanoFTIR技術與近場技術從原理上的關聯進行詳細闡述,並就微納領域、近場領域廣大科學工作者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釋說明。
  • Science:「馴服」近場光
    何為近場光?近場光是相對傳統的遠場光而言的,我們通常將距離物體表面一個波長以內的光稱為近場光,所以通過探測近場光可以獲得亞波長信息,近年來為了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發展出的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使得近場光的研究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探測近場光可實現納米量級的解析度,但是近場光在粒子操縱、近場傳感、光通信、非輻射能量轉移等方面的潛力尚未開發出來。
  • 2020年4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4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4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chanisms generating cancer genome complexity from a single cell division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