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絲纖蛋白電調控構象轉變及光刻應用的納米紅外研究

2020-12-01 儀器信息網

蠶和蜘蛛生產的絲蛋白纖維以其無與倫比的機械強度和其源於天然結構中豐富的β摺疊晶體所產生的可擴展性而為著名。受到傳統的成像技術低化學敏感和低空間分辨的限制,在納米尺度對絲蛋白纖維中的β摺疊構象轉變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挑戰。

近期,中科院微系統所陶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高化學敏感和10 nm空間分辨的優勢,在納米尺度近分子水平研究了電調控下絲蛋白中的多形態轉變。該工作發表在高水平的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

該研究小組通過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配合1495cm-1和1790cm-1可調諧中紅外QCL雷射器(圖1d),採用專利的偽外差近場成像技術,對矽基底上尺寸約為10–350 nm的含高密度β摺疊絲蛋白聚集體(圖1e形貌),進行了納米尺度的紅外成像研究。從近場相成像圖(圖1f)中可以看出,在1631cm-1雷射下,富含β摺疊結構的絲蛋白與矽基底具有很強的對比。該對比主要源於β摺疊結構中的二級結構amide I在1631cm-1雷射下的強烈吸收。然而,在1710cm-1雷射下,近場相圖(圖1g)對比消失,顯示該波長下絲蛋白結構小的紅外吸收。同時通過不同波長下,對富含β摺疊結構的透明絲蛋白的近場相信號變化研究,繪製出了波長與近場相信號變化的曲線(圖1h),從曲線中可以明顯看出1631cm-1雷射下的絲蛋白的強烈吸收信號,與早期其他研究結果一致。

圖1  電調控下絲蛋白中納米尺度下的多形態轉變

該研究在納米尺度實現了蛋白質結構轉換的探測,結合納米精度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能為我們在二維及三維尺度實現絲蛋白的結構控制提供有力的方法;同時該工作為開啟納米尺度的蛋白質結構研究和探究蛋白質電誘導構象變化的臨界條件鋪平了道路;為未來設計基於蛋白質的納米結構提了供新的規則。

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研究團隊再次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研究了不同類型的絲蛋白不同曝光時間的紅外吸收響應,並成功實現了基於蛋白生物材料的精確光刻蝕平板印刷技術。該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雜誌上。

研究人員利用s-SNOM的直接成像和化學識別功能,突破了傳統FTIR空間解析度的限制,在納米尺度下探索了UV曝光下薄層蛋白局域化學結構的變化。在1635cm-1波長下,獲得了不同曝光時間樣品UV–Silk30, UV–Silk90,UV–SilkHTP和UV–LC的相應近場相成像(圖2d)。結果顯示相對比度(絲蛋白和矽)隨著曝光時間增加而減弱表明交聯度的不斷增加。另外,不同蛋白微米圖案中吸收信號和曝光時間的關係曲線(圖1e)顯示,不同蛋白與曝光時間表現出隨交聯度變化的不同行為。例如:UV–Silk30的吸收強度線性隨曝光時間增加而減小,表明交聯度隨曝光時間而持續增加。

圖2   UV-silk和UV-LC的FTIR和s-SNOM表徵 

截止今年11月17日,以neaspec穩定的產品性能和服務為支撐,通過neaspec國內用戶的不斷努力,近兩年的時間已發表了關於近場光學成像和光譜的文章近30篇,其中超過半數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 Materials、ACS Nano、ACS Photonics和 ACS Sensor 及Nature子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 等高水平期刊。伴隨更多的研究者信賴和選擇neaspec近場和光譜相關產品, neaspec國內用戶的持續增加,堅信neaspec國內用戶將在2018年取得更加豐厚的研究成果。




人物介紹
陶虎研究員於2016年榮獲由《科學中國人》頒發的「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獎項, 同時已在國際知名期刊和頂級會議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近5年ISI總引用達1000多次,多項創新前沿成果受到了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和評價。他曾多次受邀在哈佛大學、杜克大學、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國際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作特邀學術報告,其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國際頂級期刊多次專題報導。 

參考文獻 

1. Nanoscale probing of electron regulated structural transitions in silk proteins by near field IR imaging and nano-spectroscopy, Nature Comm. 7:13079

2. Precise Protein Photolithography (P3): High Performance Biopatterning Using Silk Fibroin Light Chain as the Resist, Adv. Sci. 2017, 1700191. 

相關產品及連結 

1、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040.htm

2、納米傅立葉紅外光譜儀: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4218.htm

3、太赫茲近場光學顯微鏡: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70098.htm

相關焦點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合肥研究院等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本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並闡述了納米技術在功能性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納米材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後展望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該項研究成果可望在開關器件、紅外防偽和紅外隱身等方面獲得應用。
  • Nature 中文摘要|31 March 2016
    大多數只能手機中含有MEMS加速度計,大規模的生產降低了其成本,但沒有一個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以致能夠被稱為重力儀。因此,我們的設備成功實現了從加速度計到重力儀的轉型。這種MEMS重力儀體積小、成本低,可以用於多種重力製圖的應用。例如,它可以安裝在無人機上,替代低空飛行的飛機來進行土地測量和勘探、部署監測火山,或用於多像素密度對比度成像陣列設備等。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Qing Wang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X射線衍射(XRD)、納米紅外光譜(AFM-IR)、電學表徵和第一性原理揭示了鐵電聚合物材料弛豫特性起源於聚合物的手性。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機械柔韌性強,加工容易的等固有優勢,在高能量密度電容器,電卡製冷器,傳感器和能量收集設備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在高能量密度電容器,電卡製冷器,傳感器和能量收集設備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本文展示了這種量子點顯微光譜儀的性能:195種不同的量子點擁有不同的吸收特性,並覆蓋了300納米的光譜範圍,對譜峰位置的測量偏移可以小至1納米。譜儀展現出以上的性能,以及進一步改進的潛力,而量子點可被輕鬆地處理和集成、且其眾多帶隙都可精細調節,並覆蓋了很寬的光譜範圍。鑑於以上各點,我們期望量子點微型光譜儀將能可以製成小巧、輕便、經濟和簡易的光譜儀,投入應用。
  • 如何利用紅外傳感器追蹤蛋白質構象變化設計出高效藥物?
    打開APP 如何利用紅外傳感器追蹤蛋白質構象變化設計出高效藥物? 利用紅外傳感器追蹤蛋白質構象變化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Klaus Gerwert與其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t Bochum)的研究團隊利用紅外(IR)傳感器解決了該挑戰,可在幾分鐘內實現追蹤蛋白質構象變化。該紅外傳感器基於一種紅外線可穿透的晶體設計而成,可實現吸收光譜的追蹤。
  • 靈活調控紅外光譜的相變超構表面
    由高折射率納米結構構成的全介質超構表面拓展了操控光線的可能性。但是,傳統的基於電介質的超構表面,其功能在製造階段就已固定。它們的光學響應如果能夠動態調控和重新配置,將有望實現更加廣泛的應用。本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將一層超薄的GST材料(一種硫屬化合物相變材料Ge2Sb2Te5)嵌入矽納米諧振體中,首次實現了一種具有多級、可重構、高效調控能力的「雜化全介質/相變超構表面」。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Nature新聞:介電調控/磁場調控魔角石墨烯電子態結構利用電子學性能的電子材料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得到廣泛關注,並且人們發現其中的特殊量子態能夠產生其在超導、拓撲絕緣體中得以應用。此外,2018年雙層魔角石墨烯材料中的在一個窄能帶區間中的和電子相互作用相關的電子能帶結構被發現。
  • 楊培東最新JACS:通過調控AuCu NPs原子序列的轉變實現CO2選擇性電...
    原標題:楊培東最新JACS:通過調控AuCu NPs原子序列的轉變實現CO2選擇性電催化還原 【引言】 複合金屬納米粒子(除了簡單調控各組分原子比外,當存在適當的熱力學條件時,實現晶格中原子的精確定位也是極有可能的,這就導致了無序的合金相和有序的金屬間化合物之間的結構差別,實現了無序-有序的轉變。從原子層面實現複合金屬NPs元素結構的精確控制,可以大大提升功能納米材料的性能。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869-3受塊體金屬材料疲勞性能的界面調控啟發,研究人員利用原位納米技術將晶界引入納米結構材料,製備了一系列包含<110>傾轉小角晶界的Au納米雙晶體,並開展循環加載測試。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受塊體金屬材料疲勞性能的界面調控啟發,研究人員利用原位納米技術將晶界引入納米結構材料,製備了一系列包含<110>傾轉小角晶界的Au納米雙晶體,並開展循環加載測試。基於統計分析,研究人員定量確定了8°-24°的理想傾轉角區間,在此區間內不同FCC金屬納米雙晶中的位錯型晶界均可實現穩定、可控的往復遷移,使得納米雙晶表現出良好的循環變形能力。對非對稱小角晶界在循環加載過程中所受正向/反向切應力的定量分析也證實了晶界調控在循環變形中的重要作用(圖3e-f)。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2】手性量子光學doi | 10.1038/nature21037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帶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現象和重要的應用,包括拓撲絕緣體和自旋電子學。最近,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光子中是否會出現與自旋-軌道耦合類似的效應,如果存在這種效應,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 CCS Chemistry | 湖南大學袁荃:構築仿生近紅外光合細胞,拓展納米...
    利用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製造和模擬各種智能生物結構是自組裝和仿生科學的研究興趣和目標。近期,湖南大學袁荃課題組向光合細菌學習,基於材料分級組裝成功構建了一種具有優異近紅外光熱響應性能的仿生光合細胞。
  • 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以氧化石墨烯為例初繪二維大分子構象工程...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在平面方向和形狀上精確調控化學成分的空間分布來生成更多奇異的構象。宏觀材料由具有這些不同構象的2D薄片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弄清構象轉變的基本原理並開發有效的控制方法對於2D材料的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7:39 奧地利科學院Daniel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