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 湖南大學袁荃:構築仿生近紅外光合細胞,拓展納米...

2020-11-26 澎湃新聞

利用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製造和模擬各種智能生物結構是自組裝和仿生科學的研究興趣和目標。近期,湖南大學袁荃課題組向光合細菌學習,基於材料分級組裝成功構建了一種具有優異近紅外光熱響應性能的仿生光合細胞。

光合細菌是自然界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體之一,能夠吸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並高效地將光能轉化為生物可以利用的化學能。以納米材料構築仿生光合細胞,模擬其高效及持續的能量轉換,提高對光能的精確操控,開發更加高效的能量轉換途徑,在能量轉換/儲存、光電子學及納米醫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光合作用最重要的過程是光收集分子吸收太陽能繼而傳遞到光合成反應中心。目前多數研究是將光收集分子直接組裝在載體平臺上,使能量能夠快速高效地轉移到光合反應中心。但是,分子構象及反應中心的穩定性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較大。另外,當前多數研究的人工模擬光收集體系是利用可見光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46%的太陽光是屬於近紅外光範圍,並且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組織通透性,可以擴展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湖南大學袁荃課題組基於材料分級組裝將近紅外光收集體系——核-衛星狀結構的「上轉換納米顆粒@黑磷量子點(UCNPs@BPQDs)」封裝在高穩定、高生物兼容性的核酸適體修飾的磷脂雙分子層中,構建的人工細胞(UBAL)具有優異的近紅外光熱響應性能。人工細胞的UCNPs可以有效地吸收近紅外光並將能量轉移給BPQDs,使BPQDs基態電子發生躍遷,激發態的電子將能量傳遞給氧分子生成單線態氧(1O2),同時BPQDs吸收近紅外光產生熱量。同時,脂質體雙分子層膜負載UCNPs@BPQDs形成類光合細菌的核殼結構,可以維持其內部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微環境,使UBAL同時具有良好的光熱穩定性。

作者進一步通過實驗證實了UBAL對於人類乳腺癌細胞(MCF-7)有強大的靶向親和力,對腫瘤組織有明顯的抑制和破壞作用。通過小鼠實驗證明,其在生物體內具有高度的組織相容性。為了研究UBAL在體內的腫瘤特異性聚集能力,採用UCL成像技術對尾靜脈注射至患腫瘤小鼠的UBAL進行了跟蹤和對比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在近紅外光照下, 腫瘤部位富集的UBAL產生了顯著的光熱轉換,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

近紅外仿生光合細胞不僅提供了一種基於納米組裝的光收集體系的普適方法,也為構建人工智慧生物系統開闢了新的可能。該工作發表在CCS Chemistry2019年第四期。

文章詳情:

Photoresponsive Biomimetic Protocells for Near-Infrared-Light Regulated Phototheranostics

Ling Liang , Yawei Tang , Xiaoxiao Hu , Jie Wang , Shehua Xiao , Dan Li , Linna Fu , Zhihao Li & Quan Yuan *

DOI:10.31635/ccschem.019.20180033

Cite this: CCS Chem. 2019, 1, 490–501

掃碼在線閱讀

掃描或長按左側二維碼,

在線閱讀全文

精彩薦文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CCS Chemistry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CCS Chemistry發表的最新傑出研究成果。

CCS 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獨立出版的旗艦新刊,所有作者讀者免費發表和閱讀(Diamond Open-Access)。

CCS Chemistry網址: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journal/ccschem

Facebook: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

Twitter: CCS Chemistry

中國化學會

Chemsoc

原標題:《CCS Chemistry | 湖南大學袁荃:構築仿生近紅外光合細胞,拓展納米醫學應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湖南大學在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及應用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Chem.Soc., 2017, 139, 12410-12413)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湖南大學生物學院譚蔚泓院士團隊劉巧玲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和應用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仿生模型的細胞膜囊泡製備新方法(Research, 2019, 6523970)。
  • 我校生物納米課題組在近紅外光熱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光熱治療是利用光熱轉換效率高的近紅外吸光材料,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紅外光)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發性能優越並且生物可降解的納米材料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CCS Chemistry | 雙圓偏振,光反射與螢光發射同時兼得!自組裝與...
    吉林大學徐雁教授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Stephen Mann教授合作首次成功實現了雙圓偏振光反射和雙圓偏振螢光發射的晶態納米纖維素CNC基光子晶體膜的自發構築,並展示了該CNC膜在高級光學防偽圖標方面的應用潛力。
  • 深圳先進院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員、張鵬飛副研究員、龔萍研究員、鄧冠軍博士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陳華傑教授合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子暘教授一行來電子...
    新聞網訊 5月27日上午,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子暘教授作題為《紅外III-V族半導體光源的研製》的高端學術報告。學院班子成員、全體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院長遲宗濤主持會議。
  • 仿生基質小泡用於生物礦化研究
    近日,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團隊和袁荃團隊合作,設計了仿生基質小泡,探究其在細胞礦化行為調控方面的應用。基質小泡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磷酸根離子,這些磷酸根離子會與鈣離子結合形成生物礦化所需要的羥基磷灰石,繼而在細胞基質中引發後續的礦化行為,因此設計仿生基質小泡的一個關鍵是可以提供磷酸根離子;另外,由於基質小泡是成骨細胞分泌,基質小泡會在成骨細胞周圍基質中大量富集,因此設計仿生基質小泡的另一關鍵是需要賦予仿生基質小泡識別成骨細胞的能力。
  • 基於近場光學技術的納米分辨紅外光譜
    例如,納米複合材料對於傳統基於紅外光譜的表徵手段提出了典型的挑戰,當域和子結構的尺寸越來越小,這些域和子結構比傳統的光學手段所能提供的最小解析度還要要小。納米傅立葉紅外光譜(nanoFTIR)是一種新興的光學超分辨顯微技術,它可以實現10nm空間解析度的紅外光譜和化學成像。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王強斌團隊圍繞「近紅外II區活體影像技術」這一新興領域,經過十餘年努力,取得了系統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Ag2S量子點體系,首次報導了其近紅外II區螢光性質,並進一步拓展了Ag2Se、Ag2Te等量子點體系,建立了覆蓋近紅外II區全光譜量子點體系;開發了基於短波紅外銦鎵砷(InGaAs)焦平面陣列探測器的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未來納米電子器件的構築基元
    湖南大學唐元洪教授致力於半導體納米信息材料的研究,在這一領域,站在國際前沿的高度,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和技術,命名了幾種新型半導體納米結構材料;他廣泛研究了納米材料的各種表徵方法,提出了納米材料新的表徵手段。反映其研究成果的英文專著《矽納米線分析》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研究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重要科學意義在於它開闢了人們認識自然的新層次,是知識創新的源泉。
  • CCS Chemistry | 簡單靈敏,一種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構築策略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給受體引入到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通過對給受體比例的簡單調控,簡單高效的構築了對食品添加劑(特丁基對苯二酚)具有螢光放大檢測性能的MOFs,從而發展了一種構建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的簡單策略。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史丹福大學戴宏傑教授到蘇州納米所進行學術交流
    8月8日下午,國際著名化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並做了題為Nanoscience for Biological Systems的學術報告。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研究員及相關科研人員、學生100餘人聆聽報告,報告會由蘇州納米所副所長陳立桅研究員主持。
  • CCS Chemistry | 金屬陽離子缺陷原位構築新方法
    南開大學程方益和嚴振華等人報導了一種電化學還原-刻蝕法實現了室溫條件下鐵基氧化物中鐵缺陷的可控原位構築,揭示了鐵缺陷的存在增強Ni-O共價性,促進H2O吸附和H-O鍵活化,通過調節表面電子結構優化氧中間體吸附能,從而提升氧析出電催化性能。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