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物納米課題組在近紅外光熱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0-11-24 騰訊網

光熱治療是利用光熱轉換效率高的近紅外吸光材料,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紅外光)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發性能優越並且生物可降解的納米材料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近日,我校化工材料學院生物納米課題組楊大鵬教授與新加坡研究人員、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通力合作,首次從日常吃的水果—楊桃中發現驚奇,並在前期工作(Chem. Soc. Rev., 2015)的基礎上,利用其提取液與氯金酸作用可形成分枝狀的「金納米花」粒子。該材料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並展示出較強的近紅外吸收性能,為光熱治療(人乳腺)癌細胞等方面提供一種新材料選擇(Nanoscale, 2017, 9, 15753-15759),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是泉州師範學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noscale(中科院1區刊物)上發表論文。

除了對抗癌細胞,也可利用具有近紅外吸收的納米材料產熱來殺滅細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報告稱,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情況極為嚴峻。抗生素藥物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後對「超級細菌」無能為力。因而迫切需要開發新型試劑或方法來對抗耐藥菌。由於納米抗菌材料的安全、高效、廣譜等優點,使其可能成為對抗耐藥菌的一個最佳選擇。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生物仿生技術,合成出具有強近紅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安全性的血清蛋白-硫化銅納米複合材料(本身無抗菌活性),在近紅外光照和硫化銅共同作用下,首次成功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和金紅色葡萄球菌的殺滅實驗,該(材料)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無毒且不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等優點,極具臨床應用價值(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17, 36606–36614),可能成為治療各類惡性皮膚病的一種最佳選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前期積累,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合成材料強化微生物(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MAMO)概念,將微生物與納米材料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以實現對疾病更好的治療(圖1)。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Fe5C2磁性納米顆粒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隨後,侯仰龍組建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該Fe5C2磁性納米顆粒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隨後,侯仰龍教授組建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傳統的抗癌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然而,腫瘤易產生復發和轉移,嚴重限制了抗癌治療效率。近年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為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處於免疫抑制狀態,並存在免疫逃逸機制,抑制了體內抗腫瘤免疫的產生。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綜述】NIR-II AIEgens的結構設計與調控很多螢光材料已經在研究中被廣泛地用於生物成像,其中大多數表現出可見光(400-700 nm)和第一近紅外區間 (NIR-I, 700-900 nm) 發射, 而第二近紅外區間 (NIR-II, 1000-1700 nm)螢光材料直到近年來才被發掘,但立刻就受到了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 AM:超高光熱轉化效率的光熱試劑用於癌症光熱治療
    目前臨床上採用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治療效率低下,缺乏對癌症組織的選擇性或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具有高選擇性和低副作用的新型腫瘤治療手段—光熱療法(PTT),正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PTT是一種典型的光子觸發治療方式,它通過光熱試劑(PTA)在可見或近紅外(NIR)光激發下產生的局部高溫殺死腫瘤細胞。
  •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創新前沿】Theranostics報導我校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最近,我校藥學院朱維平教授創新發展了一種自加速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納米囊泡,實現了對小鼠腫瘤化療和飢餓治療的協同治療,相關成果以「Self-accelerating H2O2-responsive plasmonic nanovesicles for synergistic chemo/starving therapy of tumors」為題,發表在生物醫學雜誌Theranostics
  • 中國科大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9年11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江俊教授課題組、張群教授課題組,以及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院王廣鳳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Increasing Photothermal Efficacy by Simultaneous Intra- and Intermolecular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由於三線態回歸基態屬於對稱性禁阻,因此三線態材料具有各種不同於單線態材料的新穎性質,在光電和生物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有效獲得三線態材料,需要提升單線態與三線態之間的系間竄越常數。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利用近紅外雷射實現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協同治療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實驗中採用黑磷納米片複合材料,在近紅外雷射的誘導下,實現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增強的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的協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學報》(Acta Biomaterialia)。
  • 深圳先進院建立二維矽納米片製備新方法並拓展其生物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佳宏課題組在二維矽納米片的定向解理及生物光子學應用中取得進展,相關工作以From Octahedron Crystals to 2D Silicon Nanosheets: Facet-Selective Cleavage and Biophotonic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於在材料領域國際權威期刊Small上(影響因子
  • Rev》納米近紅外二區光熱材料
    然而,對於NIR-II PTT而言,次佳的光熱轉化和有限的治療功效仍然是主要挑戰。隨著材料科學,納米醫學和生物學的融合,已經廣泛開發了多功能NIR-II光熱無機或有機材料,以將NIR-II PTT與其他治療方式相結合,以提高治療威脅生命的疾病(包括癌症和感染)的功效。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