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治療是利用光熱轉換效率高的近紅外吸光材料,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紅外光)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發性能優越並且生物可降解的納米材料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近日,我校化工材料學院生物納米課題組楊大鵬教授與新加坡研究人員、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通力合作,首次從日常吃的水果—楊桃中發現驚奇,並在前期工作(Chem. Soc. Rev., 2015)的基礎上,利用其提取液與氯金酸作用可形成分枝狀的「金納米花」粒子。該材料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並展示出較強的近紅外吸收性能,為光熱治療(人乳腺)癌細胞等方面提供一種新材料選擇(Nanoscale, 2017, 9, 15753-15759),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是泉州師範學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noscale(中科院1區刊物)上發表論文。
除了對抗癌細胞,也可利用具有近紅外吸收的納米材料產熱來殺滅細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報告稱,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情況極為嚴峻。抗生素藥物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後對「超級細菌」無能為力。因而迫切需要開發新型試劑或方法來對抗耐藥菌。由於納米抗菌材料的安全、高效、廣譜等優點,使其可能成為對抗耐藥菌的一個最佳選擇。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生物仿生技術,合成出具有強近紅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安全性的血清蛋白-硫化銅納米複合材料(本身無抗菌活性),在近紅外光照和硫化銅共同作用下,首次成功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和金紅色葡萄球菌的殺滅實驗,該(材料)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無毒且不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等優點,極具臨床應用價值(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17, 36606–36614),可能成為治療各類惡性皮膚病的一種最佳選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