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前沿】Theranostics報導我校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1-01-10 華東理工大學

最近,我校藥學院朱維平教授創新發展了一種自加速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納米囊泡,實現了對小鼠腫瘤化療和飢餓治療的協同治療,相關成果以「Self-accelerating H2O2-responsive plasmonic nanovesicles for synergistic chemo/starving therapy of tumors」為題,發表在生物醫學雜誌Theranostics上。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囊泡結合了有機材料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無機材料獨特的光學、電、磁學特性,同時具有良好的載藥能力,近年來在癌症診斷、治療及成像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具有可調節近紅外吸收的金納米囊泡通過基於光的成像(光熱/光聲成像)或治療(光熱治療/光動力治療/光控釋藥)模態,對腫瘤實現了良好的診療效果。然而,由於近紅外光的穿透深度依然有限,以往報導的金納米囊泡對處於深層組織的腫瘤的治療依然面臨較大挑戰。

過氧化氫是細胞內眾多代謝途徑的副產物,主要產生於線粒體。癌細胞內的線粒體功能紊亂,在癌細胞快速增殖的過程中會持續產生大量過氧化氫。針對這一特性,朱維平與復旦大學聶志鴻教授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了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納米囊泡TG-GV,同時包裹乏氧前藥替拉扎明(TPZ)以及葡萄糖氧化酶(GOx),實現腫瘤部位特異性釋藥。

在腫瘤部位高濃度過氧化氫的氧化作用下,囊泡TG-GV表面兩親聚合物中的疏水片段轉為親水態,使囊泡發生崩解,釋放TPZ及GOx。其中GOx可氧化腫瘤部位的葡萄糖,產生飢餓效應,同時消耗大量氧氣,加劇腫瘤的乏氧狀態,激活乏氧前藥TPZ變為毒性自由基,殺傷癌細胞。GOx在氧化葡萄糖的過程中產生大量過氧化氫,進一步刺激囊泡釋放更多藥物,從而產生「自加速」的藥物釋放效果。該囊泡在植有4T1移植瘤的活體小鼠體內表現了良好的抑瘤效果,腫瘤生長抑制率高達87.2%。經驗證,化療和飢餓治療產生了協同治療的效果。

該研究突破了以往金納米囊泡僅限於光控治療的局限,巧妙利用腫瘤微環境的特性,設計了內源性刺激響應的載藥金納米囊泡,拓寬了金納米囊泡的應用場景,為有機-無機納米雜化囊泡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由博士生唐堯、碩士生計越佳等完成,並得到了錢旭紅院士和徐玉芳教授的悉心指導。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資金的支持,華東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原文連結:https://www.thno.org/v10p8691.htm

相關焦點

  • 【創新前沿】Chem. Mater.和Chem. Eng. J.報導我校在中空介孔納米...
    近日,化學領域知名期刊Chem. Mater.以「Coordination-Enhanced Synthesis for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s」、工程技術領域知名期刊Chem. Eng.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Theranostics:納米熱療法或可軟化腫瘤 提高癌症靶向療法的治療效率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腫瘤的機械阻力和標準療法的附帶損傷往往會阻礙抵禦癌症的效果,然而近日,來自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腫瘤加熱成功軟化了惡性腫瘤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新製備理念納米級圓球「美麗相遇」與原子自帶特定成鍵軌道截然不同的是,球形納米粒子沿空間各個方向的性質等同,因而趨於以任意方向連接,堆積形成聚集體。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 五年來,我校科研工作取得喜人成績
    對焦國家重大計劃,著眼提升科研質量,改革措施緊鑼密鼓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面對國內外激烈的科技競爭形勢,我校審時度勢,從協同創新、提升科研質量、深化科研管理體制諸方面入手,狠抓科研工作的提質增效。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各地納米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的實施,我國納米技術研究水平和研發能力逐漸接近國際主流方向,在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納米器件、納米效應與表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居於國際前沿的創新研究成果,並部分實現產業化。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9-02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我校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0 07:02:53 來源: 紫金 舉報   近日,我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我國生物材料研究面臨突破的若干新領域
    中國自70年代開始生物材料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和發展沉澱,特別是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支持下,現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並在組織誘導材料、納米生物材料、鈣磷(矽)生物材料、生物礦化與自組裝、生物活性塗層、藥物控釋材料與系統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我校計算機學院夏勇教授課題組博士生潘永生獲得2019年生物醫學...
    這是我校科研團隊在醫學影像領域取得的又一突破,充分展示了我校計算機學院在醫學影像智能計算這一新興交叉研究方向上的技術實力。由於基於骨髓檢查的常規診斷方法過於昂貴,難以廣泛應用,有研究者近來提出可以通過在血液樣本的顯微圖像中判斷正常和惡性的B-淋巴母細胞,來構建一種經濟有效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方案,降低這種急性癌症的診斷成本。因此,作為醫學影像領域三大頂級學術會議之一的ISBI今年舉辦了C-NMC競賽,吸引了六十多家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參與。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新製備理念納米級圓球「美麗相遇」與原子自帶特定成鍵軌道截然不同的是,球形納米粒子沿空間各個方向的性質等同,因而趨於以任意方向連接,堆積形成聚集體。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
  • 【創新前沿】Journal of Immunology報導我校細胞焦亡調控膿毒症...
    近日,美國免疫學會會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報導了我校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劉琴教授課題組在細胞焦亡調控膿毒症急性腎損傷發生分子機制方面的新成果。 急性腎臟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造成膿毒症患者死亡的關鍵因素。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醫學影像在現代醫學中廣泛使用,對於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特稿】解碼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
    中心最近更名為「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英文縮寫仍稱BIOPIC。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新一代測序儀的技術革命使基因組研究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癌症基因組計劃等重大項目突破國界,吸引了美、英、德、中等國的尖端科學家共同參與。 生命科學界迎來了單細胞基因組學和CRISPR基因編輯的技術革新浪潮。一個國家對人類基因組學革命的重視和投入反映了它的科技實力。
  • 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觀察|2019科學發展報告
    黃龍光 邊文越 張超星 冷伏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2018年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多項突破:超導粒子物理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合成+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傳統有機合成,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助力多領域的發展一重要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