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2020-11-09 知社學術圈

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具有質量輕,機械柔韌性強,加工容易的等固有優勢,在高能量密度電容器,電卡製冷器,傳感器和能量收集設備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隨著介電納米複合材料研究的興起,該模型被廣泛用於解釋和支持在實驗觀測到的性能提升。界面工程已成為目前複合電介質材料結構-性能調控最重要的概念。然而,由於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區的尺寸通常低於傳統分析儀器的空間解析度,從微觀尺度上直接對界面進行探測極具挑戰。缺乏支持鐵電納米複合材料中界面效應的直接結構證據,不僅使得直接檢驗多種界面理論模型無法進行,而且嚴重阻礙了進一步開發與設計高性能鐵電納米複合材料的進程。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Qing Wang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納米紅外光譜成像顯微鏡(AFM-IR)、第一性原理以及和相場模擬提供了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中納米填料與聚合物基體之間界面耦合的直接實驗證據與理論分析。相關論文以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 the interfacial effect in ferroelectric polymer nanocomposites」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論文通訊作者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系教授Qing Wang,第一作者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系博士後Yang Liu。其他作者包括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系Tiannan Yang, Li Li, Yao Zhou, Long-Qing Chen教授,化工系Yen-Ting Lin,Seong H. Kim教授, 材料研究所Teague Williams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物理系Bing Zhang,Wenchang Lu和Jerry Bernholc教授。


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通常指聚合物基體與納米填料之間的過渡區域,這個區域往往只有幾納米到幾十納米,且與聚合物基體或納米填料的結構和性能均有所不同。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表徵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提供了一把利器。比如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Kelvinprobeforce microscope)可以對納米複合材料界面納米微區的電勢分布進行高精度直接測試。這一測試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比如無法直接給出界面附近的複雜結構變化。為解決這一難題,QingWang教授課題組採用AFM-IR從微觀尺度上直接對界面區域進行結構表徵。納米紅外光譜成像顯微鏡是基於原子力顯微鏡(AFM)的紅外光譜儀器,能獲得10納米級別解析度的紅外光譜,並能提供超高空間解析度的紅外光譜採集和化學成分成像。2020年,Qing Wang教授課題組發展AFM-IR測試方法用於直接證明弛豫鐵電聚合物材料中手性導致的分子構相無序 (Nature Materials 19, 1169(2020))。


圖1. a AFM-IR示意圖。

b. P(VDF-TrFE-CFE)的AFM表面形貌(2×2µm2)。

c. P(VDF-TrFE-CFE)的化學圖譜(1275 cm-1)。d P(VDF-TrFE-CFE)局域紅外光譜。

e. P(VDF-TrFE-CFE)/BaTiO3的AFM表面形貌(2×2 µm2)。

f. P(VDF-TrFE-CFE)/BaTiO3的化學圖譜(1275 cm-1)


圖2. a和d P(VDF-TrFE-CFE)/BaTiO3的AFM表面形貌(1×1µm2)。

d和e P(VDF-TrFE-CFE)/BaTiO3局域納米紅外光譜。

c和f P(VDF-TrFE-CFE)/BaTiO3紅外光譜在波數為1275cm-1處的歸一化對比結果。


通過該方法,Qing Wang教授課題組首次直接探測到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三聚物(P(VDF-TrFE-CFE))為基體的多種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微區的極性結構增強效應。鐵電聚合物的分子鏈構象與其物理性能密切相關,如PVDF的全反式構象是鐵電相也叫β相。實驗發現,P(VDF-TrFE-CFE)/BaTiO3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出現局域β相穩定性增強(圖1和圖2)。其增加的強度超過了三元弛豫鐵電聚合物P(VDF-TrFE-CFE)的分子構相漲落(圖1和圖2),並且隨著BaTiO3的尺寸的降低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一結果不僅揭示了界面引起局域極化強度增強的直接結構起源,同時與相場模擬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相符。研究同時發現,界面誘導的極性結構增強具有很強的空間分布非均勻性,這一特性與BaTiO3納米填料是否表面修飾無關(圖3),比之前的理論模型考慮的假設條件更加複雜。


圖3. a和d 改性前和改性後AFM表面形貌(1×1 µm2)。

b和e PVDF/BaTiO3改性前和改性後的化學圖譜(1275 cm-1)。

c和f PVDF/BaTiO3改性前和改性後的局域納米紅外光譜。

g和h PVDF/BaTiO3紅外光譜在波數為1275cm-1處的歸一化對比結果。


總之,通過結合AFM-IR與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相場模擬,該研究提供了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界面耦合的化學結構圖譜。實驗從分子尺度上證實在鐵電聚合物中引入陶瓷納米填料會導致界面附近局部構象紊亂的加劇,從而導致全反式構象(即極性β相)的局部穩定。實驗確定了極性和高度不均勻的界面區域的形成,並隨著填料尺寸的減小而極性結構進一步穩定和增強。同時這些實驗結果通過相場模擬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了驗證與支持。這項工作對納米複合材料界面的結構設計和分子尺度上的調控提供了嶄新的探索思路和研究平臺。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431

相關焦點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
  • 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介電儲能薄膜
    該論文報導了一類全有機複合介電材料,其在200攝氏度高溫條件下的介電儲能性能不僅遠超過目前最好的高溫聚合物及聚合物納米複合介電材料,並接近商業聚合物電容薄膜室溫下性能,為實現薄膜電容器在200攝氏度嚴酷溫度環境下應用提供了可能。
  • Tan教授:具有高介電強度的納米聚合物電介質研究進展
    聚合物電介質由於其高介電強度、耐高壓、低損耗、低等效串聯電阻和漸進失效機制等優點,是許多電絕緣和儲能應用中不可比擬的首選材料。隨著電力電子、儲能系統對極端環境應用需求的日益增長,電介質和電氣絕緣材料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極好的機遇。近年來,聚合物電介質材料在電子電氣領域日益凸顯出重要意義,其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
  • Sci:電紡聚合物生物材料
    局部給藥系統主要由乳液電紡聚合物貼片組成,親水性茶多酚(TP)和疏水性10-羥基喜樹鹼(HCPT)形成了納米纖維的核心和外殼,這類核心殼結構納米纖維膜表現出持續和順序釋放。HCPT可抑制肝癌的惡性轉化和增殖,TP可降低肝癌的氧自由基水平,進一步阻止腫瘤細胞的轉移和侵襲。因此,核心殼納米纖維墊在載藥輸送方面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圖2 PVP/PCL核心殼納米纖維墊的表徵和抗菌活性。
  • 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中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
    不同於廣泛的關於聚合物水凝膠的介電弛豫譜研究,在這個工作中我們針對的是殼聚糖水凝膠在低於凝固點時(冰凝膠)的介電響應。這樣殼聚糖-水界面分子的貢獻可以被分離出來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殼聚糖-水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緩慢,但與殼聚糖鏈和水分子相比具有較大極化值,且頻率大於∼104 Hz部分的介電弛豫大幅減弱。這些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熱活化能可高達0.93 eV,即89.73  kJ/mol。
  • 【科研進展】高k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極大的提高了紅外探測器等...
    活躍在這一大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在催化劑、單體和各種合成技術中設計的納米顆粒方面的知識,從而創造出各種納米複合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現在是當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要高介電常數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柵介質、致動器、紅外探測器、可調諧電容器、電光器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傳感器等技術領域。研究人員概述了近幾十年來材料科學領域中一些引人注目的高鉀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其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鐵電量子隧穿效應是將普通「牆壁」層(或者稱作「壘」層)換為鐵電材料,利用鐵電材料的極化翻轉特性來改變「牆壁」的厚度和高度,進而實現對量子隧穿特性、狀態的操控。
  • 各向異性形貌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的新思路:含液晶基元單體的聚合誘導多級自組裝
    不同尺寸、形貌的聚合物粒子在生物體內有著不同的生物效應,例如乳腺癌細胞對微米級別的方形粒子的吞噬能力要強於同尺度球形粒子。(Adv.Healthcare Mater. 2015, 4, 2657−2666)但是,受限於加工方法,納米尺度的各向異性聚合物粒子難以被高效製備,導致各向異性形貌納米粒子對生物效應的影響尚未得到系統性的研究。利用剛性液晶基元構造剛-柔嵌段共聚物,在溶液自組裝過程中引入次級有序排列,是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的有效途徑之一。
  • 【科研進展】高k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極大的提高了紅外探測器等電子儀器的性能!】
    活躍在這一大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在催化劑、單體和各種合成技術中設計的納米顆粒方面的知識,從而創造出各種納米複合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現在是當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要高介電常數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柵介質、致動器、紅外探測器、可調諧電容器、電光器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傳感器等技術領域。研究人員概述了近幾十年來材料科學領域中一些引人注目的高鉀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
  • 復旦大學:高產量水相製備石墨烯用於高性能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
    本文要點:一種新方法規模化生產FGS,並為高性能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提供了良好的應用潛力。成果簡介 石墨烯的應用需要一種高產量,低成本,可擴展的生產方法,但仍具有很高的挑戰 性。本文,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盧紅斌課題組在《J. Appl. Polym.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大介電常數和巨電卡效應,在傳感器、執行器和製冷器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如果聚合物中分子鏈上具有鏡面不對稱碳原子,就會導致聚合物具有手性。2018年,Qing Wang教授課題組在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P(VDF-TrFE)中證明組分變化可以調控手性排列從而誘導形成準同型相界(MPB),將鐵電聚合壓電性能的記錄提升了近一倍(Nature562, 96 (2018))。
  • 《ACS Nano》邁向建築納米複合材料:MXenes和更高
    大自然提供了許多示例,這些示例是通過對具有選擇長度的成分的多種長度尺度的層次結構進行精確工程而對屬性進行組合的。這種靈感反映在各種各樣的合成建築納米複合材料中。最近,美國Dhriti Nepal等科研工作者簡要概述了分層架構在基於MXene的薄膜納米複合材料中的作用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尋求實現多種功能,尤其著重於出色的EMI屏蔽,透明性和機械強度的組合。作者還將討論關鍵機遇,挑戰和前景。
  •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另一方面,隨著新工業不斷發展,僅僅依靠聚合物材料自身的性能,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新需求,通過在聚合物材料中添加各種納米填料,形成納米複合材料,是一種常見的有效途徑。其中,碳納米管(CNT)由於高導電率和大長徑比等優點,一直是納米複合材料領域中極具競爭力的一種納米填料。
  •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發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發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 2017-10-31 南京土壤研究所 ,採用比表面積大、孔隙結構豐富的生物炭作為納米零價鐵載體,解決了納米零價鐵由於團聚效應降低其降解效率的瓶頸,提出了以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原位注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修復地下水氯代烴汙染的技術方案及關鍵技術指標,並實施了新型地下水滲透式化學反應屏障示範工程。
  • 中國科大發展一種新型生物合成法製備納米複合材料
    中新網合肥1月27日電(記者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7日消息,該校俞書宏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一種新型生物合成法,首次製備出系列宏觀尺度功能納米複合材料。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俞書宏教授研究團隊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金屬所在鐵電異質界面發現極化巨大增強現象—新聞—科學網
    鐵電材料由於具有鐵電、介電、壓電、熱釋電等豐富的物理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非易失性鐵電存儲器、電容器、制動器、熱釋電探測器等電子器件中。
  • 今日項目:耐電樹及抑制空間電荷的聚合物基納米複合材料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所屬領域:高壓設備絕緣;應用領域:高壓電力設備絕緣;內容簡介:通過不同的複合工藝參數設計,實現了對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界面結合形態、分散行為的調控,實驗結果表明:無機納米蒙脫土的引入,使聚乙烯、交聯聚乙烯體內空間電荷積聚的現象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蒙脫土作為異向成核劑,在一定含量下,使複合材料球晶尺寸明顯減小,因此,含蒙脫土的聚乙烯、交聯聚乙烯、聚丙烯及環氧樹脂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樹引發概率及生長長度都明顯降低。
  • 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錶、運動傳感器、精密定位系統等。
  • 上海應物所研究納米尺度下離子液體相行為取得進展(組圖)
    離子液體是完全由陰陽離子組成的一類特殊鹽類,由於離子液體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幾乎不揮發、不可燃、熱穩定性好等特性,使其在合成、分離和催化等許多領域,特別在表面催化、燃料電池中的電解質和導電複合材料方面都有著廣泛用途,而應用中會涉及離子液體受限於納米空間,其相變的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
  • 設計和開發高性能多功能複合材料領域的新途徑
    當α-磷酸鋯與聚合物複合時,聚合物分子插入納米層狀磷酸鋯片層間,並均勻分散在聚合物基體中,達到聚合物與磷酸鋯在納米尺度上複合,提高了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和機械強度,並進一步改善聚合物熱穩定性、導電性、力學性能等,拓寬了聚合物在工程塑料、改性塑料、阻燃材料、高強度高模量塑料、高性能傳感材料、新型離子交換膜材料、高性能醫用材料、光學材料、光固納米複合材料、導電複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