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應物所研究納米尺度下離子液體相行為取得進展(組圖)

2020-12-03 搜狐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輻射化學研究室吳國忠課題組研究受限空間內離子液體的相行為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離子液體是完全由陰陽離子組成的一類特殊鹽類,由於離子液體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幾乎不揮發、不可燃、熱穩定性好等特性,使其在合成、分離和催化等許多領域,特別在表面催化、燃料電池中的電解質和導電複合材料方面都有著廣泛用途,而應用中會涉及離子液體受限於納米空間,其相變的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

  研究發現,不同氣氛下離子液體在多孔SiO2(平均孔徑4nm)孔道中填充後,其物化性質表現出巨大差異。在高真空條件下,離子液體填充SiO2後的熔點顯著升高,升高約140攝氏度,這與其他文獻報導的結果不同,大多數文獻報導離子液體填充在納米空間其熔點下降。分析認為,採用高真空填充離子液體,可以使離子液體幾乎填充滿整個孔道(如圖1上圖),體系只有固液相界面,納米尺度下強烈的界面誘導作用和納米限域效應導致離子液體呈現類晶體性質,高分辨TEM圖也顯示填充後離子液體均勻分散在孔道內(圖2c)。而常壓條件下填充時,因孔道內壓縮氣體的存在,離子液體只能吸附在孔道入口處或者部分進入孔道內部,體系形成複雜的氣-液-固三相界面,離子液體分子排列比較鬆散,導致離子液體熔點下降。

  論文信息:Unravelling the Role of the Compressed Gas on Melting Point of Liquid Confined in Nanospace, J. Phys. Chem. Lett. 2012, 3: 10521055.

圖1. 不同氣氛下離子液體填充多孔SiO2的示意圖

  圖2. 高分辨STEM圖及EDX譜比較:SiO2 (a, d), 離子液體負載SiO2 (b, e), 離子液體填充SiO2(c, f)

(來源: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5-11-13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萬榮正、方海平等與浙江農林大學理學院教授周國泉合作,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將納米尺度三角形親疏水區域相間結構作為模型研究了納米尺度水在其表面的蒸發情況,發現在一些特定親疏水區域相間表面,納米尺度水的蒸發比所有均一性質表面都快。這一快速蒸發的關鍵在於親疏水邊界的擴散行為,因此親疏水區域相間表面上水的蒸發速度會與親疏水區域邊界的總長度相關。此項研究深入了對動植物非均一性質表面上納米尺度水蒸發的理解。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2007年,Ediger利用薄膜沉積技術獲得了超穩玻璃,2008年Forrest發現玻璃表面具有類液體性質(49),此後非晶薄膜與表面的研究逐漸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關注。由於對納米非晶顆粒的動力學特徵以及與其相似尺度的晶體材料的差異研究很少,因此,低維非晶材料動力學行為研究對認識非晶基本科學問題如玻璃轉變、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等在DNA分子機器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DNA分子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了一種核酸外切酶驅動的高效DNA行走機器人。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855)上。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5-35℃)過程中的變化行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化學與催化中心在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該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傳統的無機碳硼烷材料進行陰離子功能化並和有機陽離子進行有效組合,獲得了一系列室溫下為液體的碳硼烷衍生的室溫離子液體材料。該類離子液體利用醚基的強柔韌性,提高了剛性碳硼烷類化合物的熔化熵,降低了熔點。比如,純碳硼烷在室溫下為固體、易升華,經過離子改性後得到了透明的粘度較小的液體(圖1),揮發性大大降低。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科學網—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衍生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 AFM-IR與FTIR巧妙結合:長春應化所實現聚合物納米尺度定量分析!
    但由於其分子量分布不均一的特性,很難實現準確定量分析,    近日,長春應化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複雜體系—多組分課題組通過AFM-IR與FTIR的巧妙結合,首次實現了聚合物納米尺度定量分析。    紅外光譜是聚合物結構分析的常用方法,但是其空間解析度低於幾個微米,對於微納尺寸的相區無能為力。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催化課題組在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的相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化學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上海應物所金納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樊春海、李迪、黃慶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金納米粒子的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 Ed.和ACS nano上。金元素的d 軌道電子是完全充滿的,並且第一電離能很大,很難失去電子,因而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惰性的金屬。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摩擦學(BMT)課題組在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簡單的噴塗、溼化學浸泡及原位合成技術,在多種常見的基底材料上,製備出兼得空氣中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空氣中超親極性-超疏非極性液體表面、有機介質下超雙疏液表面和在油-水-氣系統中任意一相超疏其他兩相的超疏液表面材料,從化學角度提出,在不同環境介質中超疏液性質的可控制備策略(如圖),揭示材料表面親疏水異質化學組成是形成此類新型超潤溼表面的主要原因,結合熱力學計算對新型超潤溼表面的粗糙幾何結構和表面化學的協同作用進行剖析
  • 助力頁巖氣高效開採,納米尺度下有機質的力學性質研究應獲更多關注
    如何準確測定地層條件下頁巖這種非均質地質材料的力學性質是近年來實現頁巖氣高效開採的難題之一。頁巖內部組分的複雜性以及有機質的富集,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納米尺度下物質的力學性質研究。王曉蕾等人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研究進展》一文,基於近年國內外關於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表徵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進展,總結了目前常用的表徵技術、力學性質主要特徵及主控因素,並提出了「多尺度」「多技術」「多角度」「多學科」等工作設想與建議。
  • 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衍生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帶領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同時氧化和鹼化的新策略,一步法實現了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
  • 納技術 理化所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在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柔性透明電極在電子與光電子產業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製備眾多電子與光電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電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在透明有機聚合物基底上,採用溶膠-凝膠、化學氣相沉積、真空蒸發沉積、濺射沉積、脈衝雷射沉積等方法引入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