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錶、運動傳感器、精密定位系統等。

在微觀領域,量子是指物理變化的最小數量,量子點由少量的原子構成,直徑小於10納米,僅有10個到50個原子。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能使單個電荷附著在量子點的表面,在一個點上就能產生較大電場。這種較大電場會產生巨大的壓電壓力,使得量子點在百萬兆分之一秒時間內極速產生強大的擴張收縮。另外,研究小組還能人為控制量子點振動的幅度。

此前還沒有人能在納米尺度上人為控制壓電效應,硒化鎘量子點在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光學生物標記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新方法為在一些納米設備上應用這些量子點提供了便利,使人們能自主控制納米電子設備的速度和開關時間,還可能開發出新型納米電池,只需輕輕擠壓,即能產生很強的電壓。

研究人員玻亞·塔基說,分析這種量子點的振幅,就能計算出它所在溶劑的壓力,從而可以開發出量子點血壓計,照射量子點使其發出雷射,分析它們的振幅就能確定壓力。但塔基還指出,硒化鎘是有毒的,目前的困難是如何找到一種無毒的替代材料。

相關焦點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
  • 壓電效應
    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s)會將機械動能轉換為電力,反之亦然;這激發了多樣化的電子換能器(electronic transducer)應用,並能為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降低耗電。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昆蟲學家的反重力飛行器,和B2隱形轟炸機:卡西米爾和壓電效應
    昆蟲翅膀中的幾丁質酸是具有很強壓電效應的物質,具有約15倍的真空介電常數當在堆疊昆蟲翅膀的裝置上施加電壓時,就會產生反重力,部分隱形和懸浮在空氣中。1990年3月17日夜間,他首次秘密實驗了自己的反重力裝置。
  • 壓電效應的原理及應用
    直接壓電效應由居裡兄弟在1880 年發現的。他們指出,當把一重物放在一石英晶體上時,在晶體表面上出現了電荷,電荷量和重物的質量成正比。1881 年,用圖解說明了反壓電效應;當把電壓加到晶體上時,由於壓電效應引起的晶格應變而使晶體產生變形。當把電壓反向時,應變也反向。因此,壓電效應起到了電路與晶體機械特性之間的耦合作用。
  • 壓電效應原理
    導讀: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壓電效應原理,感興趣的盆友們就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很漲姿勢的捏~~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1434.htm1.壓電效應原理--簡介  壓電效應(英語:Piezoelectricity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次《Nature》發文!界面壓電材料重大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美國《科學》周刊,2004年,303卷,第1348頁),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半導體壓電納米帶的自發組裝,形成具有超晶格結構的完美納米螺旋晶體。這種完美納米螺旋晶體具有剛性結構,由兩種具有不同取向的氧化鋅納米帶沿寬度方向周期性交替共格外延,自發組裝形成。氧化鋅(ZnO) 是一種典型的纖鋅礦結構的半導體材料,它具有沿極化方向有著各向異性生長習性的功能材料。氧化鋅超晶格納米螺旋不僅可以應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納米傳感器, 實現納米尺度上機電耦合,同時也為基礎納米理論物理和計算物理提供了一個極其挑戰性的課題。
  • 中國科大研製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增強二氧化碳電還原性能的高效...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結合流動電解池的合理設計,成功實現了CO2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工作在線發表在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研究人員提出納米針尖的「近鄰效應」促進CO2電還原過程,通過智能微波反應器的高通量篩選,製備了硫化鎘納米針陣列結構。
  • 效應:Piezoelectricity(壓電性、壓電效應)
    The in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i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ultrasonic sound waves.[6]壓電效應被理解為沒有逆對稱性的晶體材料中機械狀態和電狀態之間的線性機電相互作用。[5]壓電效應是一個可逆過程,材料表現出直接的壓電效應(電荷的內部產生)也表現出逆壓電效應(由外加電場產生的機械應變的內部產生)。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完成人:武曉雷、魏悅廣、洪友士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納米晶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是國際固體力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
  • 壓電效應與逆壓電效應
    目前產生超聲波的方式有壓電效應法、磁伸縮法、機械方法、熱效應法和電磁聲法,在金屬探傷方面,最主要利用的是晶體材料的壓電效應法,包括正壓電效應和逆壓電效應
  • 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進展
    近日,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建明教授聯合南方科技大學李順研究員、張作泰教授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Xu Li研究員受邀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發表以
  • 壓電材料強化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成像用於納米級分子表徵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貝克曼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Rohit Bhargava團隊近日發布了一種新的閉環顯微鏡技術,可以在納米尺度高靈敏度地檢測化學成分。他們的設計依賴於一種壓電材料,這種材料會對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探測樣品時產生的電壓做出響應。這種新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各種納米材料的光譜,包括分子尺度的生物樣品。
  • 壓電效應及其原理
    壓電效應的原理是,如果對壓電材料施加壓力,它便會產生電位差(稱之為正壓電效應),反之施加電壓,則產生機械應力(稱為逆壓電效應)。
  • 壓電效應基礎知識解析
    壓電效應:某些電介質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變形時,其內部會產生極化現象,同時在它的兩個相對表面上出現正負相反的電荷。當外力去掉後,它又會恢復到不帶電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正壓電效應。當作用力的方向改變時,電荷的極性也隨之改變。相反,當在電介質的極化方向上施加電場,這些電介質也會發生變形,電場去掉後,電介質的變形隨之消失,這種現象稱為逆壓電效應。
  • 超聲物理基礎:壓電效應
    現代超聲機仍然依據幾個世紀前的基本物理原理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徐海濤)雨滴落在荷葉上為何會形成小水珠?墨水為何會被引導到鋼筆的筆尖上?水在不同的介質與環境下表現出多種特性。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超材料和納米光子材料大自然中發現的許多材料都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電磁波,例如光。然而,為了開發特別有效的太陽能電池、隱身裝置、或催化劑而產生新穎的光學效果,通常需要人工製造的結構,即所謂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