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電材料強化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成像用於納米級分子表徵

2020-07-14 麥姆斯諮詢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貝克曼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Rohit Bhargava團隊近日發布了一種新的閉環顯微鏡技術,可以在納米尺度高靈敏度地檢測化學成分。他們的設計依賴於一種壓電材料,這種材料會對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探測樣品時產生的電壓做出響應。這種新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各種納米材料的光譜,包括分子尺度的生物樣品。

AFM-IR是一種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獨特技術,該技術將原子力顯微鏡的高空間解析度、納米級定位和成像功能與紅外(IR)光譜的高化學敏感度有機地結合到一臺設備中。

AFM-IR利用原子力探針直接檢測樣品,由於樣品紅外吸收而產生的熱膨脹效應,從而引起探針懸臂振蕩,其振幅和樣品的紅外吸收成正比。因此AFM-IR納米紅外能夠測量到納米尺度樣品的紅外吸收光譜,由此而進行微區化學成分鑑定。AFM-IR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適合具有較高熱膨脹係數的軟物質材料,譬如聚合物和生物樣品。

壓電材料強化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成像用於納米級分子表徵

Bhargava團隊開發的新技術噪聲更小:採用之前偏轉AFM-IR檢測方法採集的4 nm厚聚合物薄膜產生的化學信號(上方)與新的零偏轉技術方法(下方)對比

目前,AFM-IR已經在納米材料的光譜研究中廣泛應用,但是,在處理懸臂梁中的未知振動噪聲源時,AFM-IR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一直以來,曾經嘗試通過將樣品放置在特殊基底上,或使用特殊的樣品製備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些解決方案往往會限制該技術的通用性。

閉環系統

在這項研究中,Bhargava團隊通過在基底下放置一種壓電材料來解決噪聲問題。當施加電壓時,這種材料會改變形狀。在這裡,電壓由懸臂梁的運動決定。因此,壓電材料形狀的變化可以抵消紅外輻照樣品的膨脹,形成了一種可以消除懸臂梁運動的閉環系統。這意味著可以通過監測施加在壓電陶瓷上的電壓來測量樣品的化學成分,同時可以將任何噪聲引起的振動降到最低。

利用一臺標準的市售AFM-IR儀器,Bhargava及其同事用這種閉環系統測量了放置在玻璃基底上的100 nm厚的丙烯酸薄膜。然後,他們用金基底重複了測量。在兩種情況下,他們的測量結果都與用其它技術進行的光譜測量一致。研究小組還精確繪製了矽基底上4 nm厚丙烯酸薄膜的局部紅外吸收圖,閉環方法以外的影響幾乎沒有。由於玻璃和矽都是納米材料研究人員常用的基底材料,因此,體現了這種閉環方法的普適性,無需嚴格的製備方法。

現在,Bhargava團隊希望他們閉環方法的靈敏度,可以使AFM-IR光譜分析用於範圍更廣、體積更小的材料。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探測細胞膜中存在的複雜混合物材料,以及進行蛋白質分子變形等行為研究。

壓電材料強化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成像用於納米級分子表徵

相關焦點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AFM-Raman:納米級分辨成像,全新材料表徵技術!
    我們為您提供了高影響因子AFM/TERS/TEPL相關論文,您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論文列表,包括:針尖增強拉曼光譜的納米化學成像您還可點擊下方二維碼,查看《Nature》論文原文——納米尺度下捕獲羧基氧化石墨烯的原位化學和電位成像。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隨著介電納米複合材料研究的興起,該模型被廣泛用於解釋和支持在實驗觀測到的性能提升。界面工程已成為目前複合電介質材料結構-性能調控最重要的概念。然而,由於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區的尺寸通常低於傳統分析儀器的空間解析度,從微觀尺度上直接對界面進行探測極具挑戰。
  • Park原子力顯微鏡完成對Molecular Vista股權投資:填補AFM化學信息...
    Molecular Vista作為一家AFM生產商,主要聚焦於基於光誘導力顯微鏡的納米紅外技術(IR PiFM)進行AFM紅外聯用的定量可視化研究工作,從而實現分子水平上探測和解析物質的紅外光譜特徵。AFM能夠進行納米級形貌成像,並且包括其他多種測量模式,對樣品的機械性能,電學性能和多種物理特性進行成像。 現在,隨著PiFM技術的加入,Molecular Vista將憑藉AFM在納米材料/結構領域超過30年的應用和研究成果,為研究人員和工程人員提供化學和分子組成信息。
  • Park原子力顯微鏡完成其對Molecular Vista的股權投資
    Molecular Vista作為一家AFM的生產商,該公司主要聚焦於基於光誘導力顯微鏡的納米紅外技術(IR PiFM)進行AFM紅外聯用的定量可視化研究工作,從而實現分子水平上探測和解析物質的紅外光譜特徵。 Molecular Vista推出全新一代的原子力顯微鏡VistaScope與紅外光誘導力顯微鏡聯用,提供納米成像與光譜。
  • 超全面鋰電材料常用表徵技術及經典應用舉例
    擴展閱讀:學術乾貨│原位透射電鏡在材料氣液相化學反應研究中的作用  (3)原子力顯微鏡(AFM)  納米級平整表面的觀察,在碳材料的表徵中使用較多。,表明嵌SnOx/CuOx的碳納米纖維具有一個無序的結構,形成了SnOx顆粒的特殊分布,由此導致電化學性能有所提升。
  • 淺談納米材料的表徵與測試方法
    1 納米材料的表徵納米材料的表徵是對納米材料的性質和特徵進行的客觀表達,主要包括尺寸、形貌、結構和成分等方面的表徵。2.3 X 射線小角散射法(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SAXS可用於納米級尺度的各種金屬、無機非金屬、有機聚合物粉末以及生物大分子、膠體溶液、磁性液體等顆粒尺寸分布的測定;也可對各種材料中的納米級孔洞、偏聚區、析出相等的尺寸進行分析研究。
  • 布魯克Dimension FastScan 原子力顯微鏡亮相中國
    其中,布魯克納米儀器部的前身是原Veeco公司納米測試儀器部,在原子力顯微鏡領域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現在中國已經擁有1000多位儀器用戶。布魯克公司現在中國已設有北京和上海2個分支機構,並分別建立了Demo實驗室。
  • 牛津儀器Asylum Research原子力顯微鏡壓電力 (PFM) 技術研討會在...
    西安交通大學的楊耀東教授(下圖)在報告中指出鐵電材料憑藉其豐富的介電、鐵電、壓電性質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實驗手段(主要針對塊材)來探索這類材料背後的結構-性能關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電子器件小型化為主要趨勢的當今社會,製備、探索低維,小型化的鐵電材料的需求給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
  • 盤點:紅外成像系統進展
    隨著檢測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發展,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技術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從單純的顯微鏡與紅外光譜聯用,發展到了紅外成像系統。   將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中的紅外光束引入顯微鏡光路,可以獲得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微小尺寸樣品的光學影像及相應成分的紅外光譜信息。
  • 貝克曼研究所開發原子力顯微鏡新技術:將提高AFM通用性和精度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貝克曼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Beckm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以提高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對納米級化學成像的檢測能力。
  • 【知識】最全材料表徵儀器匯總,值得收藏!
    9、表徵方式:原子力顯微鏡(AFM),原子力顯微鏡-紅外聯用(AFM-IR聯用)雷射檢測原子力顯微鏡/AFM/AFM探針工作示意圖What is FIB?FIB(聚焦離子束,Focused Ion beam)是將液態金屬(Ga)離子源產生的離子束經過離子槍加速,聚焦後照射於樣品表面產生二次電子信號取得電子像.此功能與SEM(掃描電子顯微鏡)相似,或用強電流離子束對表面原子進行剝離,以完成微、納米級表面形貌加工.通常是以物理濺射的方式搭配化學氣體反應,有選擇性的剝除金屬,氧化矽層或沉積金屬層。
  • 華慧高芯知識庫_材料的表徵方法——雷射共聚焦原子力顯微鏡
    雷射共聚焦原子力顯微鏡具有常規光學顯微鏡、雷射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三種功能,常規光學顯微鏡和雷射顯微鏡同軸,其中雷射顯微鏡採用405nm雷射光源,平面X、Y解析度能達到120nm,可進行小尺寸的樣品測試且便於原子力測試時進行樣品定位。
  • 原子力顯微鏡
    是德科技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納米級解析度的成像技術,通過探針與樣品表面接觸進行研究。
  • 熱離子原子力顯微技術獲《今日顯微鏡學》頒發2017創新獎
    因此,要區分原子力顯微鏡掃描探針力電效應的來源,並不容易,這也給電化學應變原子力顯微技術數據分析帶來很大的挑戰。  深圳先進院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就利用電化學應變研發新型熱離子原子力顯微鏡,用以探測材料納米尺度局域電化學行為。科研人員通過微加工的方式,製備出熱探針,針尖有一個高電阻,通過電流可以實現局部高溫。
  • 原子力顯微鏡/AFM各種成像模式的原理
    將這個代表微懸臂彎曲的形變信號反饋至電子控制器驅動的壓電掃描器,調節垂直方向的電壓,使掃描器在垂直方向上伸長或縮短,從而調整針尖與樣品之間的距離,使微懸臂彎曲的形變量在水平方向掃描過程中維持一定,也就是使探針-樣品間的作用力保持一定。在此反饋機制下,記錄在垂直方向上掃描器的位移,探針在樣品的表面掃描得到完整圖像之形貌變化,這就是接觸模式。
  • 鞏金龍EES綜述:用於電催化的Operando表徵技術
    穩固高效的電催化劑是燃料電池和電解槽實際應用的基石。然而,由於缺乏對電催化劑活性位點結構、反應途徑和降解機理的了解,阻礙了對其進行合理設計。因此揭示電催化過程在工作條件下電極-電解質-氣體界面的operando特性具有重要意義。有鑑於此,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綜述了針對各種納米、分子和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各種operando表徵技術。
  • 聆聽納米電池的華美樂章: 熱離子原子力顯微技術
    無論是在表面,還是界面,材料性能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與塊體顯著不同,進而影響其電化學反應速率。在過去十餘年,這一特性被廣泛用於設計納米結構電極材料,優化電池性能。然而,納米結構對電極電化學特性影響極為複雜,難以直接測量和表徵。宏觀器件性能如何與納米結構直接關聯,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傳統的電化學表徵手段往往基於電流的測量,本質上是測量電荷量。
  • 調控BaTiO3納米帶氧空位優化機械力驅動的壓電催化性能
    最近幾年,伴隨著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出現,研究者發現一些晶體結構中心非對稱的壓電材料(避光)在受到周期性的機械振動後,可以產生一些活性氧物種,從而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機染料汙染物,開創了壓電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的先河。然而,壓電催化的研究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需要更多的研究策略來提升催化劑的壓電催化活性和深入探究壓電催化活性的影響因素。
  • 納米材料網絡會議來襲,八大表徵技術等你來pick
    會議涉及熱點研究方向:二維材料、氧化石墨烯、材料結構缺陷、納米材料的二維/三維表徵……會議包含主流表徵技術:拉曼、透射電鏡、原位電鏡、聚焦離子束、原子力顯微鏡、光鑷、能譜、納米粒度儀……為納米材料工作者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線上學術與技術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