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2020-11-25 北大新聞網

2005/09/1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工學院

來自美國亞特蘭大最新消息,喬治亞理工學院校董事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兼職教授、 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海外主任王中林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繼去年首次成功合成自環繞單晶納米環後(美國《科學》周刊,2004年,303卷,第1348頁),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半導體壓電納米帶的自發組裝,形成具有超晶格結構的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這種完美納米螺旋晶體具有剛性結構,由兩種具有不同取向的氧化鋅納米帶沿寬度方向周期性交替共格外延,自發組裝形成。氧化鋅(ZnO) 是一種典型的纖鋅礦結構的半導體材料,它具有沿極化方向有著各向異性生長習性的功能材料。氧化鋅超晶格納米螺旋不僅可以應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納米傳感器, 實現納米尺度上機電耦合,同時也為基礎納米理論物理和計算物理提供了一個極其挑戰性的課題。2005年9月9日的美國《科學》周刊上對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做出了長篇報導(Conversion of Zinc Oxide Nanobelts into Superlattice-Structured Nanohelices, 2005年,309卷,第1700頁)。該研究成果成功實現了氧化鋅納米帶的超晶格自發螺旋形組裝,是在晶體生長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王中林教授是世界著名納米技術科學家,在碳管納米秤和半導體納米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他是1992-2002十年間全世界納米技術領域論文引用次數世界個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王教授還是北京大學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員,對北大工學院的成立和建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王教授和博士生高普獻和丁勇博士等組成的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率先運用高溫熱蒸發氣相沉積的方法在納米尺度上實現氧化鋅一維晶體表面從單晶體向超晶格結構的急劇轉變,同時超晶格結構最終可以終結為單晶體。通過控制晶面的生長動力學,降低靜電極化表面能,極性單晶納米帶可以突然發生結構轉變,轉變為由極化納米帶和非極化納米帶周期交替,平行共格的超晶格結構。這種納米螺旋具有大約3.5納米平行於納米帶的超晶格周期, 螺旋直徑300-700 納米,寬度100-500納米,螺旋周期為500-2500 納米, 螺旋長度可達0.1 毫米。雖然實驗表明,極化納米帶和非極化納米帶晶界完全外延共格,但是仍然有著大約4度的旋轉扭曲,這種剛性的晶格旋轉扭曲最終導致了兩種不同取向氧化鋅納米帶的螺旋形自組裝。結構轉變的起源來自能量的降低:首先通過減少極化面面積,可以大大降低靜電錶面能,促進結構的穩定性;其次,為了平衡超晶格晶界旋轉扭曲造成的應變能,周期性的螺旋形結構成為最穩結構形式。通過實驗常數和生長動力學的優化設計,該研究組已經成功控制了這一特殊螺旋超晶格晶體的生長過程。這種由一維晶體表面極化性質的轉變所導致的從單晶體到超晶格的結構演變,為研究並深入理解其它同樣具有纖鋅礦結構的II-VI族和III-V族半導體材料,如ZnS, ZnSe, CdS, CdSe, CdTe,GaN, InN和AlN等,提供了極好的參考體系。

三年前,王中林教授曾經指出,具有壓電效應的納米環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機電耦合材料,在微/納米電機系統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氧化鋅是實現這些獨特多重性能的關鍵材料。氧化鋅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具有光電,傳感,和生物用途的半導體和壓電材料。它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納米材料之一。現在新型的納米螺旋不僅具有半導體性質和壓電效應,而且具有特殊的超晶格結構,有著巨大的潛在優勢被用來設計研製超靈敏度納米傳感器,電機耦合器,納米壓電馬達, 甚至用於生物探測。目前,該研究組繼續在原子力顯微鏡下進行納米尺度操作測量,對螺旋超晶格納米力學性質進行深入的測量表徵。與此同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對這種同時具有半導體超晶格結構和壓電效應的新型獨特納米螺旋進行納米電機耦合系統,納米傳感器的開發應用研究。

詳細信息可查閱: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製備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本報廈門5月7日電(通訊員王瑛慧  記者馬躍華)來自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孫世剛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等科學家採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製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光子晶體又稱光子禁帶材料。從結構上看,光子晶體是一類在光學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電結構的人工設計和製造的晶體,其物理思想可類比半導體晶體。通過設計,這類晶體中光場的分布和傳播可以被調控,從而達到控制光子運動的目的,並使得某一頻率範圍的光子不能在其中傳播,形成光子帶隙。
  • 控制電荷引入,超晶格結構可達!《Nature》子刊:帶電嵌段共聚物自組裝形成超晶格
    通過控制含離子的嵌段共聚物的結構,具有特定電荷比例和納米結構的帶電嵌段共聚物已經在納米光刻、能量儲存運輸以及製藥等應用上產生廣泛的影響。認識帶電嵌段共聚物的自組裝行為,但仍處於萌芽階段。目前更是還沒人報導發現嵌段聚合物和超晶格結構之間的關係。
  • 王中林:一位開掛的科學家和他的納米帝國
    於是,王中林適時地提出了 「自驅動(self-power)」 的這一概念。所謂的自驅動,是指不依靠電池等儲能器件,讓電子產品直接從環境中收集能量。這個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在2008年這期《科學美國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這一概念。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眾所周知,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一直被看作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這一獎項的獲得者,往往就是諾貝爾獎的大熱門,當然這是從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並為考慮諾貝爾獎委員會各位委員們個人的喜好因素。他不僅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研製出世界上首個自供電納米系統,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完全由環境能源支持的微納電子器件工作模式,並提出了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技術發展路線圖。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和創始所長。
  • 中國成功合成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東北網雙鴨山7月24日電 隨著電化學製備催化劑方法的誕生,我國科學家最近合成了新型的鉑納米材料催化劑,實現了在催化活性、穩定性和效率上的提高,這是我國在鉑納米材料催化劑製備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鉑納米材料是一種能夠提高一些重要化學反應效率的催化劑,良好的性能已使其成為催化劑家族的新寵。
  • 這一次,王中林院士全球第一!越來越多中國學者做到全球頂尖!
    值得欣慰的是,本次納米領域的排名中,王中林院士居世界首位,在納米領域各類排名中華人再次佔據榜首!h-指數199,被引頻次161538。排在第二位的同樣是華人,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戴宏傑教授,h-指數170,被引頻次159020。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數據統計顯示,王中林已經發表論文1500餘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文章;根據Google Scholar的統計,王中林教授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0.6萬次,標誌學術影響力的H指數為226。
  •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結構化學家和化學結晶學家艾莉森·愛德華茲博士為中國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合作的一部分,對兩個136和374個原子的大型複雜銀納米糰簇進行了表徵。銀納米粒子具有對電子和光學特別感興趣的性質,並且可具有許多潛在的工業應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研究中,由廈門大學化學教授鄭鳳峰領導的中國合作者合成了新分子,進行了物理測量,進行了X射線衍射和電子顯微鏡,並對晶體結構進行了求解和精化。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王中林生於1961年,1982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並於同一年考取中美聯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1987年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從師於國際電子顯微學權威John Cowley教授。王中林教授現在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和納米結構表徵中心主任。
  • 構建「陷阱」,製造電子晶體
    《自然》雜誌當地時間11月11日發文稱,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二維半導體疊合在一起,創造了莫爾超晶格結構。這種結構將電子困在重複模式中,最終形成了Wigner晶體。理論物理學家Eugene Wigner在1934年首次預測了「電子晶體」的存在。他提出,由帶負電荷的電子產生的斥力(庫倫斥力)支配電子動能時,晶體得以形成。不過,完全的電子晶體仍然難以「觸及」。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b)高倍掃描電子顯維照片顯示兩纖維界面處的納米線對納米線結構。(c)顯示多根纖維組成的纖維納米發電機的串/並連式連接來提高輸出電壓/電流。(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
  • 機器學習預測非周期超晶格結構的熱導率
    在之前的研究中,人們大多假設聲子為準粒子,通過調控粒子的散射來降低材料的熱導率,如引入晶界、嵌入納米顆粒、組合納米複合材料等。這些方法雖然能有效降低材料的熱導,但是隨著材料研究的發展,僅通過調控聲子散射來降低材料的熱導是遠遠不夠的。利用聲子的波動性來調控熱導率是另一種有效的途徑。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近日,為克服傳統電池的限制,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唐偉副研究員,鄧超然(共同一作)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自供能足底壓力成像系統,可以滿足連續長時間的實時監測的需求(DOI:10.1002/adfm.201801606)。
  • 《自然》:中外科學家對屈曲石墨烯超晶格材料研究的新進展
    這樣被屈曲的石墨烯超晶格,即稱為屈曲石墨烯超晶格,英文:buckled graphene superlattices,如下圖所示,由於石墨烯的屈曲所產生的如層層山脈和山谷景觀,亮的連接點是已減速並強烈相互作用的電子。超晶格(英語:superlattice)指兩種或多種材料構成的周期性交替層結構。通常每一層的厚度在幾個納米的數量級。
  • 在光學拓撲超晶格結構實現拓撲荷大小為2的三維狄拉克點
    但在可見光頻域實現三維拓撲簡併點並不容易,往往需要複雜的結構設計,或者繁複的實驗測量。因此,如何找到簡單可行的方法,構造並觀測到光頻CDPs, 依舊是個難題。論文報導了在一維光學拓撲超晶格結構中利用人工合成維度,首次成功構造了可見光頻域的CDPs,並實現了對其所引起的拓撲表面態的靈活調控。在本工作中,作者先通過特殊設計,交替堆疊兩種拓撲性質不同的一維光子晶體而得到了超晶格結構。因而,在每個光子晶體界面處都存在拓撲局域態,它們作為「人工光子軌道」,彼此雜化耦合形成集體模式,得到全新的人工拓撲能帶。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扭一扭:用曲面引導扭轉螺旋結構生長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10月23日發文稱,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WM)的Song Jin團隊發現利用納米顆粒可以控制單原子厚度材料的扭轉螺旋結構生長。這種連續扭轉的二維材料堆棧體表現出了新特性,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些特性,在納米尺度上開展量子物理學研究。Jin說:「這是二維材料研究的前沿。
  • 2018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王中林
    2018年10月22日,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在義大利獲頒埃尼獎(EniAward)。埃尼獎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 「能源界諾貝爾獎」。王中林成為迄今為止獲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獎章,高度評價王中林的科研成果,特別是納米發電機和海洋「藍色能源」技術,對世界能源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