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

2020-12-03 東採珊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

結構化學家和化學結晶學家艾莉森·愛德華茲博士為中國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合作的一部分,對兩個136和374個原子的大型複雜銀納米糰簇進行了表徵。

銀納米粒子具有對電子和光學特別感興趣的性質,並且可具有許多潛在的工業應用。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研究中,由廈門大學化學教授鄭鳳峰領導的中國合作者合成了新分子,進行了物理測量,進行了X射線衍射和電子顯微鏡,並對晶體結構進行了求解和精化。

Edwards博士在ANSTO的澳大利亞中子散射中心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的Birger Dittrich博士工作,他們從X射線衍射數據中進行了先進的晶體學分析,得出了每種化合物的報導結構。

芬蘭研究人員使用理論計算來研究電子結構,並將計算結果與納米顆粒的光學性質進行比較。

廈門集團正在建立他們高度完成的納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徵,這些納米粒子含有44種金屬,或者全部是銀,或者是12個金(或金和銀)原子的核心,被32個銀包圍,2013年出現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中。

作者認為,這種具有超過2納米核心的大型金屬納米粒子的原子結構首次用X射線晶體學表徵。

「這些結構具有巨大的分子量和非常大的晶胞尺寸,與蛋白質(大分子)晶體結構相當,這使得它們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愛德華茲說。

兩種分子均具有2-3納米的顯著五倍核心,較小的核心為十面體,而較大的核心沿分子5倍軸伸長,在中心銀原子周圍形成一系列凸多面體殼。圍繞嵌套結構的外殼由銀和硫原子的複合塗層製成。

「銀-136化合物具有57個銀原子的核心,呈五角形雙金字塔形狀,被兩個30個銀原子圓頂狀結構包圍,然後連接在一起,」愛德華茲說。

「這些30原子圓頂也是規則的,」愛德華茲補充道。

銀-374化合物核心在中心銀原子周圍具有207個銀原子,在細長的五邊形雙錐體殼中。

「你沒有將四面體連接在一起製成一個十面體,而是有五個楔形單元,就像一個四面體已被拉伸出來。」

較大的銀納米顆粒也被兩個圓頂30銀原子帽包圍。

「這兩種納米粒子都有一層含硫有機硫醇鹽配體的外層,這種配體具有溶解性並促進結晶,」Edwards說。

每個結構的兩個30個銀原子圓頂通過銀硫醇鹽帶連接 - 對於銀-136納米顆粒,它是扁平帶狀結構,而在較大的納米顆粒周圍,連接帶實際上是五邊形圓柱體。

兩種晶體結構之間的一個有趣的區別是頂端氯化物原子覆蓋較小的銀納米顆粒周圍的圓頂的末端,而溴化物原子覆蓋較大的銀納米顆粒的圓頂。

「在確定晶體結構時,你建立一個模型以適應觀察到的數據,從晶體測量的數據是什麼適合銀-136中的銀-136和溴化物的氯化物頂點,」Edwards說。

不滿足於依靠X射線衍射進行這種化學鑑定,使用氯化物(不是原始合成中的溴化物)重複136銀原子複合物的合成,並進行仔細的質譜研究以驗證這些製劑。

「這真的非常嚴格,因為有很多原子,你可以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看起來合理的局部最小值,但在你到達最終呈現的可能答案之前需要大量的迭代和批評,」愛德華茲說。

「雖然較大的分子接近三倍於較小的分子,但由於較高的對稱性,較大的分子在結晶學上並不是那麼大,」愛德華茲說。

作者指出,計劃合成具有靶向性質的納米粒子需要了解詳細的分子結構。

外部配體(硫醇鹽)的變化提供了改變核心性質和界面性質的範圍,開啟了一系列化學可能性,通過這些化學可能性可以改變納米顆粒結構和光學和電子性質。

相關焦點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複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一種新型製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
  • 大位阻效應激活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活性
    然而,由於金屬納米顆粒的結構不確定性,加之電鏡表徵技術難以在原子水平上精確表徵其表面結構,這就直接導致我們難以理解這類材料獨特化學性能的背後本質。近年來,配體保護金屬納米糰簇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原子精確金屬團簇單晶結構的解析,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屬納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學過程提供了重要結構模型。
  • 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美國《科學》周刊,2004年,303卷,第1348頁),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半導體壓電納米帶的自發組裝,形成具有超晶格結構的完美納米螺旋晶體。這種完美納米螺旋晶體具有剛性結構,由兩種具有不同取向的氧化鋅納米帶沿寬度方向周期性交替共格外延,自發組裝形成。氧化鋅(ZnO) 是一種典型的纖鋅礦結構的半導體材料,它具有沿極化方向有著各向異性生長習性的功能材料。氧化鋅超晶格納米螺旋不僅可以應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納米傳感器, 實現納米尺度上機電耦合,同時也為基礎納米理論物理和計算物理提供了一個極其挑戰性的課題。
  • 分子納米電池殺菌炭的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負載Ag4O4的活性炭材料在飲用水淨化中有效吸附餘氯、有機物、重金屬,且利用Ag4O4分子的緊密晶體結構的親和性,電子躍遷產生的電位差,與細菌表面裸露的-N基和-S基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同時避免產生耐藥性。
  • 納米科學:空氣,水界面的智能納米凝膠:中子反射率的結構研究!
    納米科學:空氣,水界面的智能納米凝膠:中子反射率的結構研究!凝膠是許多日常產品中存在的材料,例如洗髮劑,防曬劑和食品明膠等。在具有不同性質和應用的所有不同類型的凝膠中,納米凝膠是亞微米尺寸的交聯聚合物顆粒,其可以在其網絡結構中攜帶或摻入大分子。這種特性加上它們的「軟」特性和引入刺激響應特性的能力,意味著它們具有許多有吸引力的應用,包括藥物內,特別是藥物輸送。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精確測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3D)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但來自同一合成批次的納米晶體通常顯示出很小差異,但在尺寸、晶格畸變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只有通過具有高空間3D解析度的結構表徵才能夠被理解。
  • 納米科學:實驗證實,外圍結構缺陷是催化劑功能的關鍵!
    納米科學:實驗證實,外圍結構缺陷是催化劑功能的關鍵!這樣的實驗應該有助於研究人員定製催化劑的結構特性,使其更有效地促進化學反應。這項研究發表在1月11日的「自然」雜誌上,是記錄納米粒子的原子結構如何影響它們作為化學反應催化劑的功能的重要一步。
  • 發現均一米狀形貌銀納米顆粒高產率合成
    銀納米顆粒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徐紅星研究組發現微結構決定的具有均一米狀形貌的新奇銀納米顆粒的高產率合成。 金屬納米顆粒由於其良好的電學、光學、熱導、催化以及磁學性質而得到廣泛的研究。近年來,金屬納米顆粒奇異的光學性質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其中,金銀納米顆粒由於在可見和紅外光頻區有著很好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而格外引人注目,在表面增強光譜、生物檢測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通過控制納米顆粒的形貌可以有效的調製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
  • 合肥物質院: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的科研人員在探究液相雷射熔蝕(LAL)製備的Ag膠體納米顆粒穩定性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 研究發現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的科研人員在探究液相雷射熔蝕(LAL)製備的Ag膠體納米顆粒穩定性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由於小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納米顆粒在膠體溶液中表現出一種熱力學亞穩特性。
  • 鑭系納米晶體使分子三重態激子發光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通過將分子三重態與摻雜鑭系納米顆粒耦合來改善分子三重態的生成和發光採集的方法。這一創新為鑭系納米晶體-分子在光電領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
  • 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Science: 溶液中單個配體保護的納米晶體3D原子結構的關鍵差異
    利用液體細胞透射電子顯微鏡,Kim 等人重建了一批合成的單個納米晶體在溶液中的結構。對多個粒子的比較表明,單個納米粒子的內殼和外殼的結構不均勻性和差異,以及包含擴展缺陷的納米粒子和內應變的差異,所有這些都會影響每個粒子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摘要:精確確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3D)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
  •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研究人員已經邁出了將原子級精密石墨烯納米帶(APGNR)整合到非金屬基底上的第一個重要步驟。矽晶體是最常用於製造電晶體的半導體,電晶體是用於在計算中執行邏輯運算的關鍵電子元件。然而,隨著更快和更強大的處理器的產生,矽已達到性能極限:導電越快,溫度越高,導致過熱。
  • 科學家首次製備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本報廈門5月7日電(通訊員王瑛慧  記者馬躍華)來自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孫世剛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等科學家採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製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納米晶體可將光轉換為可見光譜
    一種新型的納米晶體,比人類頭髮絲還小500倍,能夠改變光的強度、形狀和顏色。該納米晶體是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來的,構建在玻璃上,使得光線可以順利通過。  Dragomir Neshev教授表示:「該納米晶體非常小,它們可以作為超薄膜用於普通眼鏡中,以實現夜視功能。」  研究人員將AlGaAs納米結構嵌入光學透明的低折射率材料中,從而實現同時的正向和反向非線性發射。  他們證明了該納米盤AlGaAs天線可以在選定方向上發射向後-向前的二次諧波,並且可以產生複雜的矢量極化波束,包括具有徑向偏振的波束。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調控陰離子的溶劑化結構來提升電解質氧化穩定性的示意圖 陳政 供圖9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仿生與固態能源系統研究組的崔光磊研究員和趙井文副研究員帶領研究組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
  • 納米級銀的新用途可能是開發可伸縮電子產品的關鍵
    納米級銀的新用途可能是開發可伸縮電子產品的關鍵,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19/0328/53585.html佛蒙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納米尺度下使用銀可以製造具有顯著強度和拉伸能力的納米線。
  • 納米銀的抗菌性能!
    這使得納米材料在熱學、光學、磁學、電學、力學以及化學方面的性質和大顆粒固體材料有明顯的不同,被譽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材料」納米銀這種技術已經出現很久了,由於殺菌抗菌效果出色,納米銀現在廣泛用於各種醫療、包裝、電子等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