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實驗證實,外圍結構缺陷是催化劑功能的關鍵!

2021-01-10 幽情山水草木間

納米科學:實驗證實,外圍結構缺陷是催化劑功能的關鍵!

這樣的實驗應該有助於研究人員定製催化劑的結構特性,使其更有效地促進化學反應。

這項研究發表在1月11日的「自然」雜誌上,是記錄納米粒子的原子結構如何影響它們作為化學反應催化劑的功能的重要一步。在許多工業產品(例如肥料,燃料和塑料)的生產中起作用的催化劑是能夠加速化學反應並使其更有效同時在該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材料。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材料在納米尺度上的表現可能與大量材料的表現不同,定製尺寸和形狀可以增強其特定用途的特性。這項新技術確定了單個金屬顆粒上的區域 - 大約100納米 - 在化學反應中最活躍。

研究人員將伯克利實驗室先進光源(ALS)生產的廣譜紅外光與原子力顯微鏡相結合,揭示了單個鉑金和金納米粒子邊緣與其光滑平坦表面相比的不同化學反應水平。

他們使用ALS的獨特功能,稱為SINS(用於基於同步輻射的紅外納米光譜),探索顆粒表面發生的詳細化學反應,並將解析度降至25納米。

「這讓你可以看到化學中所有這種相互作用,」負責ALS紅外光束線的高級科學家麥可·馬丁說。「這才是特別的。」

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Hans Bechtel在ALS紅外光束線上工作,他補充說:「你可以同時看到反應物和反應中形成的產物。」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金屬顆粒上塗上一層活性分子,並將ALS產生的紅外光聚焦到原子力顯微鏡的微小尖端(直徑25納米)上。

當顯微鏡的尖端與高度聚焦的紅外光結合時,它像一個極其敏感的天線一樣工作,以映射單個納米粒子的表面結構,同時也揭示了它們詳細的表面化學。

「我們能夠在粒子表面看到分子的確切指紋,並驗證催化領域眾所周知的假設,」化學研究所和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中心的教員Elad Gross說。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他與伯克利實驗室化學科學系的教師科學家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F. Dean Toste一起領導了這項研究。

了解觸發化學反應所需的精確能量水平(活化能)是優化反應的關鍵,並且可以通過節約能源來降低工業規模的成本。

「這項技術不僅可以告訴你反應發生的地點和時間,還可以確定不同地點反應的活化能,」Gross說。「你在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解決催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我們發現在原子水平上高度缺陷的區域比光滑表面更活躍。

Gross指出,這個特性與粒子的小尺寸有關。「隨著顆粒尺寸減小,結構不均勻,你會有更多的缺陷,」他說。

較小的顆粒每個顆粒的表面積大於較大的顆粒,這意味著更多的原子將位於邊緣。粒子邊緣的原子比沿著光滑表面的原子具有更少的鄰域,並且鄰域越少意味著與其他元素參與化學的自由越多。

由於所研究的化學反應發生得非常迅速 - 不到一秒鐘 - 並且ALS技術可能需要大約20分鐘來掃描顆粒上的單個點,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層化學活性分子,這些分子附著在表面上。顆粒,作為催化反應性的標誌物。

該研究中的催化反應類似於汽油動力汽車的催化轉化器中發生的反應。催化轉化器使用鉑顆粒和其他材料將汽車尾氣轉化為毒性較小的排放物。

使用SINS技術計劃的未來實驗將集中於記錄使用受控氣流或液體流動以引發反應的活性化學過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實驗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壓力和溫度來測量效果。

「我認為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具,可用於進一步的實驗和分析,可以回答許多以前無法回答的問題,」格羅斯說。「這種工具使我們能夠比其他技術提高三個數量級的解析度,這為催化和表面化學研究開闢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在ALS中結合基於紅外和X射線的方法來收集更豐富的化學信息。目前已有計劃在ALS新建紅外光束線,這將增加紅外化學研究的能力和能力,並在ALS開展基於紅外的三維結構研究。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增強催化劑活性與選擇性的關鍵是如何在催化劑表面合理設計與構築針對特定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其中通過缺陷工程改變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調節催化劑對反應物或反應中間體的吸附與活化過程,是光/電催化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空位缺陷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常用的手段,空位缺陷可作為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進一步增強催化劑的內在性能。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在此,上海大學張久俊/趙玉峰團隊報導了一種通過構建B,N共配位的Zn-B/N-C催化劑來操縱s-帶的新方法。實驗和理論都證實,獨特的N2-Zn-B2構型至關重要,其中Zn+(3d104s1)可以容納足夠的離域電子,從而為關鍵反應中間體產生合適的結合強度,並促進催化表面和ORR反應物之間的電荷轉移。
  • 納米科學:研究解決了關於石墨烯中缺陷的電子結構的爭議!
    納米科學:研究解決了關於石墨烯中缺陷的電子結構的爭議!在巴西聖保羅大學物理研究所(IF-USP)進行的一項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石墨烯缺陷的爭議。爭議與計算缺陷的整體電子結構有關。該解決方案適用於所有型號並與實驗結果相符,由智利AnaMaríaValenciaGarcía及其博士生導師,IF-USP的正教授MaríliaJunqueiraCaldas獲得。兩位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B上,題為「石墨烯中的單一空位缺陷:從理論建模中洞察其磁性特徵」。
  • 納米催化劑可耐受燃料電池中的一氧化碳,將不純氫轉化為電能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和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化學家賈旺說:「這些納米粒子在釕和鉑中均表現出完美的原子序,克服了以前破壞一氧化碳的催化劑的結構缺陷。」 「正如原子級成像技術所揭示的那樣,我們高度可擴展的'綠色'合成方法為催化和可持續性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
  • 利用種子介導法成功製備富缺陷、結構有序的二維Pd2Sn納米片
    如果能夠製備結構有序的二維 Pd 基納米晶,結合二維結構以及金屬間有序結構兩者的優勢,將會是一種同時提高催化劑活性以及穩定性的有效途徑。基於以上思考,華中科技大學李箐教授課題組採用了一種「種子介導法」製備了結構有序的二維 Pd2Sn 納米片。
  • 設計出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課題組基於無機固體精準製備化學,採用晶體缺陷工程,設計出一類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 缺陷二硒化釩-石墨烯異質結構實現鋰硫電池電催化劑原位演化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蘇州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的孫靖宇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以高性能硫宿主為目標的碳布(CC)上有缺陷二硒化釩(VSe2)-垂直石墨烯(VG)異質結構的全化學氣相沉積(all-CVD)設計。電化學作用可以誘導VSe2在Se空位處硫化為VS2,從而促進LiPS的吸附和轉化。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由於金屬納米催化顆粒的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隨其尺寸同步改變,使得人們無法有效區分兩種結構效應對催化反應活性、選擇性的貢獻以及對尺寸的依賴關係。
  • 催化劑在反應條件下的結構變化成像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對一氧化碳(CO)氧化過程中貴金屬催化劑的結構變化進行了成像,顯示出催化劑在非活性和活性狀態之間的切換取決於溫度。由於催化劑可以降低維持化學反應的能量成本,因此,人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於開發具有更優性能的催化劑。然而,由於缺乏對這些化學反應中催化劑的結構變化的詳細了解,這些努力往往受到限制。催化劑可以根據反應條件改變其結構,但大多數現有的分析工具都無法捕捉到現實環境下的這些變化。
  • 科學網—設計出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課題組基於無機固體精準製備化學,採用晶體缺陷工程,設計出一類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 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氫溢流原位調控催化劑電子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對實現高效生產目標產物有重要意義,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調控是高效催化劑開發的關鍵。然而,在催化反應發生的真實條件下,催化活性中心的電子結構易受反應溫度、吸附物種等影響,使其難以維持在最利於目標產物生成的狀態中。在反應條件下對催化劑活性中心電子結構進行精準調控,是催化研究的難點和重要方向。
  • 電解水有了低成本高活性雙功能催化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李越研究員課題組在分級異質結構Ni3Se4@NiFe水滑石納米片的製備及其全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視界》上。該研究工作為開發低成本、高活性的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設計思路。
  • 東京工業大學最新《Nature》新型鎳基催化劑,助力高效合成氨
    氨(NH3)是化肥工業的關鍵,也是最常見的化學品之一。由於大氣氮的鍵能大(每摩爾945千焦),在Haber Bosch工藝發展之前,直接利用大氣氮一直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隨後,人們探索了許多策略來降低N≡N鍵的激活障礙,使這一過程更有效。
  • 東京工業大學最新《Nature》新型鎳基催化劑,助力高效合成氨!
    氨(NH3)是化肥工業的關鍵,也是最常見的化學品之一。由於大氣氮的鍵能大(每摩爾945千焦),在Haber Bosch工藝發展之前,直接利用大氣氮一直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隨後,人們探索了許多策略來降低N≡N鍵的激活障礙,使這一過程更有效。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覃勇/張斌: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
    導 語:催化是現代化工的基礎,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
  • 調控BaTiO3納米帶氧空位優化機械力驅動的壓電催化性能
    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氧空位的引入可以增強BaTiO3納米帶表面對氧分子吸附和活化,進而提高其壓電催化降解汙染物的性能。然而,氧空位的引入導致BaTiO3納米帶的壓電響應能力的下降,使得合適的氧空位濃度對於優化壓電催化性能也是非常關鍵的。
  • 新納米催化劑能在可見光下快速分解水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6日(北京時間)報導,中美科學家攜手,以氧化鈷納米粒子為催化劑,首次採用可見光,快速地將水分解成了氫氣和氧氣,簡單快捷且能源轉化效率較高。相關研究發表在周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絡版上。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雖然過渡金屬基催化劑有望成為傳統貴金屬的低成本替代品,但其低活性和穩定性限制了其在工業脫氫反應中的應用。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
  • 電解水有了低成本高活性雙功能催化劑可持續工作100小時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李越研究員課題組在分級異質結構Ni3Se4@NiFe水滑石納米片的製備及其全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視界》上。該研究工作為開發低成本、高活性的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設計思路。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產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控制精度低,所構築的串聯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離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