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2021-02-25 催化計

熱催化學術QQ群:256363607


利用液態有機氫載體(LOHC)來運輸氫取決於有效的化學脫氫方法來獲取這種燃料。雖然過渡金屬基催化劑有望成為傳統貴金屬的低成本替代品,但其低活性和穩定性限制了其在工業脫氫反應中的應用。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

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 Somorjai, David Prendergast等人,報導了沉積在富含缺陷的BN納米片(Ni/BN)催化劑上的超微小鎳納米糰簇(~1.5 nm)的設計和合成,該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甲醇脫氫活性和選擇性,並且比其他一些過渡金屬基催化劑具有更高的穩定性。

本文要點

要點1. 研究發現二維(2D)BN與金屬納米粒子之間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不僅在促進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超小型鎳納米糰簇的一鍋合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分散和固定納米糰簇,而且還大大增強了甲醇脫氫過程中的抗燒結和結焦性。與先前報導的其他一些脫氫催化劑相比,該催化劑的周轉頻率(TOF)是最好的。

要點2. Ni/BN催化劑樣品在反應溫度低至120℃時,對甲醇分解具有良好的活性,證實了該催化劑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而且,Ni/BN催化劑對H2和CO的選擇性接近100%,經過超過10 h的測試,Ni/BN催化劑未見明顯失活,說明Ni/BN催化劑用於甲醇脫氫的穩定性。

要點3. 提供了詳細的光譜表徵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來揭示鎳/氮化硼納米催化劑所表現出的高生產效率、高選擇性和高耐用性的起源,並闡明其與納米糰簇尺寸和載體-納米糰簇相互作用的相關性。

總之,該工作揭示了載體材料在納米糰簇形成過程中通過固定化控制納米糰簇大小以及在催化活性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對於推進自下而上設計高性能、耐用的催化系統以滿足各種催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Zhuolei, Z. et al. Enhanced and stabilized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 by ultrasmall Ni nanoclusters immobilized on defect-rich h-BN nanosheets. PNAS, 2020.

DOI: 10.1073/pnas.2015897117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7/29442

催化技術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熱催化學術QQ群:256363607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

均相催化與酶催化QQ群:871976131

相關焦點

  • 伯克利實驗室開發新型納米催化材料 提升甲醇制氫效率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分子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團隊設計併合成超小鎳納米簇(約1.5 nm),可沉積在富含缺陷的氮化硼納米片上構成催化劑(Ni/BN),具有優異的甲醇脫氫活性和選擇性。
  • 清潔燃料來源的關鍵一步:新型納米材料有助於從液態中獲得氫
    這種材料堅固耐用,是由富含地球的金屬製成的,而不是由貴金屬製成的現有選擇,它將有助於使氫成為廣泛應用中的可行能源。如圖所示帶有缺陷的2D氮化硼襯底,該缺陷包含微小的鎳團簇。催化劑有助於從液體化學載體中除去氫的化學反應,使其可用作燃料。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然而,如何安全高效的儲存和釋放氫氣仍然是未來實現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氫經濟」的瓶頸和挑戰。甲酸(HCOOH)是一種無毒廉價的液體,其氫含量為4.4 wt%,在空氣和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經濟效益優異的儲氫介質。即使在室溫條件下,甲酸中儲存的氫氣也可以通過引入適當的催化劑發生脫氫反應被釋放出來(HCOOH→H2+CO2)。
  • 【催化】負載錳鈷尖晶石的缺陷活性炭作為一種高效的氧還原電催化劑
    最近,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姚向東教授課題組基於他們所提出的一種缺陷催化機理,成功地使活性炭具有很高的氧還原反應(ORR)催化活性,並通過負載少量的錳鈷尖晶石納米顆粒,在鹼性條件下使其具有和商業化的Pt/C可以媲美的ORR催化性能。
  • 《Nature》重磅:丙烷脫氫催化劑重大突破!介孔沸石載體助力形成稀土-鉑納米合金,催化壽命延長700倍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能夠通過確保負載的Pt納米顆粒都與La以合金形式存在,從而將催化壽命延長700倍!同時,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測,可以通過沸石中的骨架缺陷位點協助形成原子分散的稀土元素,其中多個矽烷醇基團相鄰定位以形成矽烷醇基團簇(矽烷醇巢,silanol nest)。研究人員認為,矽烷醇巢可通過形成配位鍵來穩定單原子稀土元素。因此,有可能通過調控介孔MFI沸石中矽烷醇巢的濃度來控制Pt-REE合金納米顆粒的形成。
  • 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本文亮點採用簡易的電化學循環伏安法實現了泡沫鎳負載鎳鈷雙金屬MOF納米陣列的活化。該過程涉及到由MOF向氫氧化物的體相轉變及二維結構向納米陣列負載納米片複合結構的形貌轉變,同時大幅提升了表面電化學活性位點的數量。
  • 雷射輔助液相合成高性能石墨烯負載催化劑納米顆粒
    Zhu Liu)與Ian Kinloch教授等, 以具有弱氧化、低缺陷特性的電化學氧化石墨烯(EGO)為原料,採用光電化學手段,通過深紫外準分子雷射(248 nm)輻照前驅體溶液,一步實現EGO的深度還原與Pt和RuO2催化劑納米顆粒的高效負載(圖1)。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周偉家研究進展:MoO2納米片及鉬衍生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中的應用
    MoO2氧空位錨定Pt納米糰簇的結構表徵及電解水產氫研究。高效析氫反應(HER)電催化劑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起重要作用。儘管在尋找替代材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Pt仍然是最有效的HER電催化劑。因此,電催化劑中最小化Pt的負載量對於降低催化劑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金鎳納米薄膜材料可優化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的應用性能
    直接以甲醇為燃料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通常稱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不需要在中間轉化裝置,因而具有系統結構簡單,體積能量密度高,還具有起動時間短、負載響應特性佳、運行可靠性高,在較大的溫度範圍內都能正常工作,燃料補充方便等優點。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因其自身的優勢引起全世界各國燃料電池研究人員的注意,是各國政府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之一。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報導了一種一步電沉積法構建的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該工作通過金屬離子(Ni2+,Fe3+)和氮摻雜碳量子點的一步電沉積法,在石墨片上構建了具有高度耦合的NiFeOx納米糰簇/氮摻雜炭複合電極(NiFeOx©NC)。
  • 安徽師範大學單原子-團簇-納米中心團隊在小分子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點擊上小程序查看更多VIP企業能源小分子的高效轉化在化學化工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在原子尺度設計和發展高性能的催化材料已成為該領域的挑戰性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安徽師範大學「單原子-團簇-納米中心」毛俊傑教授針對材料化學研究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在催化材料精準製備、重要催化反應、構效關係建立三個方面展開了富有挑戰性的探索,並取得了有意義的研究結果(Nat. Commun. 2018, 9, 4958;Nat.
  • 納米催化「高穩定性」新星誕生—新聞—科學網
    銅催化的奧秘 申文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碳資源利用相關的工業過程,比如水氣變換、合成甲醇等所使用的銅催化劑普遍存在活性低、穩定性差的問題,為提高反應效率必須使用過量的水蒸汽或者提高反應溫度,造成高能耗或者催化劑壽命縮短。
  • 利用種子介導法成功製備富缺陷、結構有序的二維Pd2Sn納米片
    使用「種子介導法」製備結構有序的二維 Pd2Sn 納米片示意圖研究進展1. 富缺陷、結構有序的二維 Pd2Sn 納米片的表徵通過 TEM、AFM,XRD 以及 XPS 等技術對 Pd2Sn 納米片的形貌和結構進行表徵,證明成功地製備了富缺陷、結構有序的二維 Pd2Sn 納米片。
  • 蘇州納米所&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高負載的MnO2納米片材料
    導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Ching-ping Wong合作,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天大劉昌俊教授:氧化銦負載金高效催化CO2加氫合成甲醇
    隨著太陽能制氫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致力於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醇。最近,天津大學劉昌俊教授課題組與美國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 Jose Rodriguez課題組合作,利用氧化銦負載金催化劑(Au/In2O3)中金與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對金電子結構進行調控,使得該催化劑可以高效而穩定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