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實驗室開發新型納米催化材料 提升甲醇制氫效率

2021-01-10 騰訊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分子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團隊設計併合成超小鎳納米簇(約1.5 nm),可沉積在富含缺陷的氮化硼納米片上構成催化劑(Ni/BN),具有優異的甲醇脫氫活性和選擇性。

(圖片來源:greencarcongress)

研究人員表示,該催化劑可以加速反應,清潔高效地從甲醇等液體化學載體中脫離氫原子。與現有由貴金屬製成的材料不同,這種材料堅固耐用,由儲量豐富的金屬製成,具有推動可行性氫能源發展的潛力,應用範圍廣泛。

對於利用液體載體制氫的化學反應來說,最有效的催化劑由貴金屬製成,然而這些催化劑成本高、產量低,易受汙染。其他由更常見的金屬製成的催化劑,雖然成本較低,卻往往效率較低,穩定性較差,影響催化活性及其在制氫行業的實際應用。為了提高這些低成本金屬催化劑的性能和穩定性,研究負責人Urban及其同事調整策略,將重點放在微小的、均勻的鎳金屬簇上。這些微小的團簇在既定數量材料中,能夠充分擴展反應表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它們有可能聚集在一起,並抑制反應活性。

主要研究人員Chuckhole Zhang和Ji Su設計並進行實驗,將直徑為1.5 nm的鎳金屬簇沉積在由硼和氮組成的2D基板上。這些基板中帶有原子層面凹窩網絡,可以防止結塊,使鎳金屬簇在其中均勻分散,並牢固地固定在凹窩中。

這種設計不僅能夠防止結塊,而且通過直接與鎳金屬簇作用,可以提供優異的熱性能和化學性能,並大幅提升催化劑整體性能。研究發現,在團簇形成和沉積階段,下墊面的作用至關重要,並可為理解它們在其他過程中的作用提供線索。通過詳細的X射線和光譜測量,再結合理論計算,可以揭示關於下墊面的許多情況,及其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利用美國能源部在伯克利實驗室的用戶設施先進光源(Advanced Light Source)的工具和計算建模方法,研究人員可以確定,在形成和沉積微小鎳金屬簇的過程中,2D薄片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變化。

研究團隊認為,在材料形成過程時,金屬簇佔據了薄片的原始區域,並與附近邊緣相互作用,從而使團簇保持微小尺寸。在從液體載體中分離氫的過程中,這些微小而穩定的團簇能起到促進作用,使催化劑具有優異的選擇性、生產率和穩定的性能。與近期報導的其他催化劑相比,這是活性最好的催化劑之一。計算表明,其原因在於催化劑的大小。

研究人員David Prendergast和Ana Sanz-Matias利用模型和計算方法,揭示這種微小金屬簇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裸露金屬原子大量存在於這些微小的團簇上,與較大的金屬顆粒相比更容易吸引液體載體;同時,可以簡化從載體上脫氫的化學反應步驟,並防止形成汙染物,以免堵塞團簇表面,因此在關鍵制氫反應步驟中,該材料可以保持無汙染狀態。這些性能均受益於故意引入2D薄片中的缺陷,有助於團簇保持小尺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相對便宜、容易獲得和穩定的催化材料,有助於從液體載體中脫氫作為燃料。伯克利實驗室團隊將進一步調整策略,改良支持微小金屬簇的2D基板,以開發更高效的催化劑,優化從液體化學載體中提取氫氣的工藝。

相關焦點

  • 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背景介紹電化學分解水是具有前景的制氫途徑,但其能量轉化效率和經濟性常被動力學遲緩的陽極水氧化反應(OER)所限制。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解水制氫效率,近年來用以替代OER的新型陽極氧化反應的開發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維吉尼亞大學開發新型催化劑 大幅提升太陽能利用效率
    蓋世汽車訊 儘管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的技術發展迅猛,但相關電力儲存和分配設備效率低下,使太陽能應用受到很大限制。據外媒報導,維吉尼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或將消除這一過程中的關鍵障礙,將極大促進清潔能源發展。
  • 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原標題: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記者近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銳鈦礦二氧化鈦表面模型,可實現二氧化鈦可見光吸收及催化活性大幅提升,可為清潔能源開發提供新的路徑。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Somorjai, David Prendergast等人,報導了沉積在富含缺陷的BN納米片(Ni/BN)催化劑上的超微小鎳納米糰簇(~1.5 nm)的設計和合成,該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甲醇脫氫活性和選擇性,並且比其他一些過渡金屬基催化劑具有更高的穩定性。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同時氫氧逆反應被顯著抑制,效率極大提升;產物為純氣態H2和更高價值的液態H2O2;消除了分離、純化成本與安全問題且產物價值大大提升。該過程一舉多得,符合實際需求,具有強大應用潛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上。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樸玲鈺課題組分別通過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兩個過程,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光催化產氫,並為該過程的合理評價提出了系統分析與建議。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兩種類型,全分解水制氫(2H2O → 2H2 + O2)和半反應分解水制氫(H2O + 犧牲劑→ H2 + 氧化產物)。
  •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電催化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5日電 近日,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心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金@巰基UiO66@硫銦鋅),其中Au納米點被錨定在巰基修飾的UiO66(縮寫為UiOS)金屬有機骨架的孔中,而硫銦鋅(ZnIn2S4,縮寫為ZIS)納米片被包裹在
  • 大連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李仁貴研究員等在太陽能可規模化分解水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率先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氫農場」策略,該策略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
  • 原位製備納米片陣列雙功能電催化劑用於共電解制氫與甲酸
    (a)在不同甲醇濃度中Ni(OH)2/NF催化甲醇氧化的性能。(b-f) Ni(OH)2/NF和NF在有無甲醇電解液中的電化學性能比較。雖然Ni(OH)2/NF對OER的催化性能有所提升,但仍需要較高的驅動電位。因此,我們設計用甲醇氧化反應(MOR)來取代OER。從圖3a可以看出,隨著不斷向電解液中加入甲醇(MeOH),氧化電位逐漸降低。
  • 新技術之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的研究現狀   技術研究的關鍵主要集成電路中在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面,光催化材料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光催化材料裂解水效率較高;(3)光催化材料最好要可能利用太陽所有波段中的能量。
  • 甲醇重整制氫及冷熱電聯供的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受科技部重點...
    包括車用耐高溫低溼質子膜及成膜聚合物批量製備技術、鹼性離子交換膜製備技術及應用、擴散層用炭紙批量製備及應用技術、車用燃料電池催化劑批量製備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極板專用基材開發、車用燃料電池堆及空壓機的材料與部件耐久性測試技術 及規範、公路運輸用高壓、大容量管束貨櫃氫氣儲存技術、液氫製取、儲運與加注關鍵裝備及安全性研究(應用示範類)、醇類重整制氫及冷熱電聯供的燃料電
  • 新型納米催化劑可使制氫效率提升兩倍
    近日,一種新型納米催化劑已經被開發出來,它可以將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主要溫室氣體轉化為高附加值的氫(H2)氣體。據悉,它從CH4到H2的轉化效率是傳統電極催化劑的兩倍以上。據能源學院MS/PhD小組Sangwook Joo表示「通過原子層沉積(ALD)形成的均勻且定量可控的鐵(Fe)層促進了拓撲外溶,增加了精細分散的納米顆粒。」目前,該催化劑在連續運行410小時以上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較高的催化活性,性能沒有明顯的下降。而且,相關研究結果也顯示在700ºC下較高的甲烷轉化率(超過70%)。
  • P摻雜g-C3N4納米片的功能自組裝及其高效穩定可見光催化制氫
    太陽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由於其可持續和環境友好的特點,成為最具前景的未來制氫技術之一。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發展的主要挑戰是探索能夠被太陽光激發產生電子空穴且電子空穴能夠快速分離遷移至表面反應位點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高效、穩定和低成本的光催化劑。g-C3N4作為一種典型的類石墨烯二維材料,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領域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 浙理工團隊用O2替代Pt,實現可見光高效催化分解水制氫
    本文基於氧氣協同的PCET(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效應,利用無Pt助催化劑的g-C3N4材料實現了可見光催化甲醇和甲醛水溶液高效制氫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無需對光催化劑本身進行物理或化學改性,只需簡單地調控反應體系的氧分壓就能大幅增強光催化產氫速率,從而為高效可見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 研究團隊將基於低成本材料的光伏制氫效率提升至17%以上
    好消息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將太陽能制氫的效率提升到了 17.6% 。同時基於矽光電陰極的設計,讓材料成本也較其它高性能競爭對手要實惠得多,意味著我們向可負擔得起的清潔氫能生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科學家開發新型金屬玻璃電極 大幅提升甲醇燃料電池性能
    蓋世汽車訊 在汽車和科技行業,甲醇氧化基燃料電池擁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為了提高其能量表現,科學家們建議使用由鈀基金屬玻璃薄膜製成的電極。據外媒報導,來自遠東聯邦大學(FEFU)及奧地利、土耳其、瑞士和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針對此類應用開發了一種新型金屬玻璃。
  • 科學網—製備出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太陽能光解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 :可見光低含量犧牲試劑下Au/TiO2-g-C3N4 光催化制氫性能...
    【引言】   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於其廉價、易得的優點,廣泛應用於光催化領域,但由於其光生載流子易於複合,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進一步提升。研究人員已提出部分策略以期提升其光催化活性,如與其他半導體形成進行異質結,即以g-C3N4對其進行敏化獲得可見光吸收或提升載流子分離性能。此外,在g-C3N4上負載各種金屬也是可行策略之一,可誘發積極的肖特基勢壘效應,有效地捕獲光生電子,從而提高載流子分離。光催化制氫過程中通常需要使用犧牲試劑捕獲空穴,以提升載流子分離。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