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2020-08-10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鄧曉輝 ;通訊作者:符顯珠,駱靜利
通訊單位:深圳大學材料學院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339

全文速覽

近日,深圳大學材料學院駱靜利院士、符顯珠教授課題組的鄧曉輝研究員等人通過對鎳鈷雙金屬MOF陣列進行簡易的電化學活化,成功實現了基於鎳鈷氫氧化物的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新型結構電極材料的製備。得益於其豐富的表面活性位點及鎳鈷間的相互作用,經優化的電極在尿素氧化及生物質(5-羥甲基糠醛/生物甘油)平臺分子的電化學增值氧化中不僅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同時對於高附加值產物(2,5-呋喃二羧酸/甲酸)的製備也展現出較高的選擇性。

背景介紹

電化學分解水是具有前景的制氫途徑,但其能量轉化效率和經濟性常被動力學遲緩的陽極水氧化反應(OER)所限制。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解水制氫效率,近年來用以替代OER的新型陽極氧化反應的開發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類反應的熱力學能壘通常較低,且相比於氧氣製備具有更高的價值,例如在富含尿素的汙水淨化及生物質分子的增值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鎳基電催化劑由於其獨特的Ni2+/Ni3+催化機理在該方向被報導較多。然而為了與實際應用中的大規模電解水析氫耦合,進一步提高其電催化劑活性迫在眉睫;在保證其催化活性與性能穩定性的同時,實現高附加值產物的高選擇性製備也是需關注的要點。

本文亮點

採用簡易的電化學循環伏安法實現了泡沫鎳負載鎳鈷雙金屬MOF納米陣列的活化。該過程涉及到由MOF向氫氧化物的體相轉變及二維結構向納米陣列負載納米片複合結構的形貌轉變,同時大幅提升了表面電化學活性位點的數量。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尿素的分解以及HMF和生物甘油(甲醇/丙三醇)的選擇性增值氧化中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圖文解析

▲圖1. 材料合成過程:1.以對苯二甲酸為配體,採用水熱法在泡沫鎳表面製備鎳鈷雙金屬MOF納米陣列作為前驅體。2.採用電化學方法活化MOF納米陣列,實現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結構鎳鈷氫氧化物的製備。

▲圖2. 鎳鈷雙金屬MOF納米陣列及活化後電極材料的形貌及物相表徵。(a-c)MOF納米陣列的SEM、TEM及mapping照片。(d-f)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結構氫氧化鎳鈷的SEM、TEM及mapping照片。(g)電化學活化過程中循環伏安曲線隨掃描圈數變化趨勢。(h,i)電化學活化前後XRD與IR的譜圖對比。


圖2展示了水熱法製備的鎳鈷雙金屬MOF納米陣列在電化學活化過程前後的物相特徵對比。由電鏡照片可以看出,經電化學活化後,電極材料形貌由堆疊的二維陣列轉化為陣列負載納米片的複合結構。圖g中的循環伏安曲線清楚的表明在活化過程中,具有電化學活性的物種數量隨掃描圈數逐漸增多並趨於穩定。圖h、i表明活化後電極活性組分為鎳鈷雙金屬氫氧化物。

▲圖3. 轉化後t(transformed)-MOF電極材料催化HMF電化學氧化的性能研究。(a-c)不同組分電極材料的性能對比。(d、e)t-Ni1Co1-MOF催化HMF氧化過程中產物隨電量的變化及穩定性測試(f)與MoNi4組裝的兩電極體系同時實現析氫與HMF增值氧化的電化學性能曲線以及與傳統全解水的性能對比。


圖3a-c比較了不同組分的電極材料對於HMF的電化學氧化的催化性能。結果表明,鈷的摻入有效降低了鎳由二價氧化到三價所需的電位;而鎳的摻入則大幅提升了鈷作為活性位點的本徵催化活性(圖3c)。圖3d表明目標產物2,5-呋喃二羧酸(FDCA)濃度隨反應進行不斷增大,其他副產物如5-羥甲基-2-呋喃甲酸(HMFCA)、5-甲醯基-2-呋喃甲酸(FFCA)濃度較低且隨反應進行被進一步氧化為FDCA。在隨後進行的穩定性測試中,生成FDCA的法拉第效率維持在96%以上。為了進一步探究以HMF氧化反應替換水氧化反應的可行性,我們以MoNi4合金為陰極析氫電催化劑組裝了雙電極體系。LSV曲線顯示(圖3f)相比於傳統的全水解,該體系能夠在實現HMF增值氧化的同時大幅降低析氫的能耗(達到相同電流密度時所需電壓降低約300mV)。

▲圖4. t-Ni1Co1-MOF對於尿素、甲醇及丙三醇的電化學氧化性能研究。(a-c)尿素、甲醇及丙三醇氧化的LSV曲線及Tafel圖。(d)t-Ni1Co1-MOF與文獻中所報導的同類催化劑的性能比較。(e)t-Ni1Co1-MOF在上述反應體系中的穩定性研究。


為了探索所開發電極材料應用於其他有機分子電化學氧化的可行性,我們測試了其對於尿素、甲醇及丙三醇電化學氧化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圖a-c)。與文獻中所報導的材料相比,t-Ni1Co1-MOF展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活性(圖d)。在100mA/cm2電流密度下的恆電流電解(圖e)也揭示了其優異的穩定性。

▲圖5.t-Ni1Co1-MOF催化甲醇及丙三醇電化學氧化過程中的產物分析。(a-b)離子色譜譜圖;(c-d)甲酸濃度及法拉第效率隨電量的變化;(e)生物柴油(biodiesel)生產過程中生物甘油(bioglycerol)作為主要副產物被製得;(f)用於析氫及生物甘油增值氧化的兩電極體系示意圖。


隨後,離子色譜被用於表徵甲醇及丙三醇電化學氧化過程中的產物。由圖5a、b中的譜圖可以看出電解液中的甲酸根濃度隨電解進行逐漸增大。通過定量分析我們得到,在該催化過程中甲醇通過四電子過程被氧化為甲酸的法拉第效率接近100%(),丙三醇被氧化為甲酸的法拉第效率則接近85%()。由於甲醇和丙三醇同為生物甘油中的主要成分,而生物甘油由於生物柴油的生產大量富集,該工作表明通過電化學氧化的方法能夠將生物甘油高選擇性的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甲酸。同時與陰極的電解水析氫相結合構成兩電極體系能夠有效的降低制氫的能耗和成本。

總結與展望

在該工作中,我們由鎳鈷雙金屬MOF二維納米陣列出發,通過簡易的電化學方法構築了以氫氧化物為組分的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結構電催化劑。得益於豐富的活性位點、獨特的結構及過渡金屬的協同作用,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5-羥甲基糠醛、生物甘油(甲醇/丙三醇)的選擇性增值氧化以及尿素的電化學氧化反應中展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該項工作不僅為MOF基電催化劑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論證了以新型陽極氧化反應替代傳統水氧化反應以提高電解水析氫過程中能源轉化效率的可行性。

作者介紹

鄧曉輝,研究員,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博士。2017-2018年先後於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及柏林工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10月入職深圳大學材料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孔材料的製備、電化學水分解以及生物質衍生平臺化學品的電化學增值氧化。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ACS Catalysi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0餘篇。
符顯珠,深圳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於電催化/電化學的能源材料與器件及電子材料與製程的研究。2000年湘潭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2007年廈門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2008-2012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材料與化工系做博士後並獲NSERC SOFC Canada 基金資助到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環境能源部進行訪問研究,曾於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0餘篇,已有兩件授權發明專利進行技術轉讓。
駱靜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化學、 腐蝕控制、 燃料電池及能源材料等領域的研究,針對核電材料腐蝕問題,開展過大量有關局部腐蝕機理、衝刷腐蝕機理與防護、應力腐蝕開裂機理、系統微量元素對應力腐蝕開裂的誘導作用等研究,並研製開發了新型燃料電池過程和新能源材料,在綠色能源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也正在取得可喜的成果。
團隊高薪招聘博士後,歡迎具有電化學、催化、材料、能源、化學、化工、計算等背景者申請,具體課題商量確定(xz.fu@szu.edu.cn))。

相關焦點

  • 原位製備納米片陣列雙功能電催化劑用於共電解制氫與甲酸
    在甲醇-水共電解體系中,Ni(OH)2納米片陣列雙功能電催化劑極大地降低了產H2能耗。3)增值且環境友好。陽極甲醇氧化生成高附加值的甲酸替代了溫室氣體CO2,增值化學品甲酸與H2高效共生。製備的材料(c-d) FESEM圖像;(e) X射線能譜分析(EDS)元素分布圖;(f)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對應的選區電子衍射圖。未經過處理的泡沫鎳(NF)表面光滑,沒有雜質和附著物。而經製備的材料表面有一層互連良好的納米片陣列結構。這些納米片陣列以不同的空間層疊在一起,這種結構有利於其與反應物相互作用。
  • 精確構建納米催化材料用於揭示Suzuki交叉偶聯反應機理
    Pd催化劑在鈴木反應中廣泛應用,但是對於該催化反應的反應機理仍存在較大爭議。一些研究認為該反應是在Pd納米顆粒或納米簇的表面進行,屬於多相反應。也有研究認為從固態Pd催化劑中溶出的可溶性Pd才是該反應的活性組分,屬於均相反應。另外,在均相反應機理中,可溶性Pd物種如何溶出並促進交叉偶聯反應是另外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 碳納米片陣列火焰合成碳泡沫高靈敏柔性聚二甲基矽氧烷複合傳感器
    FCF在約500°C下於5分鐘內在酒精火焰中沉積,泡沫支撐壁實際上是由垂直碳納米片製成的。碳支撐層在其兩個表面側之間顯示出獨特的形態。碳撐杆的粗糙內表面起源於垂直排列的碳片,而一些長度小於1μm的短碳納米管則生長在外撐杆表面。FCF @ poly 的應變敏感性研究了(二甲基矽氧烷)複合材料的動態電響應。
  • AM:納米材料相工程——晶相@無定形核殼結構的二維鈀基納米片用於高效催化乙醇氧化
    目前對於具有異質或異相結構納米材料的相調控,絕大多數的研究工作仍集中於晶相/晶相結構的異質或異相材料。作為另一個重要分支,具有晶相/無定形結構的異質或異相材料近年來因其特殊的結構以及顯著提升的催化性能而引起了人們日益廣泛的研究興趣。因此,構建具有相同化學組分的晶相/無定形異相結構對開發新型高效納米催化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暨南大學:基於垂直碳納米片陣列的火焰合成碳泡沫的複合傳感器
    FCF在約500°C下於5分鐘內在酒精火焰中沉積,泡沫支撐壁實際上是由垂直碳納米片製成的。 碳支撐層在其兩個表面側之間顯示出獨特的形態。碳撐杆的粗糙內表面起源於垂直排列的碳片,而一些長度小於1μm的短碳納米管則生長在外撐杆表面。FCF @ poly 的應變敏感性研究了(二甲基矽氧烷)複合材料的動態電響應。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報導了一種一步電沉積法構建的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鎳基化合物被認為是陽極材料最具成本效益的電催化材料,因為它們能夠提供接近貴金屬(RuO2和IrO2)商業催化電極的OER活性。為進一步增強其OER活性,採用氮摻雜炭等載體材料可以調控鎳基化合物界面的電子結構,從而增強其催化性能。因此,為提升活性粒子與載體間的耦合作用,加快電子轉移,改善催化界面反應活性,如何增大兩者界面的接觸面積並提高界面間相互作用是一個重要且富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 王智傑課題組採用陽極氧化鋁模板技術合成超長Cu2O納米線陣列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合成獨特形貌的電極是從根本上提高光催化分解水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這主要基於其結構上(大小和形狀)的獨特優勢。納米線作為一種典型的納米結構,已經在各種半導體中成功製備出來,用以提高其光電化學性能。 Cu2O因具有良好的直接帶隙(2.1 eV),而成為一種極受關注的光能轉換材料。此外,與其他P型光電化學材料相比,銅含量豐富,製備成本低。
  • 新型碗狀碳膠囊-二硫化鉬納米片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材料
    探索性能卓越的新型電極材料,對於解決能量轉換和存儲至關重要。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但功率密度偏低;而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但能量密度過低。如何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超越這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一直以來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 新型納米材料有哪些
    可用於:高密度磁記錄材料;吸波隱身材料;磁流體材料;防輻射材料;單晶矽和精密光學器件拋光材料;微晶片導熱基片與布線材料;微電子封裝材料;光電子材料;先進的電池電極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高效催化劑;高效助燃劑;敏感元件;高韌性陶瓷材料(摔不裂的陶瓷,用於陶瓷發動機等);人體修復材料;抗癌製劑等。
  • ...理想的、用於中低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非鈷基納米複合陰極材料
    他們基於SrFeO3-δ(SF)單相鈣鈦礦陰極材料開發了一種組成為Sr0.9Ce0.1Fe0.8Ni0.2O3-δ(SCFN2)的非鈷基納米複合陰極材料SCFN2由ABO3型鈣鈦礦氧化物主相、Ruddlesden-Popper(RP)型鈣鈦礦第二相和表面富集的納米NiO、CeO2相組成。SCFN2納米複合材料是基於高溫下自組裝合成方法製備的。通過這種方法,SCFN2陰極可自組裝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相,並在納米區域中表現出較強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接觸,從而抑制納米顆粒的燒結並有效增加電極的電化學催化活性位點的數量。
  • 電化學傳感新型電極陣列材料、技術及應用
    然而,相對於光學分析方法而言,電化學傳感技術在高端生化分析中的應用較少,這與商品化基地電極的製備競速有關。目前,商品化基地電極多採用絲網印刷製備,器絲網印刷所用導電漿料的成分複雜、粘度高、成膜厚度和精度難以控制,極大地限制了電化學傳感器件的推廣應用。與此同時,電化學傳感器的實驗室研究多採用剛性基地電極和揮發性水溶液作為電解質,其氣相及固相原位分析性能較差。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基於Cu-ZnO的高響應性和選擇性PENG,應用於自供電H2S自供電活性傳感器   純ZnO薄膜作為氣體傳感材料,其表面催化活性較差,因此靈敏度和選擇性都較差。貴金屬通常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通過貴金屬修飾,可用於增強ZnO基氣體傳感器表面反應。
  • 深晚報導|能源催化取得重要研究!深大在化學材料領域頂級雜誌發表...
    5 月 27 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何傳新課題組在能源催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High-Performance Overall CO2 Splitting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Cobalt Disulfide with
  • 上海交大新型碗狀碳膠囊-二硫化鉬納米片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材料
    探索性能卓越的新型電極材料,對於解決能量轉換和存儲至關重要。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但功率密度偏低;而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但能量密度過低。如何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超越這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一直以來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 納米纖維素:即將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納米新材料
    在失水狀態下,納米纖維素可在氫鍵、範德華力或靜電力等非價鍵力作用下自發形成自組裝薄膜,這種新型膜材料具有離子擴散快、耐高溫等性能優勢,在金屬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儲能器件用隔膜和電極材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納米纖維素還可通過凝膠化形成 三維網絡多孔結構,與無機納米子、金屬離子及其氧化物、碳材料、導電高分子等光電材料複合可形成具有導電和儲能效應的多功能複合材料。
  • JACS: 原位AFM揭示納米金電極催化鋰氧反應的表面機理
    研究表明,Au基電極的納米結構改變電極對氧還原反應(ORR)/氧析出反應(OER)的催化活性,並直接影響Li2O2沉積/分解路徑及其動力學。此外,研究發現,電極表面不同納米結構之間存在競爭反應,適當增大放電速率能有效抑制競爭反應的發生,誘導活性產物均勻分布。本工作深入理解了Au基催化電極納米結構調控鋰氧界面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微觀機理。
  • 「AFM」中國礦大劉滋武團隊:磷摻雜納米石墨片具高電催化活性
    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領域,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制氫方法,該方法獲取的氫氣極為純淨,可直接用於燃料電池汽車但由於氫氧析出兩電極反應(HER, OER)過電勢過高,造成該方法耗電量較大。開發高性能低成本氫氧析出電催化劑是降低過電勢的最有效辦法,而開發高性能催化劑的前提是催化劑中氫氧析出活性位的識別。在水電解催化前沿,近年出現一些雜原子摻雜新型氫氧析出碳催化劑,其中磷摻雜納米碳催化劑的氫氧析出本徵活性及其中活性結構一直沒有被探索和揭示。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可以兼具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勢,並可實現活性位點的精準控制,從而實現ECR反應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圖1)。該綜述論文首先介紹了CO2電還原的相關測試裝置和評價指標,以及有機、無機及其複合納米材料在ECR中的反應路徑等(圖2)。
  • 上海科技大學陳剛課題組研製出一種新型複合陽極氧化鋁模板!
    近日,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新型的複合陽極氧化鋁模板(hAAO)。該模板具有獨特的孔道結構,不僅為製備新穎納米陣列提供了模板支持,其製備方法也為陽極氧化鋁模板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納米技術的發展和納米陣列的應用賦予了材料豐富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能。目前,已有的製備高質量納米陣列的技術包括光刻、電子束刻蝕、納米壓印和模板法等;其中,模板法被認為是最廉價、對生產環境要求最低且最容易實現的微納加工技術。聚苯乙烯微球(PS)模板、矽球模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板和陽極氧化鋁模板是現今公認的商品化程度最高、同時也是使用最廣泛的模板。
  • 蘇州納米所&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高負載的MnO2納米片材料
    設計並製備出鋅摻雜氧化銅納米線(Zn-CuO)三維陣列結構,為電化學活性物質MnO2提供導電支架,獲得高負載的MnO2納米片材料。將生長在銅線表面的Zn-CuO@MnO2材料用於同軸非對稱纖維型超級電容器正極材料,獲得了高的比容量及寬的工作電壓窗口。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