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2016-12-09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研究員高嶷課題組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曾曉成合作,提出了一個用於解釋配體金納米糰簇的結構穩定性及其生長機制的普適模型GUM(Grand Unified Model)。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A grand unified model for liganded gold clusters, Nat. Commun. 7, 13574 doi: 10.1038/ncomms13574 (2016))。

  眾所周知,「八電子規則」是現代化學的理論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主族元素分子結構穩定性和物化性質的基石。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長期以來,配體金納米糰簇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催化、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關注。近10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尺寸的配體金納米糰簇被成功結晶,人們試圖提出理論模型解釋其結構穩定性,但並未獲得普遍成功。上海應物所許文武、朱倍恩在高嶷指導下,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曉成合作,建立了一個普適模型,實現了對迄今為止報導的所有71個配體金納米糰簇的基本理解。該模型認為每個金原子有三個不同的電子價態,三個或者四個金原子可以滿足2電子的滿殼層電子態,從而構成基本的結構單元(三角形Au3和四面體Au4)。當這些基本單元堆積在一起時,就形成了結構各異的穩定的金納米糰簇。該模型的建立,有力地證明了金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生長遵循著基本的化學規律,從而為進一步理解金以外的金屬納米糰簇打開了新的思路。由於這個模型非常類似於粒子物理中的基本粒子模型(即夸克有不同的「味」,三個夸克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進一步構成原子核和原子),所以被稱為「大統一模型」(Grand Unified Model)。研究人員利用該模型預測了一系列高度穩定的金團簇,從而為實現基於化學規則的納米金團簇可控合成提供了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組部、中國科大以及深圳超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和上海超算中心以及NSFC-廣東聯合基金(第二期)超級計算科學應用研究專項的共同資助和支持。

    文章連結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研究員高嶷課題組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曾曉成合作,提出了一個用於解釋配體金納米糰簇的結構穩定性及其生長機制的普適模型GUM(Grand Unified Model)。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A grand unified model for liganded gold clusters, Nat. Commun. 7, 13574 doi: 10.1038/ncomms13574 (2016))。
  眾所周知,「八電子規則」是現代化學的理論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主族元素分子結構穩定性和物化性質的基石。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長期以來,配體金納米糰簇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催化、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關注。近10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尺寸的配體金納米糰簇被成功結晶,人們試圖提出理論模型解釋其結構穩定性,但並未獲得普遍成功。上海應物所許文武、朱倍恩在高嶷指導下,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曉成合作,建立了一個普適模型,實現了對迄今為止報導的所有71個配體金納米糰簇的基本理解。該模型認為每個金原子有三個不同的電子價態,三個或者四個金原子可以滿足2電子的滿殼層電子態,從而構成基本的結構單元(三角形Au3和四面體Au4)。當這些基本單元堆積在一起時,就形成了結構各異的穩定的金納米糰簇。該模型的建立,有力地證明了金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生長遵循著基本的化學規律,從而為進一步理解金以外的金屬納米糰簇打開了新的思路。由於這個模型非常類似於粒子物理中的基本粒子模型(即夸克有不同的「味」,三個夸克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進一步構成原子核和原子),所以被稱為「大統一模型」(Grand Unified Model)。研究人員利用該模型預測了一系列高度穩定的金團簇,從而為實現基於化學規則的納米金團簇可控合成提供了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組部、中國科大以及深圳超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和上海超算中心以及NSFC-廣東聯合基金(第二期)超級計算科學應用研究專項的共同資助和支持。
    文章連結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一些結構—性能之間的聯繫,但是常規納米顆粒在原子尺度上的多分散特性及未知的表面原子結構阻礙了科研工作者對於其催化性質更深一步的了解。例如對於摻雜的納米顆粒而言,常規的納米顆粒常常表現出摻雜的隨機性,其摻雜位置與比例難以做到精確。這種不精確會模糊科研工作者對其結構與催化性質之間聯繫的理解。
  • 李瑞賓研究團隊Angew:金團簇紅外II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調控金團簇表面蛋白冠製備了高量子產率及生物相容性的紅外II螢光探針,並將其用於胃腸道腫瘤的診斷。鑑於金元素優良的生物惰性及相容性,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嘗試通過配體-金屬電荷轉移(LMCT)理論,對金團簇表面修飾以實現其發射光紅移至紅外II區。儘管軟配體(含有巰基)對於金團簇的形成至關重要,理論計算表明芳香供電子配體的引入對於其HOMO-LUMO能帶隙的壓縮至關重要。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濃度誘導的金(I)團簇結構的可逆轉化
    研究刺激響應行為不僅有助於揭示生物活動的基本規律,也有利於人們設計出能夠在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下其特性可調的人工體系。近年來,研究人員對理解和控制由各種刺激引起的分子結構的轉變和組裝展示了濃厚的興趣,而分子結構的轉變和組裝過程又與分子內或分子間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的調控息息相關。多核金(I)團簇分子是一種基於金屬和配體間的配位鍵以及金原子之間的親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類有趣的超分子化學體系。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原子精度的金屬納米糰簇可看作是在配體的保護下由數個到幾百個金屬原子聚集而成的超小金屬納米粒子(圖1),其直徑通常在2nm以內(不含配體保護層)。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 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14:39:04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Di Sun小組研究出一個34電子超原子
  • 復旦丁建東:揭示細胞遷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體納米間距的調控規律
    丁建東課題組曾運用表面納米圖案化技術,揭示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黏附的影響規律。最近,課題組運用該項技術,進一步研究並闡述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遷移的影響,並發現在中等黏附程度下細胞的遷移得到顯著提升。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對於團簇的構造異構,理論上也有較多研究。但對於固/液相金屬納米糰簇(超小金屬納米粒子)而言,由於精準合成和表徵的困難,直至2015年才發現首例構造異構體。金屬納米糰簇「構造異構」現象的發現,吸引了研究人員的興趣,催生了一系列後續研究。但在考慮配體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尚未獲得第二例真正意義上的金屬納米糰簇構造異構體。
  • 金榮超/江德恩最新Science報導載流子壽命隨金納米糰簇...
    金屬納米糰簇可以像半導體一樣吸收光並產生激子(電子 - 空穴對)。激子有效解離成自由載流子以及複合猝滅之間的相對速率在能量儲存和轉化中非常重要。載流子壽命依賴於帶隙能量,基態和激發態波函數之間的重疊,溫度等諸多條件。對載體壽命的操縱可以極大地改變納米材料在不同應用中的功能。2. 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對其載流子壽命有重要影響,關聯載流子複合動力學和納米材料的結構非常重要。
  • 大位阻效應激活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活性
    然而,由於金屬納米顆粒的結構不確定性,加之電鏡表徵技術難以在原子水平上精確表徵其表面結構,這就直接導致我們難以理解這類材料獨特化學性能的背後本質。近年來,配體保護金屬納米糰簇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原子精確金屬團簇單晶結構的解析,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屬納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學過程提供了重要結構模型。
  • 由32個金原子組成的配體保護納米糰
    博科園:本文為化學類研究人員用32個金原子合成了一個微小的結構,這個納米糰簇的核心由正如科學家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上那樣,這個團簇的異常穩定性是由於其表面與氨基和膦配體的電子相互作用造成。一些金屬原子的聚集體,稱為團簇,越來越多地用於催化、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自從20個金原子組成的金字塔結構被發現以來,「金籠」已經成為一類具有不同尋常結構性質的新簇。
  • 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揭示孿晶輔助納米晶粒生長機制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張廣平帶領團隊,通過對納米尺度金屬薄膜疲勞加載下晶粒長大行為的原子尺度研究,揭示了「孿生輔助納米晶粒長大
  • 多配體表面配位使N-雜環卡賓穩定的金納米糰簇具有較高的魯棒性
    基於電子結構,局部配位環境和理化特性對其微妙的變化十分敏感,使得金屬納米材料的金屬-配體界面對其整體性能至關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通過膦、硫醇、炔基、滷化物和N-雜環卡賓(NHC)等單配體體系在金屬納米材料的工程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近年來,研究發現,雜化配體被用來賦予金屬納米材料比單一配體體系更好的性能。
  •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張金中: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從分子團簇到魔幻尺寸團簇和量子點
    探究PQDs或PNCs的生長機理和相關配體的協同作用已成為理解鈣鈦礦結構性質的研究熱點之一。近年來,張金中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優化不同配體之間的協同作用,提出了 「雞尾酒」鈍化策略,並積極尋求對鈍化機理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該課題組研究發現,當使用較強(酸性或鹼性)的配體或較高濃度的配體時,反應體系可以產生鈣鈦礦魔幻尺寸團簇(PMSCs),而不是傳統的PQDs。
  •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Angew:σ-芳香性誘導穩定的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
    大到天體小到生物組織,細胞甚至分子都體現了自組裝的魅力。自組裝的概念在許多學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化學家可以通過「自組裝」這一有效的工具,利用各種各樣的建築基元來構建複雜的納米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組裝產物的結構仍然取決於配體的合理選擇,反應條件的精心控制以及驅動力(氫鍵、範德華力和親金相互作用等)的操控。可以預見的是,小型的金屬簇能夠作為很好的建築模塊用於複雜結構的大體積金屬簇的組裝。
  • 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首次報導具有密堆積結構的銅納米糰簇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張獻明教授、李歡副教授通過使用炔、有機膦和硝酸根(醋酸根)作為保護配體,合成出一系列室溫下穩定的零價銅納米糰簇,包括Cu53(C≡CPhPh)9(dppp)6Cl3(NO3)9, Cu53(C≡CPh)9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提出了納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調控機制,實現了不同類型納米晶的可控制備;將水熱、溶劑熱合成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型一維納米材料的合成,實現了金屬鉍、鈦酸鹽、矽酸鹽、釩酸鹽、稀土化合物等納米線、納米管的製備,揭示了液相條件下納米晶的取向生長規律性;提出金屬間化合物、合金表觀電負性概念及其計算經驗公式,建立了比傳統高溫合成金屬間化合物、合金材料低400-500度的低溫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