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2020-11-30 中國粉體網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納米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研究,上一期我們已經對一部分在納米領域研究的院士做了盤點,下面繼續介紹致力於納米研究的院士及他們的一些研究成果。


李亞棟院士


無機化學家,清華大學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Nano Research副主編、《科學通報》副主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無機納米材料合成化學研究。提出了納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調控機制,實現了不同類型納米晶的可控制備;將水熱、溶劑熱合成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型一維納米材料的合成,實現了金屬鉍、鈦酸鹽、矽酸鹽、釩酸鹽、稀土化合物等納米線、納米管的製備,揭示了液相條件下納米晶的取向生長規律性;提出金屬間化合物、合金表觀電負性概念及其計算經驗公式,建立了比傳統高溫合成金屬間化合物、合金材料低400-500度的低溫合成方法。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勵。


王廣厚院士


物理學家。南京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區分異同位素團簇和相同同位素團簇,發現了濺射離子團簇的同位素效應。首先觀察到矽團簇表面振動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鋰團簇一階和多階拉曼散射和聲學聲子增強效應。發現包裹團簇的納米噴射以及金團簇在矽晶表面形成的納米結構具有多道共振隧穿特性。建立了過渡金屬團簇經歷金屬—非金屬、磁性—非磁性轉變的尺寸方程。揭示了金屬原子線的生長序列及其由原子鏈狀經螺旋多殼結構向晶態的演變規律。帶領研究組自行設計和研製成功多臺團簇實驗裝置,並以團簇為基元製備了多種具有奇異性質的納米結構和材料及量子器件。


謝毅院士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無機固體化學研究。建立了溶劑熱製備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種二元特徵結構協同策略,實現了系列複雜結構的功能納米材料的構築;提出了利用無機固體中豐富的相變行為及半導體二維超薄結構等新思路來實現電、聲輸運的同步調製,獲得了高效熱電材料;發展了無機類石墨烯化學,解決了其超薄結構無法給出精確原子位置的難題;揭示了系列半導體二維超薄結構的精細結構、電子結構與熱電、光電基本性能之間的調控規律。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IUPAC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


成會明院士


炭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被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先進炭材料的研究。提出了浮動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非金屬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製備碳納米管等方法,促進了碳納米管的研究與應用。提出了模板導向化學氣相沉積等方法,製備出石墨烯三維網絡結構材料、毫米級單晶石墨烯,發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製備技術。提出了可高效儲能的層次孔材料設計和電化學電位調控的思路,製備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轉化與儲存材料。研製出塊體各向同性熱解石墨材料,批量應用於多項重點工程。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美國碳學會Charles E. Pettinos獎等。


俞大鵬院士


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專家。北京大學教授,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半導體納米線材料的製備與關鍵材料科學問題的研究。率先發展了催化劑引導下製備矽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材料的可控技術,開啟了國際半導體納米線研究的新紀元,解決了納米線材料的規模、可控制備難題;深入揭示了系列與尺寸和表面密切相關的納米線材料特有的光電和力電耦合等新穎物理現象;系統發掘了納米線材料的若干重大應用特性,發現了若干重要的納米線器件效應,發明了系列納米加工與精確操控技術。曾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孫世剛院士


物理化學家。廈門大學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長期從事電化學和表界面科學研究。提出電催化活性位的結構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結構與電催化性能的構效關係。發展了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的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系統研究電催化過程,闡明了多種有機小分子與鉑電極表面相互作用的機制。創建了電化學結構控制合成方法,成功破解高表面能納米晶製備的難題,首次製備出由高指數晶面圍成的高表面能鉑二十四面體納米晶,顯著提高了鉑催化劑的活性。


趙宇亮院士


化學家,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納米生物效應分析與安全性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將放射化學原理發展到體外與體內超微量納米顆粒的定量方法學研究,揭示了多種無機納米材料、碳納米材料的體內分布圖譜,生物學效應規律,結構-效應關係,及其化學機制。在納米安全性和納米藥物領域做出了重要創新性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中國毒理學傑出貢獻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等。


彭練矛院士


彭練矛,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納米科學與技術)。

主要從事納米電子材料和器件研究,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子顯微學和碳基電子學。在電子顯微學領域,發展了可以精確處理一般材料體系反射和透射電子衍射、彈性和非彈性電子散射的理論框架;建立了確定材料結構所需的重要參數庫。在碳基電子學領域,發展形成了整套碳基CMOS集成電路無摻雜製備新技術。採用不同功函數的金屬作為電極,實現了碳管理想的歐姆接觸,解決了製備性能超越矽基電晶體的碳管CMOS電晶體這一世界難題;利用釔可與碳納米結構形成完美浸潤,獲得了高質量的超薄氧化釔柵介質層。在此基礎上,首次製備出性能接近理論極限、柵長僅5納米的碳管電晶體,綜合性能超過矽基器件十餘倍。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初末)

註: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2006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過程在高能效脫鹽和水回用領域的應用、開發可用於下一代環境分離技術的先進材料、以及納米材料的環境應用。由於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教授的傑出研究成就,其獲得多項重要學術獎項,包括2015年獲得埃尼(Eni)獎(由義大利總統親自頒獎)、以及2005年獲得克拉克(Clarke)傑出水研究獎(美國水環境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
  • 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十)
    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筆者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已獲42項發明專利授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發表SCI收錄論文160餘篇。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7年「空氣品質和汙染源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系統與應用」,2011年「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研發、系統應用及設備產業化」),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材料領域 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盤點(材料人必收藏)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領域為: (1)原位複合技術與精細複合材料:採用燃燒反應合成、反應聚合、反應燒結等原位複合技術,製備力學性能和物理功能優異的精細複合材料; (2)梯度複合技術與梯度功能材料:採用梯度複合技術,製備組分、結構、功能呈梯度變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或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 (3)納米複合技術與納米複合材料:採用金屬—陶瓷、有機與無機納米複合技術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盤點衛星導航領域細分龍頭(建議收藏)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衛星導航領域細分龍頭吧。如果喜歡關注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點我頭像觀看以前的分析(有網際網路,科技股,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大數據,軍工等等),歡迎關注哦!謝謝大家!
  • 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四)
    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筆者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
  • 這位院士是納米領域先驅,桃李滿天下卻為何引發爭議?別有內情!
    他是中國納米材料領域的先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他是「稻草變黃金」的操刀者,卻因此引起學界數年爭議;他桃李滿天下,四大弟子全部入選院士。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錢逸泰教授。當時納米技術方興未艾,全世界正掀起納米技術的新潮,因此錢逸泰將研究方向拓展到納米材料領域。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中科院直屬院校,科研平臺先進,這也為他研究納米材料課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
  • 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八)
    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筆者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
  • 連載: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2)
    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小編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水平有限,不恰當之處還請包涵。1. NAR:AcrFinder-新的Anti-CRISPR蛋白挖掘工具!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趙宇亮院士  講座中,趙宇亮主要介紹了納米技術與納米產業發展前景,結合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創新院」)的創立和初心、「納米十條」的發布,與大家一起探討了未來納米科技產業化的的發展方向
  • 連載: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1)
    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小編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水平有限,不恰當之處還請包涵。1. NBT:CRISPR領域大牛Joseph Jacobson和Erik J.
  • 中科院院士攜國內頂尖學者帶你走近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中...
    讓大家了解Nanomaterials的同時更能進一步的深入了解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王中林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納米能源領域著名刊物 Nano Energy (IF:15.548)的創刊主編和現任主編。  王中林院士是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首次提出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概念,將納米能源定義為「新時代的能源」。
  • 小樓訪談|吳碩賢(科學院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 2005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屆廣州十大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師德標兵,廣東省勞動模範,香港理工大學傑出中國訪問學人。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盤點:劉錦川院士2020年部分文章
    近二十餘年來,劉錦川院士致力於促成中美的技術合作,尤其是推進中美在高溫材料以及塊狀非晶領域的科學研究,為中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迅速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在金屬間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已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獎金為2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53萬元),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統與藍色能源兩大原創領域,並把納米發電機應用於物聯網
  • 蘭大引進首位外籍雙聘院士:將促進材料、納米科技等學科發展
    據微信公眾號「蘭州大學」11月25日消息,11月23日下午,蘭州大學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在逸夫科學館報告廳舉行「Gleiter納米科學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Herbert Gleiter(赫伯特·格萊特)院士擔任榮譽主席,德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明斯特大學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Harald Fuchs教授擔任外方主席,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院士擔任中方主席。
  • 《自然·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西工大新聞網4月9日電(東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基於中心對稱分子排列的立體選擇格子化和聚格子化」(「Stereoselective gridization and polygridization with centrosymmetric molecular packing」)於4月9日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解令海教授和黃維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