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按漢語拼音排序)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設,1990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對外開放。實驗室主管部門是教育部,依託於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首席教授袁潤章擔任實驗室主任,歐陽世翕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領域為:
(1)原位複合技術與精細複合材料:採用燃燒反應合成、反應聚合、反應燒結等原位複合技術,製備力學性能和物理功能優異的精細複合材料;
(2)梯度複合技術與梯度功能材料:採用梯度複合技術,製備組分、結構、功能呈梯度變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或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
(3)納米複合技術與納米複合材料:採用金屬—陶瓷、有機與無機納米複合技術,分子、離子、納米粒子自組技術,製備具有特殊性能的納米複合結構與材料;
(4)材料複合原理與材料設計:在不同尺度上建立材料結構與性能關係的模型與計算機模擬,包括:量子化學在材料中的應用,晶體結構與性能的計算機模擬;複合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係的定量描述,梯度材料設計等。
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
1989 年9月國家計委批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依託吉林大學建設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11月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鄒廣田院士任實驗室主任,經福謙院士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壓相材料的製備科學與技術;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礎和應用。實驗室始終堅持材料研究與物理研究相結合,基礎問題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相結合,重視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在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溫高壓合成機制與觸媒機理、金剛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製備及應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高壓物理和超高壓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針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光電信息領域的發光顯示、光纖通信與傳感、節能照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準發光學的國際研究前沿,圍繞發光動力學過程、發光材料與器件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發光物理與化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重點開展四個方向的研究:(1)發光與光伏物理機制研究,主要研究有載流子輸運、激發態過程、能級匹配、電子躍遷等基本科學問題等;(2)材料的分子凝聚態結構與光電性能,主要研究分子設計與合成、溶液流變性質及相結構調控、發光薄膜結構調控與機制、研究發光分子結構、光伏器件薄膜結構調控等;(3)發光與光伏器件,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發光器件、摻稀土光學功能材料結構與發光性能、太陽電池、傳感器和探測器、全印刷製備光電器件等;(4)發光顯示、照明、光纖雷射器與光伏器件系統集成,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發光顯示與系統集成、OLED大尺寸TFT面板及專用OLED驅動IC研究、OLED顯示屏圖像校正研究、OLED應用研究、有機/高分子白光照明器件、基於新型襯底的GaN基藍光和白光LED、光伏器件、光纖雷射器等。
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南大學)
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9年經國家計委批准依託於中南大學(原中南工業大學)進行建設,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運行。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左鐵鏞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伯雲院士, 學術委員會顧問為黃培雲院士。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相圖計算與材料設計;粉末冶金過程理論與模擬;制粉、成形、燒結與全緻密化新技術應用基礎研究;粉末冶金新材料製備原理與性能;先進航空剎車副用複合材料;納米粉末及納米晶塊狀材料等。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四川大學, 1989年9月批准建設, 1995年4月通過了國家驗收,1996年2月正式向國內外開放。實驗室學術帶頭人為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組成,主任委員為毛炳權院士,實驗室主任為王琪教授。
實驗室主要學術方向是: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術和新原理的研究;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科學原理的研究;聚合物成型理論和技術研究;油田開發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廢棄高分子材料回收處理與再生利用。近期主要研究內容:研究外場作用下高分子材料結構性能的變化,採用輻照技術對聚合物進行改性,開闢輻照增容新途徑;研究聚合物及其複合體系的結構與性能和製備技術;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的物理問題、力化學反應和化學流變學,研製新型聚合物加工設備;研製具有獨特的多元結構和超分子結構的油田開發用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為促進我國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和發展,擴大我國在國際高性能陶瓷研究領域中的影響,1988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中國科學院批准,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開放實驗室;1989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1991年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1999年,實驗室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地——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發展基地。2001年,實驗室與原中國科學院無機功能材料開放實驗室整合。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嚴東生研究員任實驗室名譽主任,施劍林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景坤研究員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劉茜、陳立東研究員任實驗室副主任。
實驗室以高性能陶瓷材料、納米材料、多孔及層狀材料、功能薄膜和功能晶體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材料化學、物理學、電子學、生物學、電子顯微學、光聲成像學等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為探索新材料及開闢其應用領域奠定基礎。立足於先進無機材料研究發展的前沿領域,發揮本實驗室的綜合實力,開展如下幾方面研究:(1)先進陶瓷材料多層次結構設計與性能、結構研究;(2)無機納米材料研究;(3)無機材料的製備科學與工藝研究;(4)無機新材料探索與計算材料科學研究。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原中國科學院固體潤滑開放研究實驗室基礎上,經連續兩次(1992和1997年)被國家評為優秀實驗室後,通過專家論證,國家科學技術部於1999年10月批准組建的。2001年4月通過科技部驗收並對外開放。實驗室名譽主任嚴東生院士;實驗室主任劉維民研究員,副主任楊生榮研究員和田軍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薛群基院士,副主任張嗣偉教授;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黨鴻辛院士。
針對摩擦學和材料科學的國際發展趨勢及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實驗室確定的研究方向為:開展新型潤滑防護材料的設計、製備和摩擦學性能研究,從分子層次上探索摩擦化學機理和材料損傷防護的原理與方法,發展高性能潤滑防護材料及減摩抗磨技術。實驗室重點開展(1)摩擦學材料的設計與製備;(2)極端條件下的摩擦學;(3)材料磨損失效與摩擦學表面工程;(4)納米摩擦學與摩擦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超快速雷射光譜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84年批准籌建,1988年通過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10月,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和廣東省科技廳批准,在超快速雷射光譜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顯示材料與技術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技部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現任實驗室主任是許寧生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徐至展院士。
實驗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內容是:
(1)超快科學研究:亞10飛秒脈衝的產生與診斷技術;超快量子光子開關與量子光子管研究;超快速雷射光譜研究;光子晶體研究等;
(2)光信息傳輸與處理研究:量子光學信息處理;光纖通信及計算機網絡;數字光學信息處理技術與全光計算機;光纖通信系統與集成研究等;
(3)顯示材料與技術研究:大面積冷陰極電子發射材料及其在平板顯示器等的應用;場致電子發射理論和新型冷陰極材料的物理機制等;
(4)光電功能材料製備與表徵技術:光電子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橢偏光譜和凝聚態物質共振吸收譜學的研究及譜儀的研製等;
(5)納米材料與技術:納米組裝、納米器件及應用;納米材料的表徵、加工;納米技術在能源、生物技術中的應用;納米功能材料及應用等;
(6)光電材料物理理論:光折變效應研究;弱光空間孤子研究;低維系統量子性質研究;一級相變標度性和普適性研究;臨界動力學的短時標度行為相變理論研究等。
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
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名高純矽及矽烷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5年由國家計委批准投資建設,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1988年對外開放。目前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家在矽材料及半導體材料的科學研究與創新、高級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1986年,實驗室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半導體材料工學博士點,並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闕端麟院士,葉志鎮教授任實驗室主任,楊德仁教授任副主任。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l)大直徑矽單晶生長及矽中微雜質、微缺陷基礎研究;(2)半導體薄膜生長、物性評價及器件應用研究;(3)複合半導體光功能材料研究;(4)複合信息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5)半導體材料性質、分析測試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研究。
……
名單來源:科技部,新材料在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