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出蘭州化物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劉維民院士事跡,7月10日又在《大家》欄目中報導了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雒建斌院士事跡。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全國摩擦學界的領頭羊,帶領我國在固體潤滑材料、薄膜潤滑、超滑等領域的科研從無到有,如今已佔據國際領先地位,為我國航空航天、高端晶片等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帶頭人劉維民院士及雒建斌院士均為摩擦學領域的國際知名科學家,我國摩擦學界的傑出代表。
相關視頻連結:
http://tv.cctv.com/2019/07/06/VIDEiufRWyMX8Px0A2e2XdDq190706.shtml
劉維民院士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上世紀五十年代,為響應黨和國家支援大西北工業建設的號召,許多產業工人和知識分子來到祖國西部。這其中,有一個被稱為「108將」的科研團隊,他們從海濱大連來到甘肅蘭州,在這裡默默堅守、薪火相傳,開創並發展了中國的固體潤滑事業,為航空航天等國家重大工程奮鬥了六十年。
劉維民和實驗室團隊正在研究的是探月工程的固體潤滑項目。所謂固體潤滑,就是利用粉末、薄膜等固體材料來減少接觸面的摩擦磨損,也是航空航天等特殊環境中必須使用的潤滑技術。
劉維民的驕傲,來自潤滑科研人員半個多世紀的開創探索與不懈奮鬥。1958年,在「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下,中科院石油研究所潤滑等三個研究室由大連西遷蘭州。
懷揣「科學救國」夢想剛剛留學回國的陳紹澧是「108將」中的一員,也是我國固體潤滑學科的開創者。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當時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還一片空白,中國自行研製的潤滑脂還如自行車用的黃油一樣簡單,在空間的真空環境中會瞬間失效。但是陳紹澧科學地預見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對潤滑材料的新要求,率先開啟了我國固體潤滑材料的研究。
1967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進入關鍵階段。然而,衛星天線的導電潤滑成為一大難題,直接決定著衛星在空間能否正常工作。憑藉陳紹澧和同事們打下的學科基礎,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沒有設備,就用舊工具機進行改造;沒有材料,他們就用廢品改制。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展開一面中國國旗之後,還從飛船外收回一個「小方盒」。這就是潤滑團隊創新設計的外太空暴露材料試驗。
根據規劃,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蘭州化物所的潤滑實驗室裡,也進入到了最緊張的攻關階段。因為僅僅是空間站的對接部分,就有幾十種上百個部件需要在實驗室裡進行不同的潤滑處理。
六十載薪火相傳,將國家的需求和學術追求統一,中國潤滑材料的科研開發從無到有,如今已佔據國際領先地位。
http://tv.cctv.com/2019/07/10/VIDE7ABi2wqCZ1JNU0aoN4bM190710.shtml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雒建斌從事的領域是摩擦學,他在摩擦學專業領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儘管摩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摩擦學這門學科絕大多數人聞所未聞。本期跟隨鏡頭一起去了解雒建斌與摩擦學。(《大家》 20190710 摩擦學家 雒建斌)
雒建斌院士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實驗室始建於1986年,1988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機械工程學科領域和清華大學首批建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中科院院士溫詩鑄任第一屆實驗室主任,雷天覺院士任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溫詩鑄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為實驗室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鄭林慶、劉家浚、劉英傑、金元生、曹立禮、陳大融、胡元中等一批來自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系的教授為實驗室的初創和建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實驗室也得到了謝友柏院士、鍾掘院士、徐濱士院士、薛群基院士、任露泉院士、張嗣偉教授等一批老一輩同行學者的長期關懷和支持,為實驗室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位於李兆基科技大樓,擁有大批先進的儀器設備,設備具有良好的開放程度,為校內外兄弟單位開展了大量服務性工作。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和正在建設的清華-亞琛高端裝備創新設計製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為實驗室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既是一個適於開展摩擦學理論與技術、表面界面科學與性能控制、生物摩擦學與生物機械、微納製造理論與技術、微納光電測試理論與技術的高端科學研究平臺,也是一個培養和吸引高層次學術人才、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實驗室培養出了雒建斌院士、10餘位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和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傑出人才,以及300多位博士生、400多位碩士研究生,他們均活躍在國內外的學術界和工業界;同時,實驗室通過設立開放基金、海外學者和留學生基金等多種形式,資助國內外同行利用實驗室的優質研究資源開展合作研究,實驗室的合作夥伴遍布全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實驗室已形成了潛心學術、平等開放、和諧交融的文化氛圍。
近30年來,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以發展學科基礎理論、解決重大工程問題的關鍵技術為使命,結合學科前沿和時代發展的重大需求,不斷調整和充實主要學術方向,潛心組織和開展摩擦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先後在彈流潤滑、表面形貌效應、薄膜潤滑、流變特性、微納器件摩擦磨損控制等摩擦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有重要影響的成果,並且在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和裝備技術、微納製造、界面減阻技術、表面耐磨改性技術、先進密封技術、機器人技術和高功率固體雷射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應用性創新成果,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圍繞先進與智能裝備的設計製造、節約能源與減少汙染物排放等重要問題,發展環境友好的創新科技,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繼續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單位等開展更廣泛的合作與協作,努力創新並不斷湧現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科技人才,為更加系統深入的摩擦學基礎理論與更加高效、綠色、智能的先進摩擦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實驗室主任田煜
2019年8月
來自: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
http://sklt.tsinghua.edu.cn/publish/sklt/1002/index.html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損與潤滑實驗室。1987年在該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固體潤滑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10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2001年4月建成並通過驗收。1997年固體潤滑開放研究實驗室被國家人事部和中國科學院命名為「先進集體」,2000年又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雙文明先進集體」。實驗室在1992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連續四次在國家組織的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實驗室。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於應用基礎和高技術研究。研究方向為開展新型潤滑防護材料的設計、製備和摩擦學性能研究,從分子層次上探索摩擦化學機理和材料損傷防護的原理與方法,發展高性能潤滑和防護材料及減摩與抗磨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摩擦學理論及摩擦化學;(2)特殊工況摩擦學;(3)材料摩擦磨損與表面工程;(4)高性能潤滑防護材料。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技術人員96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33人,固定人員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實驗室對國內外開放,與國外10多個研究單位和國內30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實驗室招收物理化學和材料學的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接受該領域的博士後及訪問學者。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堅持「基礎研究瞄準國際前沿,應用研究立足國家需求」的方針,以「創建一流科研環境,培養一流科技人才,做出一流科研成果」為目標,努力建設在國際摩擦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能為國家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來自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http://www.lsl.licp.cas.cn/sys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