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訪談|吳碩賢(科學院士)

2020-11-16 小樓聽雨詩軒

小樓訪談

有不少好事者問,小樓都有哪些老師和作者。即日起,小樓不定時的邀請一位小樓人做期訪談。同時也期待詩友們在留言處提問您想了解的問題。我們會徵求被訪者同意後,公布出來,解您心中所惑。

本期被訪者

吳碩賢(1947- ) 建築技術科學專家。福建詔安人。中國建築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 2005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屆廣州十大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師德標兵,廣東省勞動模範,香港理工大學傑出中國訪問學人。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長期從事建築與環境聲學研究,承擔 70 多座觀演與體育等建築的音質設計與研究,發表論文 200 餘篇,著作 11 部,包括《室內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書法選集》、《成語新解與雜談》、《音樂與建築》、《吳碩賢文集》、《吳碩賢行書選》《吳碩賢序跋詩文集》等。

訪談內容(一)

目前有三位院士大作在支持小樓刊發,今天被訪者吳碩賢院士是其中的一位。本期由小編來主持,帶詩友們一起了解科學家與詩詞是怎麼相處的。

章雪芳: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請問您是如何與古典詩詞和書法結緣的?

吳碩賢:這應該說是有家學淵源的因素。先嚴吳秋山長期在高校教授古典文學,是一位書法家,而且他的古典詩詞、新詩、散文都寫得很好,曾經出版過《茶墅小品》,還有新詩選《秋山草》及詩詞選《松風集》。他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文壇很活躍,和鬱達夫等作家很要好。我小時候經常看我父親寫書法,另外他也經常跟我講解一些古典詩詞的音韻格律。我小時候就受到家庭的影響和薰陶,開始學寫詩,也臨摹一些書法。儘管我後來從事理工科方面的科研與教學,但仍把詩詞與書法作為業餘愛好。我在讀碩士的時候因為我父親的關係曾經找過茅盾和葉聖陶,把我寫的詩詞給他們看,他們都非常稱讚。我曾經擔任過浙江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部副主任,現在是清華大學荷塘詩社與華南理工大學五山詩社等詩社的顧問。我還積極參加到由楊叔子院士任主任委員的中華詩教事業中。這也是出自一種責任感,感到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粹,應該加以繼承與弘揚。我認為古代中國由於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的影響,致使歷代最優秀的人才和一流的大腦,絕大多數是在文學、詩詞歌賦與藝術上發揮聰明才智,留下許多世界一流的經典作品。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懂得欣賞詩詞、書法,就失去了很大的樂趣和受教育、薰陶的機會。自2016年教師節起,我平均每日在我的學生群及有關的科技人士群中發表一首詩詞曲作品,有時還有書法習作,結果受到許多理工學子與科技人士的興趣與點讚。我能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略盡綿薄之力,感到很欣慰。

訪談內容(二)

章雪芳:能否說說,詩詞等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您所從事的科研事業有何關聯?

吳碩賢:我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本身是不分專業的。專業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因此我一直主張「理緯文經織錦成」,反對文理分家。實際上,我所從事的建築聲學領域,儘管劃屬建築學與物理學交叉科學領域,但跟詩詞、書法、音樂之間有著很多內在的聯繫。比方說音樂廳的設計,如果你不懂得欣賞音樂,你怎麼評價音樂廳、歌劇院的廳堂設計得好不好?再一個我們研究聲景學,就發現有很多古典詩詞文獻就談到聲景,比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比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談的就是聲景。你要是在這方面沒有素養,你就不會想到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我曾寫過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詩經>中的聲景觀》。我發現《詩經》中有很多篇幅與聲景有關,有許多篇目都用聲景作標題。過去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研究《詩經》,我另闢蹊徑來研究,這本身就是創新嘛!我最近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光景學的概念和創立光景學新學科的倡議,也是受到《詩經》和許多古詩詞的啟發。所以,文理交叉,獲益非淺!

訪談內容(三)

章雪芳:為了響應省政府的號召,小樓聽雨詩刊現與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的 微刊《詩聯浙江》共同刊登 「浙江詩路」欄目, 參與到浙江詩路建設的氛圍營造中來, 共同為浙江詩路文化帶建設放歌高吟。接下來,您覺得小樓怎麼做會更好?

吳碩賢:據我了解,小樓聽雨詩刊的主創人是浙江臨海人,長居寧波,這兩者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說的就是臨海。「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說的就是寧波,我自己也有多次受邀到寧波到參加學術會議與講學。

如小樓能用本身的優勢,先在寧波和臨海做下試點,有固定的交流場所,再邀請詩詞界的資深學者為詩詞愛好者組織公益講座,對於浙江省的詩路文化建設會是很大的一筆助力。當然,這需要得到政府有關單位、愛心企業、熱心詩詞文化者等的支持。

訪談內容(四)

章雪芳:您能否對進一步辦好小樓聽雨詩刊提出一些建議?

吳碩賢:小樓聽雨詩刊辦得很好,集結了一批高水平的詩詞作家,發表了不少佳作。本人若干拙作也忝列其中,甚感榮幸!為了進一步辦好詩刊,使之在繼承與弘揚傳統詩詞文化和詩教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茲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進一步實施百花齊放的方針,擴大作者群及在內容、題材與風格上更加多樣化,評價標準也宜多樣化。

2,進一步體現作品的時代感,多方面反映當代生活,包括當代科技的發展和新生事物,提倡新詞入詩,以起到「詩史」的作用,讓子孫後代能從詩詞作品中了解我們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

3,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能讀懂、欣賞詩詞作品,提倡用平實的語言來創作,避免過於晦澀難懂。

4,元曲小令也是傳統文學的重要遺產,同樣值得繼承與弘揚。建議關注這方面的創作與評論。

訪談總結

感謝吳院士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讓我們了解到,詩詞和科學之間,有很多是共通的。同時也深謝吳院士對小樓的賜教和一路的支持。


本期主持人:章雪芳

2020-11-15

相關焦點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他那時候不太會想到,41年後的生日時,等著他的,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共和國勳章」的榮譽,更有一場場事關全人類健康福祉的硬仗。《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
  • 六大院士坐鎮越秀區中小學 大手牽小手一起向黨走
    「從初中到2016年,自己大大小小都寫了不少於一兩百首詩詞,但是2016年9月有了微信以後,現在堅持每天都寫詩一首,堅持天天寫,世界萬象都能通過詩詞表達,用詩詞來反映現代生活的素材」,吳碩賢說。(劉雲) 陳新滋:燃燒心中的夢想陳新滋院士走進文德路小學。
  • 播撒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2020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圓滿...
    播撒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2020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圓滿收官 2020-12-31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李亞棟院士無機化學家,清華大學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Nano Research副主編、《科學通報》副主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成會明院士炭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被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由德國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 曾獲國際化工協會授予的國際獎章、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曾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項目首席科學家。
  • 院士專家八閩行訪談 陳木法(圖)
    院士專家八閩行訪談 陳木法(圖)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概率論與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本報訊傳聞中的陳木法教授「木訥」,屬陳景潤型的鑽研型學者。但前日,他在福州一中接連回答學生30多個問題還意猶未盡,在福師大科學會堂的演講又引來一片笑聲和掌聲,證明了陳院士的幽默和魅力。勞頓了一天的陳院士得知記者要採訪「青少年數學素質培養」時,立刻又精神百倍。  記:數學對個人發展到底有啥幫助?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從事太陽能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隊伍也迅速壯大,社會大眾也越來越關心太陽能的發展,科學引導和普及太陽能基礎科學和技術知識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
  • 國之棟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材料類)
    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 地底爬蟲人訪談《萊塞塔檔案》(縮減版)簡介及前言
    簡介1998 年一位地底的年輕雌性爬蟲人到地表森林(瑞典)採集資料,無意中拜訪一位離群索居於森林小木屋的主人EF,幾次的拜訪後,爬蟲人向他表露真實身分(註:爬蟲人具有誘導人類的精神力,能使人類把爬蟲人看成是正常普通的人類外表),後來EF 向他朋友Ole K.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5)劉文清(1954.1.9-)環境監測技術專家。生於安徽省蚌埠市,原籍江蘇省徐州市。197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5年在希臘克裡特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
  • 重磅 |《測繪學報(英文版)》申請國際刊名代碼(CODEN)獲批准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近日,《測繪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編輯部向國際CODEN服務部 (International CODEN Service)申請國際期刊刊名識別代碼(CODEN碼),
  • 童秉綱院士病逝】(藏頭詩)
    2020年我國已痛失20位院士【送別! 童秉綱院士病逝】(藏頭詩)付伯平悼懷哲士掃雲天,念記先賢拓廣緣。童韻開題澤世本,老來無悔壽福全。 2020. 07. 10晨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院士專家校園行」 來了!10場線上科普講座等你參與
    「院士專家校園行」 來了!點標題觀看輝煌過去三年,60多名專家走進357所學校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與廣州市教育局主辦,通過邀請中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為青少年開展科普講座。講座內容以現代科學知識為主,不僅突出知識性、科學性和通俗性,更強調趣味性和新穎性。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1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1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1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1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四川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33名)、綿陽(30名)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3名兩院院士,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含1名雙院士)。63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3名,綿陽30名。成都兩院院士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綿陽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Logan教授於2013年評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他也是美國科學發展協會(AAAS)、國際水協會(IWA)、水環境聯合會(WEF)以及環境工程與科學教授協會(AEESP)的成員。羅根教授於1979年在紐約州特洛伊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80年在紐約州特洛伊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環境工程碩士學位。1986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 資訊 |《測繪學名詞》(第四版)正式公布
    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測繪學名詞》(第四版)於2020年7月正式公布, 《測繪學名詞》(第四版)公布的名詞共2849條,均有定義或注釋,內容包括總論、大地測量學與導航定位、攝影測量學與遙感、地圖學、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測量學、海洋測繪學7部分。
  • 「嗨科學」!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成都)正式啟動
    科學」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成都)在天府新區實驗中(小)學啟幕。本屆科學節的主題為「嗨,科學!」,將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和藝術的充分融合,突出「節目」和「節日」的特點,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激發公眾用好奇拓寬知識邊界,用科學連接未來生活。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圖|WLF獨家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WLA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來到上海實地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他們說,推動國際科學合作是創立協會的初心,是他們的份內之事。
  • 「嗨,科學!」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成都)今日啟動
    今日,「嗨,科學!」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成都)在天府新區實驗中(小)學啟幕。本屆科學節的主題為「嗨,科學!」,將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和藝術的充分融合,突出「節目」和「節日」的特點,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激發公眾用好奇拓寬知識邊界,用科學連接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