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訪談
有不少好事者問,小樓都有哪些老師和作者。即日起,小樓不定時的邀請一位小樓人做期訪談。同時也期待詩友們在留言處提問您想了解的問題。我們會徵求被訪者同意後,公布出來,解您心中所惑。
本期被訪者
吳碩賢(1947- ) 建築技術科學專家。福建詔安人。中國建築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 2005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屆廣州十大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師德標兵,廣東省勞動模範,香港理工大學傑出中國訪問學人。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長期從事建築與環境聲學研究,承擔 70 多座觀演與體育等建築的音質設計與研究,發表論文 200 餘篇,著作 11 部,包括《室內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書法選集》、《成語新解與雜談》、《音樂與建築》、《吳碩賢文集》、《吳碩賢行書選》《吳碩賢序跋詩文集》等。
訪談內容(一)
目前有三位院士大作在支持小樓刊發,今天被訪者吳碩賢院士是其中的一位。本期由小編來主持,帶詩友們一起了解科學家與詩詞是怎麼相處的。
章雪芳: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請問您是如何與古典詩詞和書法結緣的?
吳碩賢:這應該說是有家學淵源的因素。先嚴吳秋山長期在高校教授古典文學,是一位書法家,而且他的古典詩詞、新詩、散文都寫得很好,曾經出版過《茶墅小品》,還有新詩選《秋山草》及詩詞選《松風集》。他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文壇很活躍,和鬱達夫等作家很要好。我小時候經常看我父親寫書法,另外他也經常跟我講解一些古典詩詞的音韻格律。我小時候就受到家庭的影響和薰陶,開始學寫詩,也臨摹一些書法。儘管我後來從事理工科方面的科研與教學,但仍把詩詞與書法作為業餘愛好。我在讀碩士的時候因為我父親的關係曾經找過茅盾和葉聖陶,把我寫的詩詞給他們看,他們都非常稱讚。我曾經擔任過浙江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部副主任,現在是清華大學荷塘詩社與華南理工大學五山詩社等詩社的顧問。我還積極參加到由楊叔子院士任主任委員的中華詩教事業中。這也是出自一種責任感,感到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粹,應該加以繼承與弘揚。我認為古代中國由於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的影響,致使歷代最優秀的人才和一流的大腦,絕大多數是在文學、詩詞歌賦與藝術上發揮聰明才智,留下許多世界一流的經典作品。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懂得欣賞詩詞、書法,就失去了很大的樂趣和受教育、薰陶的機會。自2016年教師節起,我平均每日在我的學生群及有關的科技人士群中發表一首詩詞曲作品,有時還有書法習作,結果受到許多理工學子與科技人士的興趣與點讚。我能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略盡綿薄之力,感到很欣慰。
訪談內容(二)
章雪芳:能否說說,詩詞等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您所從事的科研事業有何關聯?
吳碩賢:我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本身是不分專業的。專業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因此我一直主張「理緯文經織錦成」,反對文理分家。實際上,我所從事的建築聲學領域,儘管劃屬建築學與物理學交叉科學領域,但跟詩詞、書法、音樂之間有著很多內在的聯繫。比方說音樂廳的設計,如果你不懂得欣賞音樂,你怎麼評價音樂廳、歌劇院的廳堂設計得好不好?再一個我們研究聲景學,就發現有很多古典詩詞文獻就談到聲景,比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比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談的就是聲景。你要是在這方面沒有素養,你就不會想到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我曾寫過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詩經>中的聲景觀》。我發現《詩經》中有很多篇幅與聲景有關,有許多篇目都用聲景作標題。過去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研究《詩經》,我另闢蹊徑來研究,這本身就是創新嘛!我最近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光景學的概念和創立光景學新學科的倡議,也是受到《詩經》和許多古詩詞的啟發。所以,文理交叉,獲益非淺!
訪談內容(三)
章雪芳:為了響應省政府的號召,小樓聽雨詩刊現與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的 微刊《詩聯浙江》共同刊登 「浙江詩路」欄目, 參與到浙江詩路建設的氛圍營造中來, 共同為浙江詩路文化帶建設放歌高吟。接下來,您覺得小樓怎麼做會更好?
吳碩賢:據我了解,小樓聽雨詩刊的主創人是浙江臨海人,長居寧波,這兩者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說的就是臨海。「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說的就是寧波,我自己也有多次受邀到寧波到參加學術會議與講學。
如小樓能用本身的優勢,先在寧波和臨海做下試點,有固定的交流場所,再邀請詩詞界的資深學者為詩詞愛好者組織公益講座,對於浙江省的詩路文化建設會是很大的一筆助力。當然,這需要得到政府有關單位、愛心企業、熱心詩詞文化者等的支持。
訪談內容(四)
章雪芳:您能否對進一步辦好小樓聽雨詩刊提出一些建議?
吳碩賢:小樓聽雨詩刊辦得很好,集結了一批高水平的詩詞作家,發表了不少佳作。本人若干拙作也忝列其中,甚感榮幸!為了進一步辦好詩刊,使之在繼承與弘揚傳統詩詞文化和詩教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茲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進一步實施百花齊放的方針,擴大作者群及在內容、題材與風格上更加多樣化,評價標準也宜多樣化。
2,進一步體現作品的時代感,多方面反映當代生活,包括當代科技的發展和新生事物,提倡新詞入詩,以起到「詩史」的作用,讓子孫後代能從詩詞作品中了解我們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
3,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能讀懂、欣賞詩詞作品,提倡用平實的語言來創作,避免過於晦澀難懂。
4,元曲小令也是傳統文學的重要遺產,同樣值得繼承與弘揚。建議關注這方面的創作與評論。
訪談總結
感謝吳院士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讓我們了解到,詩詞和科學之間,有很多是共通的。同時也深謝吳院士對小樓的賜教和一路的支持。
本期主持人:章雪芳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