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孿晶輔助納米晶粒生長機制

2020-11-25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張廣平帶領團隊,通過對納米尺度金屬薄膜疲勞加載下晶粒長大行為的原子尺度研究,揭示了「孿生輔助納米晶粒長大」的全新物理機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

 

儘管金屬中的晶界具有阻礙位錯運動、強化材料的重要作用,但當材料的晶粒尺寸減小到納米尺度時,晶界變得不穩定。那麼,納米尺度下晶粒長大/晶界遷移是否與該尺度下的孿晶形成有關,孿晶形成在晶粒長大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尚未澄清。

 

張廣平等人發現,室溫下的疲勞加載導致平均晶粒尺寸為19納米到20納米厚金薄膜中晶粒明顯長大,且發生孿生的晶粒數目顯著增加,大多數長大的晶粒中出現了納米尺度多重孿晶。理論分析表明,疲勞加載下的孿晶形成可以逐漸改變納米晶粒的局部取向,促使晶界分解為若干易遷移片段;隨著疲勞周次的累積,兩晶粒可通過相互納米孿晶的形成以及晶界的不斷分解,逐漸合併長大為一個晶粒。

 

該發現不僅清楚地揭示了孿晶形成是輔助疲勞加載下納米晶粒長大的一個有效方式,且闡明了該機制下納米晶粒的有限長大能夠消耗循環塑性、減緩因晶粒長大引起的應變局部化疲勞損傷形成,從而起到顯著提高超高強度金屬薄膜疲勞抗力的作用。這對於納米尺度金屬薄膜及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晶界設計和界面穩定性的利用與調控,高強與高疲勞可靠性結構金屬材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中國科學報 周峰)

 

相關焦點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的周剛助理研究員、王皞副研究員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Li Dongsheng教授、宋淼博士以及密西根大學的魯寧博士等人合作,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3日在《科學》在線發表。
  • 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轉換孿晶——一種全新的孿晶形成機制
    對孿晶的研究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依據其形成的機制,過去已知的孿晶可以歸為三類,既生長孿晶、退火孿晶、和變形孿晶。近日,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在增材製造(3D列印)的鈦合金中發現了第四種孿晶形成機制 – 轉換孿晶:孿晶界是由結構上相近的普通大角晶界在高溫和高熱應力的共同作用下轉換形成。
  • 科學網—梯度納米孿晶強化與硬化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科學家實現梯度納米孿晶金屬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同步提高
    梯度納米結構是指材料的結構單元尺寸(如晶粒尺寸或層片厚度)在空間上呈梯度變化,從納米尺度連續增加到宏觀尺度。自然界中這種梯度結構無處不在。近來,微觀結構梯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程材料中。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階錯)對交互作用的影響。當遷移晶界與面缺陷(如層錯和納米孿晶)發生交互作用時,晶界和面缺陷通過交點處耦合的結構演化機制,實現協調變形。
  • 最堅硬的多晶金剛石——交織納米孿晶金剛石
    為了進一步提高金剛石的硬度,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結果表明,根據Hall-Petch公式,通過細化金剛石的晶粒尺寸和孿晶厚度,可以提高金剛石的硬度。例如,晶粒尺寸為10-30 nm的納米金剛石努氏硬度高達110-140 GPa,明顯高於單晶金剛石。
  • 金屬所納米孿晶金屬形變機制的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獲進展
    納米孿晶金屬以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良好的導電性受到廣泛關注,該材料的變形行為是材料學家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一類大角度晶界,共格孿晶界能夠強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提高材料的強度,一般來說孿晶片層厚度越小,納米孿晶材料的強度也應該越高。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但如何理解結構梯度對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長期以來面臨巨大挑戰。其原因之一是現有技術很難製備出結構梯度精確可調控的塊體材料,如表面加工或機械處理技術所獲樣品梯度層體積分數及結構梯度均有限,從而嚴重限制了人們對梯度結構金屬內在梯度與力學性能相關性以及其本徵變形機制的理解。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儘管目前對於機械驅動晶界遷移的根本機制還存在爭議,但相關模型和計算模擬均表明機械驅動晶界遷移伴隨著明顯的晶界區原子重組和位錯運動,這說明該過程與晶界狀態有密切關係。一般認為,力作用下的晶界遷移速率與晶界能、晶界的曲率、晶界上的有效臺階等相關。晶粒尺寸越小,晶界曲率越大,遷移速率加快。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屈服強度和延伸率與晶粒尺寸的關係。為了揭示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機理,該論文分別從粗晶區、細晶區和超細晶區各選取了一個典型樣品,重點考察了變形孿晶、位錯滑移和晶界滑移等變形機制與晶粒尺寸的依存關係。
  • 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新型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668GPa
    硬化機制歸因於相交的孿晶界,它們阻礙了位錯運動,從而導致CRSS的增加。本研究為實驗設計新型超硬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但可壓縮性最低的晶體材料。認識和進一步改善其硬度在科學技術的道路上非常重要。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特別地,晶粒尺寸為0.65μm的超細晶純Mg在室溫準靜態拉伸速率下的延伸率高達60%以上,這是因為晶界滑移取代位錯滑移和變形孿晶,成為其主導的塑性變形機制。屈服強度和延伸率與晶粒尺寸的關係。為了揭示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機理,該論文分別從粗晶區、細晶區和超細晶區各選取了一個典型樣品,重點考察了變形孿晶、位錯滑移和晶界滑移等變形機制與晶粒尺寸的依存關係。綜合圖4-6可以發現,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是粗晶樣品的主要變形機制,而由晶界主導的塑性變形(即晶界滑移)是超細晶樣品的主要變形機制。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特別地,晶粒尺寸為0.65μm的超細晶純Mg在室溫準靜態拉伸速率下的延伸率高達60%以上,這是因為晶界滑移取代位錯滑移和變形孿晶,成為其主導的塑性變形機制。材料的延伸率隨晶粒細化的變化規律同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先上升,然後保持不變,最後大幅提高(圖3(b))。圖3. 屈服強度和延伸率與晶粒尺寸的關係。為了揭示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機理,該論文分別從粗晶區、細晶區和超細晶區各選取了一個典型樣品,重點考察了變形孿晶、位錯滑移和晶界滑移等變形機制與晶粒尺寸的依存關係。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納米晶穩定性再添新發現:快速升溫可大幅度提高Cu納米晶的熱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等人研究發現,利用快速升溫可以在納米晶銅中引入退火孿晶,從而實現納米晶晶界的「熱弛豫」,提高納米晶的熱穩定性。該項工作4月24日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 華南理工《Act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