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納米孿晶金屬形變機制的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納米孿晶金屬以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良好的導電性受到廣泛關注,該材料的變形行為是材料學家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一類大角度晶界,共格孿晶界能夠強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提高材料的強度,一般來說孿晶片層厚度越小,納米孿晶材料的強度也應該越高。然而,實驗發現,當孿晶片層厚度減小到一個臨界尺寸(約為15 nm)以下時,納米孿晶材料反而出現軟化現象。研究者利用分子動力學計算發現,這種軟化現象是由於軟化模式位錯的開動所致,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未定量地確定納米孿晶金屬的這一宏觀力學特性與微觀變形機制之間的關係。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杜奎研究組與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盧磊研究組合作,通過原位透射電鏡觀察和定量應變分析,發現孿晶片層厚度對不同類型位錯形核處的局部應力集中有明顯影響,因此位錯的主導形核機制在某一臨界片層厚度(18 nm)會發生轉變。這一研究揭示了塊體納米孿晶材料的微觀變形機制與宏觀力學性能之間的直接聯繫。

  研究結果表明,在等軸晶納米孿晶銅的屈服階段,位錯活動的類型主要有兩種:I(Hard mode I)位錯在孿晶界上的臺階處形核並在傾斜於孿晶界的滑移面上滑移;III (Soft mode)位錯在孿晶界/晶界交界處形核並在孿晶界上滑移。當孿晶片層厚度下降到12-37 nm時,主導位錯機制從I型位錯的形核和滑移為主轉變為以III型位錯的形核和滑移為主。由於位錯形核和局部應力集中有關,所以納米孿晶銅變形的主導位錯形核機制主要取決於孿晶界臺階處和孿晶界/晶界交界處的局部應力集中程度。而局部應力集中受孿晶片層厚度的影響,在孿晶界臺階處的局部應力集中隨著孿晶片層厚度的減小而緩慢減小,而孿晶界/晶界交界處的應力集中隨著片層厚度的減小而顯著增加。兩者應力集中程度相等時對應的臨界孿晶片層厚度為18nm。這一原子尺度定量應變分析的結果與宏觀力學性能測試得到的臨界孿晶片層厚度(15nm) 相符,這為預測進而優化具有納米片層結構的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已於716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6:7648 (2015), DOI: 10.1038/ncomms8648)

  全文連結 

 

  1 (a-d) I型位錯在孿晶界上形核並滑移穿越孿晶界的動態過程。(e-h) III位錯在孿晶界/晶界交界處形核並且在孿晶界上滑移的原位動態過程和相應的示意圖。 

  

2 具有不同孿晶片層厚度l的納米孿晶銅在原位形變過程中的兩類位錯的比例。 

 

  3 (a) 孿晶界發射I型位錯的動態過程。(b) I型位錯發射前的剪切應變分布。(c) (b)中黑框區域內的定量分析(d) 孿晶界/晶界交界處發射III型位錯的動態過程。(e) III型位錯發射前的剪切應變分布。(f) (e)中黑框區域內的定量分析

 

4 納米孿晶銅中對應於不同孿晶片層厚度l孿晶界上臺階處和孿晶界/晶界交界處的應力集中因子K

相關焦點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研究組合作在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科學》)周刊(2018年11月2日在線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AOP) on Science's website)。
  • 科學家實現梯度納米孿晶金屬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同步提高
    梯度納米結構是指材料的結構單元尺寸(如晶粒尺寸或層片厚度)在空間上呈梯度變化,從納米尺度連續增加到宏觀尺度。自然界中這種梯度結構無處不在。近來,微觀結構梯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程材料中。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
  • 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發現 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人民網瀋陽11月3日電(蔣山)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著名的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與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計損傷非常有限。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積損傷非常有限。  疲勞通常指反覆施加循環外力而引起的一種材料性能弱化過程。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梯度納米孿晶強化與硬化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專家組首先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張哲峰研究員的項目總體進展報告,隨後項目下設的四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研究成果。該項目分別就金屬材料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微觀結構表徵、強韌化機制與斷裂規律以及計算與模擬等核心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以朱靜院士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提出能夠綜合改善材料強韌性能的三個關鍵微結構特徵:a)界面具有晶體學共格關係;b)具有良好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c)結構特徵尺寸在納米量級(<100nm)。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 揭示孿晶輔助納米晶粒生長機制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張廣平帶領團隊,通過對納米尺度金屬薄膜疲勞加載下晶粒長大行為的原子尺度研究,揭示了「孿生輔助納米晶粒長大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盧柯、研究員李秀豔在這一問題上取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
  • 超高強度金屬研究有了最新進展,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日前,浙江大學等在頂級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超高強度金屬工作的最新進展。研究團隊通過金剛石壓砧(diamond anvil cell)徑向X射線衍射技術,原位測量不同晶粒尺寸的純金屬鎳的屈服應力和變形織構,研究發現:隨著晶粒尺寸從200nm減小至3nm,材料發生持續強化而未出現反Hall-Petch現象,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科學網—在納米鋁孿晶變形領域獲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畢曉楠 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團隊及合作者,採用磁控濺射方法製備了納米結構的鋁/非晶氮化鋁多層膜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以Cu和Cu合金(Cu-Al,Cu-Zn等)模型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系統地揭示了層錯能對微觀結構、拉伸性能、強韌化機制以及疲勞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規律,豐富和加深了金屬材料同步強韌化及疲勞性能優化的理論,而且對高氮鋼、TWIP鋼及鎳鈷基高溫合金等工程材料的變形機制、強韌化與抗疲勞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學術年會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  繼大會報告後,八個分會場同時上演。黃建宇介紹了其團隊利用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在納米科學及能源領域的若干研究進展。如鋰離子電池樣品放置TEM中進行分析,研究電子轉移、充放電電化學變化等原位過程;通過開發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原位透射電鏡分析新技術,為納米電化學表徵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等。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