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2020-12-04 科學網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教授、肖林教授和馬恩教授、單智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李巨教授、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此項結果已發表在1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評審人對此項研究中所完成的大量首創性的工作印像非常深刻,認為作者們在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伴隨著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等技術的進步,所用材料外形特徵尺寸的下限也逐漸減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量級,而該尺度正是材料塑性變形基本物理機製作用的空間範疇。也就是說,微納尺度材料中,材料變形載體的特徵尺度,如位錯線與孿晶缺陷的特徵尺度與作用空間,開始和材料的外部幾何尺寸處於相似量級。比如塊體鈦合金中變形孿晶的尺度一般在0.1~10微米之間。當具有不同尺寸的微元器件中零部件所用材料外形幾何尺寸與其相近時,孿晶是否仍然會發生?其臨界條件和性能是否會隨尺寸而改變?等等,這些都是當前材料科學領域中的前沿性課題和令設計工程師們異常感興趣的問題。

 

因此,作為材料開發和應用的重要步驟,如何準確地測量和表徵這些微小器件在製備和服役過程中的力學性能成為事關其高性能設計製備與安全使用中關鍵性的課題,也是材料科學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挑戰。以前對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位錯的滑移行為,而對於材料的另一種重要塑性變形方式—孿晶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成核與演化過程,卻鮮有報導。此外以位錯變形為主導的多晶金屬材料存在一定的臨界尺度。當材料的晶粒尺寸小於該特徵尺度時,描述材料力學行為的經典 「Hall-Petch」 冪律關係,即「尺寸愈小、強度愈高」,亦將不再適用。描述孿晶變形的Hall-Petch冪律關係的斜率通常要要比位錯滑移變形的大很多,也就是說,孿晶變形應表現出更強的尺度依賴性。

 

文章的作者們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基於六方晶體結構金屬孿晶、位錯滑移變形的特異性,選取鈦-5%鋁合金單晶中以孿晶變形為主導塑性變形方式的晶體取向,利用納米壓入儀下微柱體壓縮與相應的透射電鏡原位定量變形表徵技術,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孿晶變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結果發現,當外觀幾何尺度減小到微米量級時,與相應宏觀塊體材料相同,材料的塑性變形仍以孿晶切變為主,但材料的屈服強度及其塑性變形中能夠承受的最大流變應力均有顯著的提高,分別達到其宏觀值的近5倍和近8倍,表現出很強的尺度依賴性。其實驗測定的Hall-Petch 冪律關係指數接近於1 (遠高於多晶的0.5)。

 

令人驚奇的是,當晶體的外部幾何尺度進一步減小到亞微米量級時,材料的塑性變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於材料尺寸的限制孿晶變形被完全抑制,並由位錯滑移變形取而代之。而發生這一轉變的臨界特徵晶體尺寸為一微米左右(遠大於多晶納米材料強度極值對應的20納米)。小於該臨界尺寸後Hall-Petch冪律關係將不再適用,而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流變應力亦呈現出一種接近於所用材料理想強度水平的「應力飽和」平臺現象。這就意味著,原本塊體材料由於存在晶體缺陷而無法達到的強度「天花板」—理想強度已經被觸及。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轉變的特徵尺度是在微米向亞微米過渡的範圍,即小尺度材料在微器件和微機電系統等實際應用中所用材料的的重要尺度範圍。由此,文中提出了與光學物理「受激輻射」效應類似的,以螺位錯為媒介的孿晶變形「受激滑移」模型,得到Hall-Petch冪律指數的理論值為1,與實驗值吻合良好。並且由於僅有1%左右的位錯可以作為極軸,而晶體尺寸愈小,就愈難於利用螺型位錯的極軸作用將兩個相鄰的滑移面有效地耦合在一起而形成孿晶,完美地解釋了孿晶變形具有強烈的晶體尺寸效應和「尺寸愈小、強度愈高」的內在原因。

 

此項研究結果對於系統認識微小尺度材料的力學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所用材料的性能表徵評價與設計、特別是利用其強度的強烈晶體尺度效應進行微納加工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973計劃項目以及國家外專局/教育部首批學科創新引智(111)計劃項目的共同資助。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孫軍等通過實驗設計,基於六方晶體結構金屬孿晶、位錯滑移變形的特異性,選取鈦—5%鋁合金單晶中以孿晶變形為主導塑性變形方式的晶體取向,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孿晶變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為規律和機理。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教授、肖林教授,和該研究中心教授馬恩、單智偉的悉心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李巨、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丹麥Risφ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他們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積損傷非常有限。  疲勞通常指反覆施加循環外力而引起的一種材料性能弱化過程。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所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發現 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人民網瀋陽11月3日電(蔣山)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著名的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與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計損傷非常有限。
  • 金屬所納米孿晶金屬形變機制的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獲進展
    納米孿晶金屬以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良好的導電性受到廣泛關注,該材料的變形行為是材料學家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一類大角度晶界,共格孿晶界能夠強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提高材料的強度,一般來說孿晶片層厚度越小,納米孿晶材料的強度也應該越高。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鎂及其合金的滑移主要發生在<110>(<a>)方向基面和{100}稜柱面。在準靜態應變率下,其變形機理與同類材料不同。考慮到鎂合金作為輕質結構材料在金屬成形過程和汽車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研究其微觀結構隨應變率的變化及其對宏觀行為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鎂合金在不同加載速率下的組織演變和力學性能方面。對鎂合金中位錯亞結構隨應變速率的變化鮮有報導,還沒有應變速率對鎂合金位錯和孿晶影響的定量研究。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不僅破壞材料的性能,也給利用塑性變形法製備納米晶帶來巨大困難。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如圖2所示,演化因子越高,層錯寬度變窄而湮滅距離增大,晶體材料將以典型波狀滑移方式為主,交滑移頻繁發生,進而基於取向效應形成不同的三維立體組態結構;演化因子越低,層錯寬度增加而湮滅距離縮小,交滑移越困難,材料以平面滑移方式為主,因此更易出現二維平面位錯結構,如圖1所示。正是由於不同面心立方金屬具有不同的演化因子,因而其塑性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位錯演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規律。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控制了常規粗大晶粒區域的塑性變形。但當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微米時,孿晶被抑制。晶界調節塑性,即晶界滑動在平均晶粒尺寸小於1μm的超細晶粒(UFG)樣品中佔主導地位。變形機制的轉變導致拉伸延伸率顯著增加,並打破了Hall-Petch模型。通過精細的微觀結構觀察和理論計算已定量證實,強度和延展性的變化是由激活不同變形機制的明顯晶粒尺寸依賴性的臨界切應力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