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2020-11-25 科學網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肖林等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李巨教授、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孫軍等通過實驗設計,基於六方晶體結構金屬孿晶、位錯滑移變形的特異性,選取鈦—5%鋁合金單晶中以孿晶變形為主導塑性變形方式的晶體取向,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孿晶變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結果發現,當外觀幾何尺度減小到微米量級時,與相應宏觀塊體材料相同,材料的塑性變形仍以孿晶切變為主,但材料的屈服強度及其塑性變形中能夠承受的最大流變應力均有顯著的提高。但當晶體的外部幾何尺度進一步減小到亞微米量級時,其塑性變形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孿晶變形被位錯滑移變形所取代。而發生這一轉變的臨界特徵晶體尺寸為1微米左右,遠大於多晶納米材料強度極值對應的20納米。文中提到,由於僅有1%左右的位錯可作為極軸,而晶體尺寸愈小,就愈難於利用螺型位錯的極軸作用將兩個相鄰的滑移面有效耦合在一起形成孿晶,從而解釋了孿晶變形具有強烈的晶體尺寸效應和「尺寸愈小、強度愈高」的內在原因。

 

該研究結果對於系統認識微小尺度材料的力學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所用材料的性能表徵評價與設計,特別是利用其強度的強烈晶體尺度效應進行微納加工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來源:科技日報 張哲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也就是說,微納尺度材料中,材料變形載體的特徵尺度,如位錯線與孿晶缺陷的特徵尺度與作用空間,開始和材料的外部幾何尺寸處於相似量級。比如塊體鈦合金中變形孿晶的尺度一般在0.1~10微米之間。當具有不同尺寸的微元器件中零部件所用材料外形幾何尺寸與其相近時,孿晶是否仍然會發生、其臨界條件和性能是否會隨尺寸而改變等等,都是當前材料科學領域中的前沿課題和令設計工程師們異常感興趣的問題。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王中光研究員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集中開展了雙滑移和多滑移取向銅單晶體、雙晶體和三晶體材料的疲勞損傷研究,系統地解釋了晶體學取向和晶界在循環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的作用,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了具有單、雙和多滑移組元晶體取向的平行、垂直和傾斜晶界銅雙晶體和三晶體的循環應力-應變響應、循環飽和位錯組態、駐留滑移帶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沿晶和穿晶疲勞開裂機理以及疲勞壽命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導讀:鎂(Mg)及其合金在室溫下通常表現出相對較低的強度和較差的延展性,這是由於它們的各向異性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提供了數量有限的獨立滑移系。本文通過調整主導變形機制可在塊狀多晶純鎂中實現強度和延展性的獨特組合。本研究成功地獲得了具有寬範圍平均晶粒尺寸的完全再結晶的純Mg試樣,其最小晶粒尺寸為650 nm,並且系統地闡明了室溫下與晶粒尺寸有關的機械性能和變形機理。
  • TWIP鋼位錯遠比孿晶重要
    導讀:最近人們對形變孿晶在應變硬化和塑性方面的主導作用產生了嚴重的懷疑,這在孿晶誘導塑性(TWIP)鋼中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本文通過透射電鏡觀察了一個典型的Fe-30Mn-3Si-3Al (wt. %) TWIP鋼的動態變形過程,發現是位錯活動而不是孿晶支配著整個塑性過程,包括平面滑移,特別是位錯的交叉滑移,導致位錯的強烈相互作用。由於裂紋尖端前的位錯活動,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納米晶生成。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
  • 華南理工《Act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
  • 華南理工《Act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模型晶粒尺寸範圍為2 nm至32 nm,原子規模高達2.06億。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
  • 華南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碳化矽憑藉低密度、高比強度、耐高溫等優異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武器裝甲、塗層和發動機渦輪葉片以及摩擦和電子器件中極具應用前景。其應用中存在高溫高壓和高應變率乃至強輻射等複雜惡劣條件,對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和力學特性的研究受到重要關注。不同加載條件與微結構下納米陶瓷的變形與破壞仍是當前基礎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
  • 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轉換孿晶——一種全新的孿晶形成機制
    孿晶是晶體材料中極其常見的一種結構。孿晶與其基體之間的界面稱為孿晶界。原子的堆垛在孿晶界的兩邊形成鏡面對稱關係。作為一種特殊並廣泛存在的晶體缺陷,孿晶界對晶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極大的正向影響。相較於其它二維缺陷,孿晶界可以更有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並提升材料中位錯的密度,從而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塑性。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麻省理工《Acta Materialia》:滑移孿晶在相界面的變化!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鎂及其合金的滑移主要發生在<110>(<a>)方向基面和{100}稜柱面。在準靜態應變率下,其變形機理與同類材料不同。對鎂合金中位錯亞結構隨應變速率的變化鮮有報導,還沒有應變速率對鎂合金位錯和孿晶影響的定量研究。 香港大學黃明欣團隊首次對不同應變速率下ATZ311鎂合金的位錯和變形孿晶的演化進行了定量研究。
  • 科學網—在納米鋁孿晶變形領域獲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畢曉楠 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團隊及合作者,採用磁控濺射方法製備了納米結構的鋁/非晶氮化鋁多層膜,並在鋁層中觀察到明顯的納米孿晶和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如圖2所示,演化因子越高,層錯寬度變窄而湮滅距離增大,晶體材料將以典型波狀滑移方式為主,交滑移頻繁發生,進而基於取向效應形成不同的三維立體組態結構;演化因子越低,層錯寬度增加而湮滅距離縮小,交滑移越困難,材料以平面滑移方式為主,因此更易出現二維平面位錯結構,如圖1所示。正是由於不同面心立方金屬具有不同的演化因子,因而其塑性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位錯演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規律。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