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界對於具有高強度、高塑性、高疲勞性能的金屬材料具有重要的需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以Cu和Cu合金(Cu-Al,Cu-Zn等)模型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系統地揭示了層錯能對微觀結構、拉伸性能、強韌化機制以及疲勞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規律,豐富和加深了金屬材料同步強韌化及疲勞性能優化的理論,而且對高氮鋼、TWIP鋼及鎳鈷基高溫合金等工程材料的變形機制、強韌化與抗疲勞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系列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資助(基金號:50890170、51331007、 51101162、51771208、51871223)。近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01 (2019) 1、Acta Materialia 144 (2018) 613和Acta Materialia 129 (2017) 98。

  1、面心立方金屬位錯組態演化統一因子

  位錯組態的演化路逕取決於滑移方式,層錯能值曾被視為區分滑移方式的首要因素,但除層錯能外,滑移方式還受到短程有序、晶格摩擦應力、外加載荷等內外因素影響。儘管有大量的實驗結果和理論模型,至今仍缺乏對滑移方式的定量化描述。通過將螺位錯湮滅距離與擴展位錯寬度相比,近期該研究組提出關於位錯組態演化的統一因子的概念,揭示了不同位錯組態形成的物理本質。如圖2所示,演化因子越高,層錯寬度變窄而湮滅距離增大,晶體材料將以典型波狀滑移方式為主,交滑移頻繁發生,進而基於取向效應形成不同的三維立體組態結構;演化因子越低,層錯寬度增加而湮滅距離縮小,交滑移越困難,材料以平面滑移方式為主,因此更易出現二維平面位錯結構,如圖1所示。正是由於不同面心立方金屬具有不同的演化因子,因而其塑性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位錯演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規律。

  2、面心立方金屬同步強韌化的層錯能效應

  對於大多數金屬材料,可以通過單純增加位錯和晶界密度獲得超細晶組織,雖然其強度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加工硬化能力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其塑性的降低。通過在銅中加入合金元素降低層錯能,改變位錯滑移方式,乃至引入層錯與孿晶,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屈服強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加工硬化能力與均勻延伸率,從而實現強度與塑性同步提升的效果,如圖2a所示。這種通過降低層錯能改善加工硬化能力的方法可以歸納為:1)增加位錯平面滑移程度,降低位錯交滑移傾向性及湮滅距離,從而實現更高位錯密度的存儲,增加加工硬化能力;2)增加層錯及孿晶的萌生能力,促使塑性變形過程中層錯與變形孿晶的出現,將常見於鋼中的孿生誘發塑性(TWIP)機制及動態Hall-Petch效應引入銅合金中,增加加工硬化能力,如圖2b所示。鑑於這種同步強韌化效果是基於變形機制改善而非微觀組織的調整,因此,在粗晶、細晶、超細晶直至納米晶組織範圍內均可以實現強度和塑性同步提升,進而從合金設計上實現金屬材料的同步強韌化。

  3、面心立方金屬疲勞壽命提高的層錯能效應

  隨層錯能降低,不但強度與塑性同步提升,而且銅合金的疲勞壽命也同步提升,即隨著合金元素含量增加或層錯能降低,無論是銅鋁合金還是銅鋅合金,其高周、低周及超低周疲勞壽命均得到明顯提高,如圖3所示。關於層錯能對超細晶納米晶材料疲勞損傷機制的影響可以歸結為:1)隨著層錯能降低,位錯交滑移能力下降,從而減緩了因交滑移而導致的位錯湮滅。而這將阻礙由疲勞而引起的晶界遷移、晶界滑移以及晶界轉動,因而材料的組織穩定性得到了改善,循環軟化行為也得到了減緩。2)層錯能的降低也有利於延緩材料疲勞後表面剪切帶的演化,從而抑制了組織在變形過程中發生的應變局部化,增加了變形均勻程度。這兩者都有利於抑制材料循環軟化,延長材料的疲勞壽命。通過這些研究,不但增加了對納米晶材料疲勞損傷微觀機制的認識,而且提出了提高材料疲勞壽命的有效途徑,為超細晶/納米晶材料疲勞性能優化和工程應用提出了新的思路。

  4、面心立方金屬疲勞強度優化的層錯能效應

  一般認為,材料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而同步提升。然而近期研究證實,對於特定成分材料,當大範圍調整其晶粒尺寸來改變強度時,材料的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增加先升高然後再降低,即具有高強度的納米晶金屬材料的疲勞強度不是最優狀態。研究表明:材料強化初期,抗拉強度提高降低了循環變形過程中局部塑性屈服的概率與程度,減緩了疲勞損傷,因而提升了疲勞性能,因此表現出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增加而升高;而在強化後期,因基體硬化能力過度缺失而引起基體對缺陷的敏感程度急劇增加反而增加了疲勞損傷程度,因而造成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而降低。這種先升後降的規律使得材料強化對疲勞性能的貢獻大打折扣。然而,隨材料層錯能降低,由於形變均勻性提高使疲勞損傷程度整體減弱,因而這種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或晶粒尺寸減小而表現出的先升後降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被推遲。因此,臨界晶粒尺寸(疲勞強度取得極值時的晶粒尺寸)隨層錯能降低而減小,對應臨界抗拉強度相應增加,最終促使疲勞強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如圖4所示。

  論文連結:1 2 3

 

圖1 控制FCC金屬材料疲勞後形成不同位錯組態的統一演化因子

 

  圖2 銅合金同步強韌化的層錯能效應:(a)不同鋁含量銅鋁合金強度塑性倒置關係;(b)銅合金TWIP效應示意

 

  圖3 銅合金疲勞性能提升的層錯能效應:(a-c)超細晶銅鋁及銅鋅合金高周與低周疲勞壽命曲線;(e)粗晶銅鋁合金低周疲勞壽命曲線;(e)高周與低周疲勞性能優化示意

 

圖4 不同成分與組織銅鋁合金疲勞強度隨拉伸強度(a)與晶粒尺寸(b)的變化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界對於具有高強度、高塑性、高疲勞性能的金屬材料具有重要的需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以Cu和Cu合金(Cu-Al,Cu-Zn等)模型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系統地揭示了層錯能對微觀結構、拉伸性能、強韌化機制以及疲勞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規律,豐富和加深了金屬材料同步強韌化及疲勞性能優化的理論,而且對高氮鋼、TWIP鋼及鎳鈷基高溫合金等工程材料的變形機制、強韌化與抗疲勞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系列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資助(基金號:50890170、51331007、 51101162、51771208、51871223)。近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01 (2019) 1、Acta Materialia 144 (2018) 613和Acta Materialia 129 (2017) 98。
  1、面心立方金屬位錯組態演化統一因子
  位錯組態的演化路逕取決於滑移方式,層錯能值曾被視為區分滑移方式的首要因素,但除層錯能外,滑移方式還受到短程有序、晶格摩擦應力、外加載荷等內外因素影響。儘管有大量的實驗結果和理論模型,至今仍缺乏對滑移方式的定量化描述。通過將螺位錯湮滅距離與擴展位錯寬度相比,近期該研究組提出關於位錯組態演化的統一因子的概念,揭示了不同位錯組態形成的物理本質。如圖2所示,演化因子越高,層錯寬度變窄而湮滅距離增大,晶體材料將以典型波狀滑移方式為主,交滑移頻繁發生,進而基於取向效應形成不同的三維立體組態結構;演化因子越低,層錯寬度增加而湮滅距離縮小,交滑移越困難,材料以平面滑移方式為主,因此更易出現二維平面位錯結構,如圖1所示。正是由於不同面心立方金屬具有不同的演化因子,因而其塑性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位錯演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規律。
  2、面心立方金屬同步強韌化的層錯能效應
  對於大多數金屬材料,可以通過單純增加位錯和晶界密度獲得超細晶組織,雖然其強度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加工硬化能力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其塑性的降低。通過在銅中加入合金元素降低層錯能,改變位錯滑移方式,乃至引入層錯與孿晶,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屈服強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加工硬化能力與均勻延伸率,從而實現強度與塑性同步提升的效果,如圖2a所示。這種通過降低層錯能改善加工硬化能力的方法可以歸納為:1)增加位錯平面滑移程度,降低位錯交滑移傾向性及湮滅距離,從而實現更高位錯密度的存儲,增加加工硬化能力;2)增加層錯及孿晶的萌生能力,促使塑性變形過程中層錯與變形孿晶的出現,將常見於鋼中的孿生誘發塑性(TWIP)機制及動態Hall-Petch效應引入銅合金中,增加加工硬化能力,如圖2b所示。鑑於這種同步強韌化效果是基於變形機制改善而非微觀組織的調整,因此,在粗晶、細晶、超細晶直至納米晶組織範圍內均可以實現強度和塑性同步提升,進而從合金設計上實現金屬材料的同步強韌化。
  3、面心立方金屬疲勞壽命提高的層錯能效應
  隨層錯能降低,不但強度與塑性同步提升,而且銅合金的疲勞壽命也同步提升,即隨著合金元素含量增加或層錯能降低,無論是銅鋁合金還是銅鋅合金,其高周、低周及超低周疲勞壽命均得到明顯提高,如圖3所示。關於層錯能對超細晶納米晶材料疲勞損傷機制的影響可以歸結為:1)隨著層錯能降低,位錯交滑移能力下降,從而減緩了因交滑移而導致的位錯湮滅。而這將阻礙由疲勞而引起的晶界遷移、晶界滑移以及晶界轉動,因而材料的組織穩定性得到了改善,循環軟化行為也得到了減緩。2)層錯能的降低也有利於延緩材料疲勞後表面剪切帶的演化,從而抑制了組織在變形過程中發生的應變局部化,增加了變形均勻程度。這兩者都有利於抑制材料循環軟化,延長材料的疲勞壽命。通過這些研究,不但增加了對納米晶材料疲勞損傷微觀機制的認識,而且提出了提高材料疲勞壽命的有效途徑,為超細晶/納米晶材料疲勞性能優化和工程應用提出了新的思路。
  4、面心立方金屬疲勞強度優化的層錯能效應
  一般認為,材料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而同步提升。然而近期研究證實,對於特定成分材料,當大範圍調整其晶粒尺寸來改變強度時,材料的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增加先升高然後再降低,即具有高強度的納米晶金屬材料的疲勞強度不是最優狀態。研究表明:材料強化初期,抗拉強度提高降低了循環變形過程中局部塑性屈服的概率與程度,減緩了疲勞損傷,因而提升了疲勞性能,因此表現出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增加而升高;而在強化後期,因基體硬化能力過度缺失而引起基體對缺陷的敏感程度急劇增加反而增加了疲勞損傷程度,因而造成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而降低。這種先升後降的規律使得材料強化對疲勞性能的貢獻大打折扣。然而,隨材料層錯能降低,由於形變均勻性提高使疲勞損傷程度整體減弱,因而這種疲勞強度隨抗拉強度提高或晶粒尺寸減小而表現出的先升後降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被推遲。因此,臨界晶粒尺寸(疲勞強度取得極值時的晶粒尺寸)隨層錯能降低而減小,對應臨界抗拉強度相應增加,最終促使疲勞強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如圖4所示。
  論文連結:1 2 3
 
圖1 控制FCC金屬材料疲勞後形成不同位錯組態的統一演化因子
 
  圖2 銅合金同步強韌化的層錯能效應:(a)不同鋁含量銅鋁合金強度塑性倒置關係;(b)銅合金TWIP效應示意
 
  圖3 銅合金疲勞性能提升的層錯能效應:(a-c)超細晶銅鋁及銅鋅合金高周與低周疲勞壽命曲線;(e)粗晶銅鋁合金低周疲勞壽命曲線;(e)高周與低周疲勞性能優化示意
 
圖4 不同成分與組織銅鋁合金疲勞強度隨拉伸強度(a)與晶粒尺寸(b)的變化

相關焦點

  • 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從2005年開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張哲峰研究員和李鵬博士(600804,股吧)在綜合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展開補充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了FCC晶體的研究體系。
  • 金屬所重要進展!晶體交叉堆垛層錯全新認知!
    堆垛層錯(Stacking faults)作為晶體中常見的面缺陷,是低層錯能晶體在塑性變形或輻照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微觀特徵。堆垛層錯主要與不全位錯的滑移有關,其能有助於提高金屬和合金的強度。對於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密堆結構而言,堆垛層錯分別是通過不全位錯()在密排面({111})上的滑移和不全位錯()在密排面({0001})上的滑移形成的。
  •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B族的鈦、鋯、鉿等金屬存在兩種平衡相,即室溫下的密排六方結構(α相)和高溫下的體心立方結構(β相)。此外,面心立方結構(簡稱FCC相)近年來也被陸續報導。目前,報導的FCC相與α相基體存在兩種晶體學位向關係: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5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員、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副主任車成衛研究員、材料科學一處項目主任鄭雁軍教授及驗收專家組一行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承擔的重大基金項目「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進行了結題驗收。項目參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晶胞的母體——面心立方晶胞的分析
    立方晶胞中比較基礎的是:簡單立方、體心立方和面心立方(如圖2),其中面心立方尤為重要,它是很多複雜晶胞構成的基石。 面心立方晶胞也可以由(圖3 b)結構錯層堆積而成。 面心立方晶胞中「微粒數」:「正八面體空隙」:「正四面體空隙」=4∶4∶8=1∶1∶2。 三、晶體的「填隙模型」面心立方晶胞中最近的原子都相切的叫做面心立方最密堆積,如果不相切就只能叫做面心立方堆積或結構了。
  • 寧波材料所摻雜PbTe能帶工程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其晶格結構簡單,為面心立方的NaCl結構,晶格熱導率較低(2.2 W/mK),禁帶寬度理想(0.32 eV),熔點較高(1095 K),因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通過不同元素摻雜來修飾能帶結構的能帶工程被視為提高材料電輸運性能的有效手段。近年來,Heremans等人和Pei等人在PbTe摻雜方面分別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能帶工程的機理也由此歸分為「共振態」和「多能谷」兩種作用機制。
  • 面心立方(FCC)晶胞知識點全解析
    對於面心立方結構而言,原子排列較為緊密的平面為垂直於立方體空間對角線的對角面。為了獲得最緊密的排列,第二層密排面(B層)的每個原子應當正好座落在下面一層(A層)密排面的b組空隙(或c組)上,第三層密排面(C層)的每個原子中心不與第一層密排面的原子中心重複,而是位於既是第二層原子的空隙中心,又是第一層原子的空隙中心處。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納米金屬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晶粒細化至納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強度和硬度,但是由於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納米金屬材料的結構穩定性變低,晶粒長大傾向明顯。在一些納米金屬,如純銅中,納米晶粒甚至在室溫條件下即發生長大。這種固有的不穩定性一方面給納米金屬材料的製備帶來困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納米金屬的實際應用。
  • 面心立方中正四面體和正八面體空隙的應用
    比如,面心立方晶胞中的正四面體和正八面體空隙,在昨天發布的視頻中,已經得出,原子數:正八面體空隙數:正四面體空隙數 = 1:1:2。面心立方最密堆積的典型代表是Cu。氯離子佔據頂點和面心,為面心立方堆積,鈉離子佔據稜邊中心和體心。氯離子和鈉離子個數比為1:1,面心立方中粒子數與正八面體空隙數比也是1:1。如下圖,鈉離子佔據的就是氯離子圍成的正八面體空隙。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使用原位微探針實驗來研究PSB的形成和演化機制,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演變成PSB微觀結構特徵的,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PSB的基礎,需要改進金屬中的PSB模型和裂紋起始模型,以說明漸進和非均勻的演化。這些發現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鉑族金屬(Pt、Pd)與羥基磷灰石之間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在Chemical Science上發表。   1978年Tauster等發現二氧化鈦等可還原性載體負載的鉑族金屬在高溫還原後會失去對小分子(CO,H2)的吸附性能,並將該現象命名為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由於金屬電子的費米波長很短,要觀察到顯著的量子效應,薄膜的厚度就要達到納米尺度且其形貌要有原子級的平整度。但是,對絕大多數金屬/半導體異質結體系來講,由於晶格和原子間成鍵特性的差異,控制性重複性地製備出高質量的薄膜材料是極其困難的。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如何揭示金屬催化劑尺寸效應的內在本質,打破幾何結構效應和電子結構效應與顆粒尺寸的強關聯性,進而優化設計更好性能的催化劑,是目前多相催化領域的一大挑戰。   針對這一挑戰課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課題組和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展開實驗和理論合作研究,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拆分剝離金屬顆粒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的策略——金屬納米顆粒的「氧化物選擇性包裹」。在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Pd催化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到苯甲醛反應中,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轉化。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GH4169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變化與執行標準
    關於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演化過程,一般有以下三種理論:①「∑3再激發模型」,該模型指出退火過程中的再結晶是特徵晶界演化的主要方式,再結晶過程通過兩個共格∑3的晶核接觸轉變為高可動晶界,並與其中一個相連。
  • 摻雜PbTe能帶工程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其晶格結構簡單,為面心立方的NaCl結構,晶格熱導率較低(2.2 W/mK),禁帶寬度理想(0.32 eV),熔點較高(1095 K),因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通過不同元素摻雜來修飾能帶結構的能帶工程被視為提高材料電輸運性能的有效手段。近年來,Heremans等人和Pei等人在PbTe摻雜方面分別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能帶工程的機理也由此歸分為「共振態」和「多能谷」兩種作用機制。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科學》上。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亥姆霍茲夥伴研究團隊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