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4169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變化與執行標準

2021-01-09 上海梵普實業有限公司

關於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演化過程,一般有以下三種理論:

①「∑3再激發模型」,該模型指出退火過程中的再結晶是特徵晶界演化的主要方式,再結晶過程通過兩個共格∑3的晶核接觸轉變為高可動晶界,並與其中一個相連。該晶界的遷移使晶界被拉長,同時與其他晶核的共格∑3晶界相遇形成∑9;,形成∑3-∑3-∑9三叉界角。∑9晶界有較高的可動性,與另外的共格∑3晶界形成∑3-∑3-∑9三叉界角,同時產生非共格

∑3晶界。非共格∑3晶界擁有更高的可動性,繼續進行晶界的遷移,並且生成三∑3」晶界,直至轉移結束。

②「晶界分解機制」,認為特徵

分布的過程就是高∑CSL晶界直接向低∑CSL晶界遷移的過程,如∑81晶界分解為∑3和∑27晶界,共格∑3晶界可動性差,不易遷移,分解的其他較低晶界還可以繼續遷移分解。

③「應力誘發晶界遷移」,認為影響晶界特徵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非共格∑3晶界,在退火過程中晶體長大方式逐漸變為生成一般大角度晶界的再結晶行為,形成的特殊晶界多以共格∑3晶界為主,而非共格∑3晶界才是形成∑9和∑27晶界的關鍵因素。

相關焦點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正是由於不同面心立方金屬具有不同的演化因子,因而其塑性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位錯演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規律。  2、面心立方金屬同步強韌化的層錯能效應  對於大多數金屬材料,可以通過單純增加位錯和晶界密度獲得超細晶組織,雖然其強度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加工硬化能力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其塑性的降低。
  • 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人員研究表明:影響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的核心因素包括晶體取向、層錯能和短程有序,後兩者可進一步統稱為滑移方式的影響。因此,在系統地分析和比較了不同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後,他們提出了FCC晶體中各種規則位錯組態的形成機理以及演化過程的物理本質。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然而,納米尺度材料變形時極易發生非均勻的缺陷形核(如表面位錯形核),大量缺陷的非保守運動容易誘發剪切局域化和結構失穩,使得調控微納結構材料的可逆塑性變形仍面臨諸多挑戰。現有技術可通過引入可逆孿生和可逆相變等塑性變形機制實現一定的循環變形能力,然而其適用範圍較為有限。
  • 國軍標GH4169圓棒 GH4169線材 GH4169板帶 GH4169鍛環 HB 6702
    國軍標GH4169圓棒 GH4169線材 GH4169板帶 GH4169鍛環 HB 6702熱處理過程中的10個要點1、要求較高硬度且尺寸較大的淬火件不能採用碳鋼零件淬火後表面可達到的硬度取決於鋼材的淬硬性、截面尺寸和淬火劑。其它條件一定時,隨零件尺寸的增大,淬火後其表面硬度下降。
  • gh4169高溫合金化學成分
    但是,普通機械加工方法往往對那些導熱係數小、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嚴重的加工硬化、要求切削力大的高溫合金GH4169 顯得有些無能為力,而非傳統加工方法即特種加工方法如電解加工、電火花加工則顯示了它們特有的加工優勢。
  • 東北大學:晶界工程改善金屬材料高溫強塑性和腐蝕性能新進展!
    導 讀 近年來,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小武教授課題組在FCC 金屬的晶界特徵分布優化(GBCD)處理工藝(一種重要的GBE處理工藝)及其對腐蝕和室溫力學性能影響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工作,結果發表在Corros
  • 金屬學和熱處理知識大全
    所有固態金屬都是晶體。凡內部原子呈不規則排列的物質稱為非晶體。如:玻璃,松香,瀝青等。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晶體內部原子各種規則排列,稱為金屬的晶體結構。晶體內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稱為晶體結構。金屬原子是通過正離子與自由電子的相互作用而結合的,稱為金屬鍵。常見純金屬的晶體結構有:體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晶格:用假想的直線將原子中心連接起來所形成的三維空間格架。
  • 金屬材料檢測對象金屬材料晶體的詳細介紹
    金屬材料檢測中「力學性能試驗」的對象——金屬與合金的晶體結構。什麼是晶體?固體物質,根據原子在內部的排列特徵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原子按一定的幾何形式周期性地重複排列而成的固態物質稱之為晶體,原子無規則地堆積在一起的固態物質稱為非晶體。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晶胞的母體——面心立方晶胞的分析
    立方晶胞中比較基礎的是:簡單立方、體心立方和面心立方(如圖2),其中面心立方尤為重要,它是很多複雜晶胞構成的基石。 二、面心立方晶胞中的「空隙」面心立方可以由二維密置層(圖3 a)以ABCABC…的方式堆積而成,垂直於層的方向是晶胞的體對角線方向,這種晶胞結構屬於最密堆積的一種,原子的空間利用率達到
  • 金屬材料的四種強化方式最全總結來了熱處理
    溶質原子與基體金屬的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強化作用也越大。間隙型溶質原子比置換原子具有較大的固溶強化效果,且由於間隙原子在體心立方晶體中的點陣畸變屬非對稱性的,故其強化作用大於面心立方晶體的;但間隙原子的固溶度很有限,故實際強化效果也有限。溶質原子與基體金屬的價電子數目相差越大,固溶強化效果越明顯,即固溶體的屈服強度隨著價電子濃度的增加而提高。
  • 【材料知識】強化——讓金屬變得更強,四種工藝總結
    間隙型溶質原子比置換原子具有較大的固溶強化效果,且由於間隙原子在體心立方晶體中的點陣畸變屬非對稱性的,故其強化作用大於面心立方晶體的;但間隙原子的固溶度很有限,故實際強化效果也有限。 溶質原子與基體金屬的價電子數目相差越大,固溶強化效果越明顯,即固溶體的屈服強度隨著價電子濃度的增加而提高。
  • 金屬檢測難點全攻略,十二大問題全解析
    金屬材料冷變形後,組織結構上的變化:晶粒被拉長,形成了纖維組織,夾雜和第二相質點成帶狀或點鏈狀分布,也可能產生形變織構,產生各種裂紋,位錯密度增加,點缺陷、核層錯等晶體缺陷增多,自由能增大。每個小晶塊稱為亞晶粒,又稱嵌琅快(形變之前晶體中已存在尺寸較大的亞晶粒,形變使其細化),在亞晶界上積聚大量的位錯,存在著央中的晶格畸變(也稱點陣畸變),而在亞晶粒內部則相對地比較完整(亞晶粒的晶格仍存在著彈性變形)已經知道,滑移變形是通過位錯在滑移面上的移動來實現的。
  • 科學家發現晶界穩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而當晶粒尺寸低於某臨界晶粒尺寸(通常為10-30納米)時,金屬的強度會偏離Hall-Petch關係,有些金屬的強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這種納米尺度下的軟化現象通常歸因於納米金屬中大量晶界的遷移。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
  • Science:單晶金屬箔可實現大面積製備(助力鋰電和燃電再發展)
    與單晶金屬相比,多晶金屬因具有非常多的晶界而表現出較差電性能和機械性能。
  • 金屬所納米孿晶金屬形變機制的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獲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杜奎研究組與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盧磊研究組合作,通過原位透射電鏡觀察和定量應變分析,發現孿晶片層厚度對不同類型位錯形核處的局部應力集中有明顯影響,因此位錯的主導形核機制在某一臨界片層厚度
  • 金屬熱處理過程中的硬度、力學性能及組織不合格問題解析
    有色金屬常用的熱處理工藝是均勻化退火、再結晶退火、去應力退火、固溶處理和時效處理。固溶時效是有色金屬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熱處理強化工藝。中碳鋼馬上按其形態和尺寸分為8級,7、8級即為過熱組織。▼表7 45鋼及40Cr鋼淬火變形的尺寸變化(0.01mm)鋼的過熱缺陷還有魏氏組織、萘狀斷口、石狀斷口等,不僅能大大降低鋼的力學性能而且很容易產生淬火開裂。各種過熱組織的特徵和預防措施建表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