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演化過程,一般有以下三種理論:
①「∑3再激發模型」,該模型指出退火過程中的再結晶是特徵晶界演化的主要方式,再結晶過程通過兩個共格∑3的晶核接觸轉變為高可動晶界,並與其中一個相連。該晶界的遷移使晶界被拉長,同時與其他晶核的共格∑3晶界相遇形成∑9;,形成∑3-∑3-∑9三叉界角。∑9晶界有較高的可動性,與另外的共格∑3晶界形成∑3-∑3-∑9三叉界角,同時產生非共格
∑3晶界。非共格∑3晶界擁有更高的可動性,繼續進行晶界的遷移,並且生成三∑3」晶界,直至轉移結束。
②「晶界分解機制」,認為特徵
分布的過程就是高∑CSL晶界直接向低∑CSL晶界遷移的過程,如∑81晶界分解為∑3和∑27晶界,共格∑3晶界可動性差,不易遷移,分解的其他較低晶界還可以繼續遷移分解。
③「應力誘發晶界遷移」,認為影響晶界特徵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非共格∑3晶界,在退火過程中晶體長大方式逐漸變為生成一般大角度晶界的再結晶行為,形成的特殊晶界多以共格∑3晶界為主,而非共格∑3晶界才是形成∑9和∑27晶界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