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6 和訊

  從2005年開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張哲峰研究員和李鵬博士(600804,股吧)在綜合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展開補充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了FCC晶體的研究體系。在深入理解影響FCC晶體微觀位錯組態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內外因素加以區分,最終得出關於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特別是疲勞位錯組態演化的基本規律。

  眾所周知,面心立方(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的廣泛研究起始於1956年Thompson對銅晶體中滑移帶「駐留」(PSB)現象的發現。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大量研究工作集中於揭示駐留滑移帶的力學及結構特性,包括硬度、位錯分布、體積分數、兩相模型等。基於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Mughrabi於1978年建立了著名的單滑移取向銅單晶體的循環應力-應變(CSS)曲線,這是第一次定量化地將FCC晶體的宏觀應力-應變響應與微觀位錯結構聯繫起來。進入80年代,Bretschneider和Holste領導的研究小組從溫度和取向這兩個因素入手完整地闡述了鎳單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的主要特徵。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在王中光研究員的帶領下,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取向對銅單晶體循環形變特別是微觀位錯組態形成機理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完整的關於取向效應與位錯組態形成的關係圖譜。同一時期,各種其他FCC晶體,包括鋁、銅鋁合金、銅鋅合金單晶體疲勞行為的研究也相繼展開。

  研究人員研究表明:影響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的核心因素包括晶體取向、層錯能和短程有序,後兩者可進一步統稱為滑移方式的影響。因此,在系統地分析和比較了不同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後,他們提出了FCC晶體中各種規則位錯組態的形成機理以及演化過程的物理本質。這一研究課題的完成不僅對FCC晶體家族疲勞損傷與斷裂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會對深入理解金屬晶體的塑性形變行為,滑移與孿生之間的競爭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歸納如下:

  1. 首次揭示了不同取向銀單晶體在不同應變幅下的循環形變和相應的位錯組態特徵。銀單晶的CSS曲線依據取向的不同呈現出兩個飽和平臺:單滑移、共軛雙滑移和[011]多滑移取向晶體形成梯牆結構,平臺飽和應力為18~21MPa,而形成迷宮結構的臨界雙滑移取向晶體和形成胞結構的共面雙滑移取向晶體,平臺飽和應力為25~26MPa。

  2. 系統地總結了不同取向銀單晶體各種典型疲勞位錯組態的形成,並結合銅和鎳單晶體的實驗結果,對FCC晶體疲勞位錯組態的晶體學效應進行了概括,即單滑移取向銅、鎳、銀3種單晶體的CSS曲線均有飽和平臺,平臺應力分別為50MPa,28MPa和20MPa;位錯組態的取向關係可用取向三角形中的3個區域歸納表示:以單滑移和[011]多滑移取向的梯牆結構為代表的「中心區」;以迷宮結構為代表的[001]區和以胞結構為代表的區。

  3. 通過對3種典型多滑移取向銅單晶體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發現,複雜位錯組態的形成取決於優先開動的次滑移系統,臨界次滑移系的開動決定了迷宮結構的形成;共面次滑移系的開動決定了胞結構的形成;而如果沒有次滑移系及時開動,更高的塑性形變將通過位錯牆構成的形變帶(DBII)所承擔。總之,位錯組態的形成與晶體取向有直接的關係,進一步則可以歸結為位錯運動對滑移系統的選擇。如果考慮將非密排面的滑移系統與位錯反應之間的關聯,可以簡化整個位錯反應的過程,從中得出了「高階「(迷宮、胞和牆)位錯組態形成的規律及其幾何機理。

  4. 在分析和對比高層錯能的鋁晶體,中等層錯能的鎳、銅、銀晶體和低層錯能的銅鋁晶體循環形變和位錯組態特徵的基礎上,可以判斷滑移方式是影響位錯組態不同形態的根本原因。進一步分析表明,層錯能和短程有序對滑移方式的改變至關重要,層錯能高的材料更多地表現為波狀滑移,比如鋁、鎳、銅等;而層錯能低的材料,如高溶質含量的銅鋁、銅鋅合金,則表現為平面滑移,這時短程有序取代層錯能值成為主要影響因素。滑移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位錯的捕獲和交互作用,最終決定了微觀位錯組態的不同聚集形態。

  上述研究結果從2008年開始陸續在Acta Mater、Philos Mag、Scripta Mater等刊物上發表,其中Acta Mater論文3篇。由於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多年來在面心立方金屬疲勞損傷行為方面系統的研究,2009年8月收到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刊物主編Arzt教授的邀請,為該刊物撰寫長篇綜述論文Fundamental factor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slocation arrangements in cyclically deformed fcc single crystals。(全文連結:http://dx.doi.org/10.1016/j.pmatsci.2010.12.001)。

  本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

  

  圖1 不同取向晶體位錯組態的形成原因—位錯運動與滑移系選擇:(a) 潛在柏氏矢量;(b) 滑移與剪切系統;(c) 位錯組態的運動;(d), (e), (f) 滑移與剪切系統的選擇。

  圖2 面心立方金屬或合金循環變形過程中不同位錯組態形成的基本判據—層錯能與短程有序的影響。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1、面心立方金屬位錯組態演化統一因子  位錯組態的演化路逕取決於滑移方式,層錯能值曾被視為區分滑移方式的首要因素,但除層錯能外,滑移方式還受到短程有序、晶格摩擦應力、外加載荷等內外因素影響。儘管有大量的實驗結果和理論模型,至今仍缺乏對滑移方式的定量化描述。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使用原位微探針實驗來研究PSB的形成和演化機制,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演變成PSB微觀結構特徵的,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PSB的基礎,需要改進金屬中的PSB模型和裂紋起始模型,以說明漸進和非均勻的演化。這些發現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金屬所重要進展!晶體交叉堆垛層錯全新認知!
    對於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密堆結構而言,堆垛層錯分別是通過不全位錯()在密排面({111})上的滑移和不全位錯()在密排面({0001})上的滑移形成的。有趣的是,面心立方結構包含4個獨立的密排面並且這些密排面相互交叉,如果不全位錯在這些獨立的密排面上同時開啟,那麼將可能出現交叉滑移或者交叉堆垛層錯等現象。
  • 金屬材料檢測對象金屬材料晶體的詳細介紹
    也即晶體的原子(基本質點)在空間排列是有一定規律的。固體金屬均是晶體(有規則的外形、固定的熔點,有各向異性)。「力學性能試驗」的對象——金屬材料(晶體)。晶體結構的基礎知識:晶格的概念:晶體內部原子按一定的幾何規律排列。
  • 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導讀:當反覆加載時,金屬會發生疲勞,當裂紋形成並在材料中傳播時,最終會導致失效。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為它們能在強度和塑性之間提供良好的平衡。
  •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B族的鈦、鋯、鉿等金屬存在兩種平衡相,即室溫下的密排六方結構(α相)和高溫下的體心立方結構(β相)。此外,面心立方結構(簡稱FCC相)近年來也被陸續報導。目前,報導的FCC相與α相基體存在兩種晶體學位向關係:
  • 晶胞的母體——面心立方晶胞的分析
    空隙的形狀並不是正四面體,而是構成空隙的原子形成了正四面體,該空隙的中心就是小立方體的體心。所以,每個小立方體的體心都是一個正四面體空隙的中心,該晶胞中含有8個正四面體空隙。面心立方晶胞中「微粒數」:「正八面體空隙」:「正四面體空隙」=4∶4∶8=1∶1∶2。
  • 金屬的晶體結構
    金屬的晶體結構 2.2.1 三種典型的金屬晶體結構???面心立方結構A1或 fcc、體心立方結構A2或 bcc和密排六方結構A3或 hcp三種。2.點陣常數與原子半徑:晶胞的大小一般是由晶胞的稜邊長度(a,b,c)即衡量的,它是表徵晶體結構的一個重要基本參數。如果把金屬原子看作剛球,並設其半徑為R,根據幾何學關係不難求出三種典型金屬晶體結構的點陣常數與R之間的關係:面心立方結構:點陣常數為a,且???
  • 晶體探秘第一站:金屬晶體的常見堆積
    典型金屬的晶體結構是最簡單的晶體結構。由於金屬鍵的性質,使典型金屬的晶體具有高對稱性,高密度的特點。常見的典型金屬晶體是面心立方、體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種晶體,其晶胞結構如圖1-10所示。另外,有些金屬由於其鍵的性質發生變化,常含有一定成分的共價鍵,會呈現一些不常見的結構。錫是A4型結構(與金剛石相似),銻是A7型結構等。
  • 晶體缺陷的測定及其與固體性質的關係
    晶體中形形色色的缺陷,影響著晶體的力學、熱學、電學、光學等方面的性質。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一方面儘量減少晶體中的有害的缺陷,另一方面則利用缺陷來製造所需要的材料,即通過控制缺陷的類型和分布達到獲得高性能材料的目的。然而,對缺陷的控制是以對各種晶體缺陷的測定為基礎的。
  • 氫劍:金屬晶體的4種基本堆積方式
    利用三維虛擬技術動態演繹金屬晶體4中基本堆積方式形成過程,全面、系統而又有創意地分析4種晶胞佔有的原子個數、配位數及空間利用率等問題。化抽象為形象,講解簡明扼要,想像力豐富,富有啟發性。金屬原子只有少數的價電子能用於成鍵,這樣少的價電子不足於使金屬晶體中原子間形成經典的共價鍵或離子鍵,因此金屬在形成晶體時傾向於組成極為緊密的結構,使金屬的原子軌道具有最大程度的重疊而穩定。在金屬晶體中,金屬原子如同半徑相等的小球一樣,一個挨一個地緊密堆積成晶體。一、金屬晶體的原子堆積模型
  • 化學所在新型結構三維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氧等離子刻蝕改變膠體光子晶體晶格示意圖光子晶體因其對光的調控作用顯現出巨大的研究價值。通過Bottom-Up方法將單分散亞微米膠體顆粒組裝成為三維周期性堆積結構,具有操作過程簡單、成本低、可大規模製備等優點,成為光子晶體走向應用的重要製備途徑。
  • 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相關結果可以推動晶界結構與行為、晶界-位錯交互作用的研究。近日,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材料結構與缺陷研究部杜奎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了原子解析度電子層析三維重構技術,並成功地解析了金屬晶界的三維原子結構,包括大角的結構單元型晶界和小角的位錯型晶界。
  • 金屬所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工程材料疲勞研究組李守新研究員等人經過10年的努力,在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他們研究了彈簧鋼、軸承鋼等高強鋼在超高周疲勞(應力循環次數一般在107-109周)條件下,非金屬夾雜物(主要是硬脆的氧化物夾雜等)的大小對疲勞強度、疲勞壽命以及S-N曲線(應力-壽命曲線)的影響,以及氫含量對有關疲勞行為的影響。
  • GH4169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變化與執行標準
    關於面心立方金屬形變退火過程中特徵晶界的演化過程,一般有以下三種理論:①「∑3再激發模型」,該模型指出退火過程中的再結晶是特徵晶界演化的主要方式,再結晶過程通過兩個共格∑3的晶核接觸轉變為高可動晶界,並與其中一個相連。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該團隊利用高溫淬火的方法,在保證氧化物晶體穩定形成的同時,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屬—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處於過飽和的亞穩定狀態。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