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工程材料疲勞研究組李守新研究員等人經過10年的努力,在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他們研究了彈簧鋼、軸承鋼等高強鋼在超高周疲勞(應力循環次數一般在107-109周)條件下,非金屬夾雜物(主要是硬脆的氧化物夾雜等)的大小對疲勞強度、疲勞壽命以及S-N曲線(應力-壽命曲線)的影響,以及氫含量對有關疲勞行為的影響。最近,李守新研究員應邀在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上發表了英文評述性論文Effects of inclusions on the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steels(57(2012)92-114)。

科研人員首先對臨界夾雜尺寸進行了研究。大尺寸夾雜對疲勞危害很大,而小尺寸夾雜對疲勞的危害很小,甚至對某些力學性能產生有益影響,對於臨界尺寸的了解和掌握有利於鋼材的質量控制。因此對於一些高強鋼,在高周疲勞情況下(應力循環次數一般在105-107周),夾雜物的臨界尺寸約在6-10微米。而在超高周疲勞情況下(應力循環次數一般在107-109周),夾雜物的臨界尺寸約在3-5微米。另外,臨界夾雜尺寸隨強度提高趨向偏小的值。

研究發現,超高周疲勞強度 σw 及疲勞壽命 Nf  隨夾雜物尺寸D增大而降低,其依賴關係可以分別表示為:

式中,n1~0.17-0.19, n2~4.3-8.4。

目前,一些商業用高強鋼疲勞斷口上導致疲勞開裂的夾雜物尺寸平均約20微米,如果經過改進冶煉水平,相應斷口上夾雜物尺寸平均減少一半,達到10微米左右,可以預期疲勞強度將提高10%,疲勞壽命提高100倍(表達式(1)中,用n1=0.17, n2=6.5 估計)。該預測也與實驗結果比較符合,這也表明疲勞壽命對夾雜尺寸比較敏感。因此,對於高品質的高強鋼,控制夾雜物尺寸對於提高抵抗疲勞破壞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科研人員還對高強鋼中不同氫含量以及不同夾雜物尺寸如何影響超高周疲勞性能開展了研究。用 σw 表示具有很低氫含量高強鋼的疲勞強度,σ*w 為已經過充氫後高強鋼的疲勞強度,λ 為氫對疲勞的影響因子,即

經過實驗獲得λ的表達式為:

式中,CH 為氫含量(ppm)。實驗表明,氫含量在1ppm以上將顯著影響疲勞強度,氫含量在2ppm時疲勞強度可能下降到原來的70%。

此外,科研人員還對夾雜物尺寸如何影響高強鋼S-N曲線的形狀以及高強鋼中夾雜物作為疲勞起源的機制開展了深入研究。

由於疲勞斷口上疲勞起源處的夾雜往往是承擔最大應力測試體積內的最大夾雜,因此如果鋼中最大夾雜物尺寸和氫含量已知,就可以對其疲勞性能進行預測和評估。而利用統計極值法和廣義泊雷託法可以根據金相試樣上觀察到的多個夾雜物尺寸,預測不同體積鋼中最大夾雜物的尺寸。

在973項目(G19980615/G2004CB619100)的支持下,研究組與鋼鐵研究總院開展合作,獲得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結果,2010年發表了中文專著《高強鋼超高周疲勞性能-非金屬夾雜物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從2005年開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張哲峰研究員和李鵬博士(600804,股吧)在綜合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展開補充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了FCC晶體的研究體系。
  • 【知識】金屬材料疲勞強度的八大影響因素
    各種因素對疲勞強度的影響是疲勞研究的重要方面,這種研究將為零件合理的結構設計、以及正確選擇材料和合理制訂各種冷熱加工工藝提供依據,以保證零件具有高的疲勞性能。應力集中的影響 常規所講的疲勞強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試樣測得的,然而,實際機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缺口,如臺階、鍵槽、螺紋和油孔等。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應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實際應力遠大於零件所承受的名義應力,零件的疲勞破壞往往從這裡開始。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使用原位微探針實驗來研究PSB的形成和演化機制,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演變成PSB微觀結構特徵的,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PSB的基礎,需要改進金屬中的PSB模型和裂紋起始模型,以說明漸進和非均勻的演化。這些發現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以Cu和Cu合金(Cu-Al,Cu-Zn等)模型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系統地揭示了層錯能對微觀結構、拉伸性能、強韌化機制以及疲勞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規律,豐富和加深了金屬材料同步強韌化及疲勞性能優化的理論,而且對高氮鋼、TWIP鋼及鎳鈷基高溫合金等工程材料的變形機制、強韌化與抗疲勞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王中光研究員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集中開展了雙滑移和多滑移取向銅單晶體、雙晶體和三晶體材料的疲勞損傷研究,系統地解釋了晶體學取向和晶界在循環變形與疲勞損傷過程中的作用,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了具有單、雙和多滑移組元晶體取向的平行、垂直和傾斜晶界銅雙晶體和三晶體的循環應力-應變響應、循環飽和位錯組態、駐留滑移帶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沿晶和穿晶疲勞開裂機理以及疲勞壽命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焊接接頭疲勞強度的研究
    研究和實踐表明; 焊接結構經常不斷發生斷裂事故, 其中90%為疲勞失效, 焊接接頭的疲勞破壞一般起裂於焊接接頭的焊趾部位, 如果能改善焊趾處疲勞裂紋的起裂性能, 將有效地提高焊接結構的疲勞強度。因此提高和改善焊接接頭疲勞強度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 疲勞方面的研究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但焊接結構疲勞斷裂事故仍不斷發生, 而且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出現將產生許多疲勞強度的新問題。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科學》上。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亥姆霍茲夥伴研究團隊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 大型浮式起重機臂架Q690E 高強鋼的FCAW 焊接工藝
    在FCAW 焊接過程中,由於大型海上浮吊臂架Q690E 高強鋼母材強度級別高,冷裂紋敏感性大,且FCAW 焊接接頭含氫量高,進一步加劇了產生冷裂紋的風險。此外,FCAW採用的藥芯焊接材料成分複雜,焊接過程易產生夾渣缺陷,且焊縫中氮氧夾雜物含量增加,會降低焊縫金屬的低溫衝擊韌性。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作為凝聚態物理學關聯電子系統的傳統難題,反覆出現在量子物質科學的諸多研究方向上,對其進行合理的模型設計和正確的理論計算,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重費米子材料、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體、過渡金屬氧化物、石墨烯層狀結構等體系中普遍出現的反常輸運、奇異金屬和非費米液體行為。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鉑族金屬(Pt、Pd)與羥基磷灰石之間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在Chemical Science上發表。   1978年Tauster等發現二氧化鈦等可還原性載體負載的鉑族金屬在高溫還原後會失去對小分子(CO,H2)的吸附性能,並將該現象命名為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大力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與核能發展密切相關的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成為影響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製備金屬材料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材料科學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物理所薛其坤和賈金鋒領導的研究小組,採取低溫生長方法,戰勝了這一材料科學難題,成功在Si襯底上製備出了具有原子級平整度且在宏觀範圍內均勻的鉛薄膜,並實現了薄膜厚度一個原子層一個原子層變化的精確控制,這實際上就是製備出了一個理想的、勢阱寬度可調的一維方勢阱體系。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