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0-10-19 特鑄雜誌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使用原位微探針實驗來研究PSB的形成和演化機制,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演變成PSB微觀結構特徵的,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PSB的基礎,需要改進金屬中的PSB模型和裂紋起始模型,以說明漸進和非均勻的演化。這些發現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其最佳折衷了強度和延展性之間的關係。對於施加循環載荷的應用,疲勞失效困擾所有金屬,因而減輕疲勞失效非常重要。在延性金屬中,疲勞裂紋是從小的、微觀結構的疲勞裂紋開始,隨著加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儘管許多研究致力於裂紋生長,但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的轉變仍然是金屬疲勞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韌性金屬中微裂紋的成核是循環加載過程中位錯往復運動的結果,導致位錯自組織成長程有序結構。位錯是晶體材料中原子排列不規則的結果,它們的運動會導致塑性變形。階梯位錯結構,通常被稱為持久滑移帶(PSBs),由位錯-位錯偶極子組成的密集壁將其分隔成類似階梯的結構,表現為有規則的間隔形式,可能是疲勞裂紋萌生方面最重要的缺陷結構。

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teven Lavenstein教授課題組於頂級期刊《Science》中發表了題為「The heterogeneity of persistent slip band nucleation and evolution in metals at the micrometer scale」的論文,在微米級Ni單晶體中設計了一種高頻微疲勞實驗,在有限的材料體積中複製PSB形成的必要條件,對PSBs進行原位觀察和表徵。結果發現PSBs在微晶體積內局部成核,然後逐漸擴散,直至跨越整個滑移區。與塊狀尺度相比,需要相對大量的循環(> 106)才能在微晶中成核,相應地,在微米尺度表現出極端疲勞壽命。PSB表面滑動標記似乎在形成即刻具有固有的粗糙度;在充分增值之後,PSB滑動標記的粗糙度隨著進一步的循環載荷而保持穩定。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eabb2690

文中提出了微米尺度的PSB成核模型,並開發了一個依賴於尺寸的概率模型來預測PSB和隨後的裂紋引發所需的循環次數,探索了循環加載過程中表面形貌的演變。結果顯示表面滑動標記的表面形貌由擠壓和侵入組成。此外,在邊緣平面上形成充分發展的滑帶標記之後,在螺旋平面上形成表面侵入,並且比在邊緣平面上觀察到的突然成核出現得更加緩慢。

TEM表徵底層位錯結構觀察顯示,這些位錯標記雖然不如在面心立方金屬的大規模疲勞研究中觀察到的那樣明確,但確實是PSBs,差異原因推測主要是晶體尺寸的影響。此外,還觀察到次級位錯纏繞長螺旋段,這在更好形成的光子晶體中沒有觀察到,說明PSB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初級滑移系統上的螺旋位錯明顯也是這些纏結的關鍵組成部分,其與次級滑移系統上的位錯相互作用,在PSB壁上形成初級邊緣偶極子。

選定PSB表面滑移標記的增殖剖面是不均勻的,即是觀察到的典型的PSB表面滑動標記剖面,不均勻分布可能與微晶內部形成的不均勻位錯結構有關。深入研究其胚胎寬度,發現胚胎寬度的變化廣泛,表明PSB核可能在增殖到表面之前在晶體體積內的某個深度發展,而PSB傳播速度的變化可能與微晶中潛在位錯結構發展的不均勻性有關。


微米尺度的PSB成核模型經歷以下階段:最初的循環加載中,平面上具有最高的分解剪應力位錯源將被激活,表面附近的位錯將脫離微晶。之後由於晶體中位錯的往復運動,在主滑移面上形成位錯纏結,並與次級位錯糾纏在一起。循環到達臨界數量的後,位錯纏結脫離,形成初級邊緣偶極子,其由於螺旋位錯的往復滑動聚集成梯形結構,構成PSB核,之後隨著周圍基質的位錯解開並成為PSB階梯結構的一部分,PSB核變寬和變長。增殖進行直到PSB佔據整個滑動區域,從而產生更加明顯和穩定的表面標記。

綜上所述,文中漸進的演變為傳統PSB模型的改進提供了思路,該模型將擠壓成形理想化為一種快速生長過程。這對於無損損傷量化(即故障預測)和基於物理的建模團體很重要,因為模擬疲勞損傷的演變通常計算量太大,超過幾百個循環就無法執行。儘管本文的結果集中於純鎳上,但所確定的基本機理對許多金屬來說是共通的。因此,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金屬體尺度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相關焦點

  • 金屬所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工程材料疲勞研究組李守新研究員等人經過10年的努力,在夾雜物對高強鋼超高周疲勞行為影響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他們研究了彈簧鋼、軸承鋼等高強鋼在超高周疲勞(應力循環次數一般在107-109周)條件下,非金屬夾雜物(主要是硬脆的氧化物夾雜等)的大小對疲勞強度、疲勞壽命以及S-N曲線(應力-壽命曲線)的影響,以及氫含量對有關疲勞行為的影響。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手性聚集態誘導發光螢光分子中的溶劑極性驅動手性反轉和圓偏振發光」(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研究組合作在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科學》)周刊(2018年11月2日在線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AOP) on Science's website)。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洋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青年學者高立寶所率領的中-澳團隊在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Recent wind-driven change in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海表風應力是最主要的驅動力,模態水的增厚解釋了亞南極模態水熱含量增量的84%,而浮力通量則貢獻了剩餘的16%。基於多模式模擬結果,該研究還預測未來南大洋西風及其旋度的繼續增強會使亞南極模態水進一步增厚,因此會使更多熱量從海氣界面存儲到海洋內部,從而減緩全球海表溫度增暖的速度。
  •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楊寶國 記者王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南希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將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與射流攪拌反應器結合
  • 《Science》重磅!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導讀:當反覆加載時,金屬會發生疲勞,當裂紋形成並在材料中傳播時,最終會導致失效。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 《Science》重磅!金屬疲勞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本文在金屬鎳中研究了這一過程的起源,利用高分辨觀察追蹤了位錯是如何在裂紋形成之前演變成被稱為持續滑移帶的微觀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位錯纏結並演化為更有規律的間隔模式是形成持續滑移帶的基礎,目前的見解提供了一種途徑,將微米級的變形機制與發生在金屬宏觀尺度上的疲勞失效聯繫起來。  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為它們能在強度和塑性之間提供良好的平衡。
  • 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燃料電池和氫技術...
    近日,我校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的吳恆安教授和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員,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及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東師範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單位。李大為教授團隊利用單一股線構築不同單分子拓撲結構(Nature2020,584, 562-568.)Nature刊發:華東師大分子拓撲學獲突破性進展(Nature2020,584, 562-568.)
  • 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從2005年開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張哲峰研究員和李鵬博士(600804,股吧)在綜合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展開補充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了FCC晶體的研究體系。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長生不老"?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長生不老"?千百年來,"長生不老"一直是無數人熱議的一個話題。不管是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是如今的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想。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記者 馬愛平  近年來,隨著石油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和石油產品的大量使用,由溢油引起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海上漏油事故頻頻發生,在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之餘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Ed.2020,59, 2318;ACS Appl. Mater. Inter.2019,11, 16656),且黑磷的層狀結構和半導體性質也預示黑磷應具有極高的倍率性能。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千百年來,"長生不老"一直是無數人熱議的一個話題。不管是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是如今的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想。衰老和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卻又不想面對的事情。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實驗室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鉑族金屬(Pt、Pd)與羥基磷灰石之間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