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Act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2020-09-30 材料material

陶瓷材料在國防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有重要應用,在裝備向輕量化和高性能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碳化矽憑藉低密度、高比強度、耐高溫等優異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武器裝甲、塗層和發動機渦輪葉片以及摩擦和電子器件中極具應用前景。其應用中存在高溫高壓和高應變率乃至強輻射等複雜惡劣條件,對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和力學特性的研究受到重要關注。不同加載條件與微結構下納米陶瓷的變形與破壞仍是當前基礎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基於大規模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納米多晶碳化矽陶瓷的衝擊響應。模型晶粒尺寸範圍為2 nm至32 nm,原子規模高達2.06億。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相關研究成果以「On the grain szie dependence of shock responses in nanocrystalline SiC ceramics at high strain rates」為題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頂刊《Acta Materialia》。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後李旺輝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還包括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Timothy C. Germann博士、Eric N. Hahn博士和Biao Feng博士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的張曉晴教授。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9.044

為了有效地開展對納米碳化矽陶瓷的衝擊響應研究,研究者採用Voronoi方法構建納米多晶陶瓷模型試樣,並從能量、密度和晶界厚度等多參數與理論或實驗觀測值對比驗證了其合理性(圖1)。同時,通過對衝擊Hugoniot曲線(圖2),如壓力-體積、壓力-粒子速度和波速-粒子速度等曲線的計算模擬結果和實驗值的比較驗證了勢函數的可靠性。


圖1.納米多晶碳化矽試樣參數。不同晶粒尺寸模型對應(a)原子規模,(b)原子能量和試樣密度和(c)晶界與內晶粒比例分數。

圖2.衝擊Hugoniot曲線的模擬值與實驗值比較(a)P-V曲線,(b)P-Up曲線以及(c)Us-Up曲線。


基於此,研究者發現隨著衝擊粒子速度的增加納米多晶碳化矽相繼出現彈性、塑性及相變行為。其中,以變形孿晶為主的塑性變形(圖3)和從閃鋅礦結構(原子配位數為4)到巖鹽結構(原子配位數為6)轉變的固固相(圖4)。通過對孿晶比例的統計分析(圖5),結果顯示:通常情況隨著晶粒尺寸的減小,產生孿晶變形的晶粒比例降低。孿晶晶粒的比例變化表明觸發變形孿晶所需的臨界應力的變化,孿晶晶粒的比例分數較低意味著所需更高的臨界應力。


因此,孿晶所需的臨界應力隨著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增加,類似於典型的Hall-Petch關係,但是在晶粒尺寸在6至12nm區間呈現細微的反常現象。衝擊相變中,晶粒尺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單一強衝擊相變波加載情況下,存在臨界晶粒尺寸(約為10nm),高於該臨界晶粒尺寸時,晶粒尺寸對相變的影響較小,但低於臨界晶粒尺寸時,隨著晶粒尺寸的減小相變轉化比例較顯著降低,即小納米晶粒尺寸阻礙了相變的轉化(圖6)。


圖3. 衝擊荷載下不同晶粒尺寸碳化矽多晶體的變形孿晶。


圖4. 衝擊壓縮引起的結構相變,原子配位數從4到6的轉變對應閃鋅礦結構到巖鹽結構的轉變


圖5. 衝擊荷載下納米多晶碳化矽中不同變形響應(彈性、孿晶和轉動)晶粒比例的統計


圖6. 不同衝擊粒子速度下各不同配位數原子比例分數隨晶粒尺寸的變化。


層裂破壞中,研究者發現隨著衝擊粒子速度的增加,層裂破壞形式從經典脆性層裂到微層裂的破壞模式轉變,且層裂模式受到衝擊壓縮階段的變形與損傷密切相關。其中衝擊壓縮低於相變壓力時,傾向於經典脆性層裂(圖7、圖8),而當強衝擊產生結構相變時,由於大量的壓縮損傷和衝擊高溫的共同作用誘發了微層裂的破壞模式。


圖7. 衝擊粒子速度為1 km/s時晶粒尺寸為10 nm的納米多晶碳化矽的經典層裂演化(a)應力場演化,(b)形核與層裂演化,(c)形核瞬間,以及(d)層裂過程的應力波剖面演化。


圖8. 衝擊粒子速度為1 km/s時晶粒尺寸為10 nm的納米多晶碳化矽的層裂過程的密度場、應力場以及溫度場演化。


文中還重點分析了在不同衝擊強度下納米晶粒尺度對層裂強度的影響,指出在超高應變率下層裂形核應力與材料極限動態抗拉強度差異顯著(圖9)且呈現不同的晶粒尺寸關聯性。在相對低的衝擊壓力幅值(彈性Hugonio極限附近)引起的層裂破壞中,層裂形核應力隨著晶粒尺寸的降低,依次呈現反Hall-Petch關係和典型Hall-Petch關係,對應的臨界晶粒尺寸為10 nm(圖9)。隨著衝擊壓力幅值的增加,層裂形核應力與晶粒尺寸的反Hall-Petch關係在增強,而典型Hall-Petch關係消失。

圖9. 衝擊粒子速度為1 km/s情況下(a)層裂形核應力與極限動態抗拉強度隨晶粒尺寸的變化,(b)對應的粒子速度時程曲線

上述工作系統研究了高應變率下小納米晶粒尺寸碳化矽陶瓷的衝擊壓縮和層裂破壞行為,揭示了晶粒尺寸對納米陶瓷動態物理和力學特性的影響規律,為極端條件下材料的動態物理力學特性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據了解,姚小虎教授及李旺輝博士在極端條件下碳化矽的變形損傷與破壞研究課題研究中累計在《Acta Materialia》期刊發表3篇,另外兩篇的論文連結如下。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等的支持。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17.08.036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18.12.035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Act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基於大規模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納米多晶碳化矽陶瓷的衝擊響應。模型晶粒尺寸範圍為2 nm至32 nm,原子規模高達2.06億。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
  • 華南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文章系統分析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納米碳化矽陶瓷在粒子速度為1 km/s至5 km/s的衝擊壓縮變形與層裂破壞行為,從納觀尺度揭示了高應變率下納米多晶陶瓷的衝擊壓縮損傷和層裂破壞的機理以及晶粒尺寸的影響規律。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不僅破壞材料的性能,也給利用塑性變形法製備納米晶帶來巨大困難。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發現
    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如圖所示,隨著晶粒尺寸的降低,材料的強度和塑性同步提高。平均晶粒尺寸為1.57μm的樣品具有最高的屈服強度和較好的延伸率(25%以上)。進一步細化晶粒,反而會導致材料的軟化。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所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本研究成功地獲得了具有寬範圍平均晶粒尺寸的完全再結晶的純Mg試樣,其最小晶粒尺寸為650 nm,並且系統地闡明了室溫下與晶粒尺寸有關的機械性能和變形機理。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控制了常規粗大晶粒區域的塑性變形。但當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微米時,孿晶被抑制。晶界調節塑性,即晶界滑動在平均晶粒尺寸小於1μm的超細晶粒(UFG)樣品中佔主導地位。
  •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10 新華網 王瑩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Al3Ta金屬間化合物的有效性取決於結晶條件和AM條件下孕育相的可用性。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Al3Ta金屬間化合物的有效性取決於結晶條件和AM條件下孕育相的可用性。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導讀:晶界狀態(Grain boundary complexions)轉變會導致晶界性質的變化,本文建立了摻釔氧化鋁系統的參數化介觀模型,研究晶界狀態轉變影響下的晶粒生長行為。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整個溶質的不均勻性會導致更強的異常晶粒生長行為。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
  • 如何精確區分晶粒尺寸和微觀應變引起的衍射線寬化?
    多晶材料是由各晶粒組成的。晶粒對材料的性能影響很大,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材料可在晶粒尺寸上大做文章。比如,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納米材料,當晶粒尺寸達到納米量級,材料各方面的性能都會有很大變化。既然,晶粒尺寸很重要,那麼,如何去測定晶粒尺寸呢?
  • 晶粒尺寸對ZK60A鎂合金硬度的影響
    根據Hall-patch公式o, =0,+Kd-1/2式中σs為材料屈服強度,σ0為單晶體的屈服極限,K為表徵晶界對材料屈服強度影響程度的係數,σ0和K都為常數,d為晶粒平均直徑。式(5-1)是材料的晶粒尺寸對屈服強度影響的一般規律。
  • 【乾貨】XRD數據處理:Scherrer公式計算晶粒尺寸
    其實,我們專業的術語不叫粒徑,而叫「亞晶尺寸」,它表徵的並不是一個顆粒的直徑。這麼說吧,粉末由很多「顆粒」組成,每個顆粒由很多個「晶粒」聚集而成,一個晶粒由很多個「單胞」拼接組成。X 射線測得的晶塊尺寸是指衍射面指數方向上的尺寸,如果這個方向上有M個單胞,而且這個方向上的晶面間距為d,則測得的尺寸就是Md。
  • 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
    本文原標題:《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最新成果》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海輝教授團隊利用MXene作為催化劑活性中心實現了氨的電化學高效合成。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羅亞茹、陳高峰,通訊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丁良鑫研究員和王海輝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為論文的唯一單位。原理示意圖據介紹,論文作者利用MXene表面的負電性,巧妙地將二維MXene片有序負載在具有弱析氫能力的宿主金屬表面,並通過進一步調控MXene片尺寸和宿主金屬的生長取向,實現了對活性位點最大程度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