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2020-09-22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Al3Ta金屬間化合物的有效性取決於結晶條件和AM條件下孕育相的可用性。


金屬增材製造(AM)是改變常規設計和製造方法的突破性技術。只有在對增材工藝的熱力學理解能夠全面地描述到當前冶金工藝(如鑄造或鍛造)的水平時,這種變化才能實現。在這些當前實踐中,工藝-結構-性能關係已經比較清楚。但增材製造平臺獨特的加工條件,由於加工條件範圍廣,且與幾何相關的熱場複雜,很難通過建模來預測最終的微觀結構。雖然增材製造的廣泛操作窗口為優化提供了多種機會,但它也需要大量的試驗和錯誤來確定最佳列印條件,這增加了開發成本。如果不能更好地理解增材製造中可用的微觀結構控制機制,增材製造的大膽前景將繼續無法得到廣泛的工業應用。J.C. Villafuerte等人的早期工作表明,在焊接池中添加微粒可以導致晶粒細化。近年來,變質或晶粒細化的增材合金的概念迅速發展。這些包括市售的TiB合金添加劑、鋯和Sc的添加,已證明分別添加Zr和Al-Ti-B中間合金對雷射熔融合金的晶粒細化有影響。


AM是一種獨特的疊層製造過程,從一個數字組件文件切片成層,並上傳到印表機。機器將一層粉末塗在構建板上,然後局部融化材料,直到構建完成。雷射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很難用實驗或計算方法完全描述。焊接模型有助於描述一般的熱應力積累和凝固條件,包括熱梯度和凝固速度。最近的分析採用了複雜的多物理模型來確定諸如鎖孔形成、雷射相互作用和飛濺等效應。實際固相到液相轉變的模型通常依賴於一般假設,即在特定的等溫線上材料被視為固體,而半固體相要麼被忽略,要麼近似為熔體黏度對固體的線性變化。雖然目前的模型提供了大量關於增材過程複雜的理解,但最終決定材料性質的微觀結構,很難從熔融池中複雜的成核和生長中得到。對於孕育劑輔助凝固尤其如此,在此凝固過程中,固-液界面後的成核變得越來越活躍。因此,理解在熔體池內控制成核事件的條件和因素對於控制微觀結構的綜合工具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以孕育劑為模型,研究了對純鋁的晶粒細化作用。通過對成核劑密度和活性的針對性控制以及採取適當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驅動力,可以控制增材製造合金體系的微觀結構。發現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且Al3Ta金屬間化合物的有效性取決於結晶條件和AM條件下孕育相的可用性。相關成果以題「Grain refinement mechanisms i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nanofunctionalized aluminum」發表在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9.043


本文提出了一種製備Al-Ta納米功能化材料成核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方程。納米功能化使我們能夠快速研究具有均勻分布的多種形核成分,並幫助避免了在隨機混合過程中來自團聚的任何影響。此外,包晶點以上的組分進行納米化的能力為組分和力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由於Al-Al3X體系的高液相線溫度,這些成分很難通過其他方法獲得。利用這種納米功能化技術和AM獨特的凝固條件,可以利用此處描述的成核現象產生新的成分,在AM工藝中,同時存在較高的熔池溫度,為大量Al 3 Ta包晶的溶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以形成熱力學穩定的成核位置,但有足夠短的停留時間,以避免粗化所述成核位置。


圖2 異質成核過程。(左)典型的孕育鋁鑄件成核過程,TiB2顆粒形成一層Al3Ti,促進催化裂化鋁成核。(右)在本研究中看到的納米功能化鋁合金的成核過程在固態或溶解後發生成核事件,直接促進了鋁的成核。


圖3 常見的Al3X包晶陶瓷的富鋁相圖


圖4 本研究中使用的3D列印結構的例子。材料被列印出來並切除進行分析


圖5 3D列印材料的顯微照片和維氏硬度。(A)純鋁在Z方向上顯示出較大的柱狀增長(上圖)列印有高晶格失配納米顆粒的材料的光學顯微照片,顯示出較大的柱狀增長孔隙率。(下圖)用納米顆粒列印的材料的SEM顯微照片,這些納米顆粒設計用於產生低晶格失配成核劑(D:1vlo%ZrH和E:1vol%(5.8 wt%)Ta),表明晶粒細化顯著。


圖6。列印材料的反極圖。(上圖)純鋁表示具有明顯晶粒旋轉的高織構材料。(下圖)Al + 1%(vol)的Ta,表明更多的等軸晶組織。


圖7 Al-1at%Ta的大面積反極圖。微觀結構的變化很可能是由於溶解和成核條件的變化所致。構建方向朝向頁面頂部。


圖8。沉澱物的TEM和晶粒結構。TEM圖像和衍射圖樣表明,晶體取向對準的沉澱系統(橙色框)嵌入FCC鋁晶粒(橙色和藍色框)中。在典型的有序Al3Ta析出物的大面積衍射圖中可以看到特徵性的二級超晶格反射峰,並且與晶粒的圖樣對齊表明晶格參數非常相似。


圖9。沉澱和晶粒的STEM和TKD。TKD衍射圖樣可用於指示共格界面,因為鋁晶粒(藍色的TKD)顯示出與Al3Ta沉澱物(橙色的TKD)對齊的區域軸


圖10。Al-Ta樣品中的晶粒尺寸和硬度關係。硬度(橙色三角形)和晶粒尺寸(藍色圓圈)表示在0.1至2 wt%Ta之間的顯微組織中相對停滯的行為,隨著Ta wt%的增加,硬度急劇增加,晶粒尺寸減小。請注意,純鋁晶粒尺寸超過1毫米。


圖11。熱處理過的Al-Ta樣品的XRD掃描。(頂部)測試材料的XRD偏移圖,表明隨著Ta含量的變化,峰強度比的總體趨勢。標準鋁峰用紫色三角形標記和指示,而標準Al 3 Ta峰用黃色圓圈標記。(下圖)XRD圖案的放大重疊圖,表示隨著Ta含量的降低,(111)/(200)Al峰強度比的(左下)變化和Al 3 Ta相峰中的(右下)消失。所示成分基於已建樣品的ICP-OES。


綜上所述,本文利用納米功能化方法通過Al3Ta和Al3Zr金屬間化合物系統成功實施了AM期間的鋁晶粒的孕育。實驗結果支持了先前的計算研究,突出了晶格配準和應變對於低能壘成核和生長的重要性。Al3Ta是AM工藝中一種高效的晶粒細化劑,添加1%(體積)的Ta可使晶粒尺寸減小約1000倍。這種有效性似乎與新建立的過包晶組成方案(> 1 wt%)有關,在該方案中,AM熱力學條件與Al3Ta相的高成核速率兼容。只要可以合理合理地描述動力學和熱力學參數熱輸入、合金成分和功能化劑類型,就可以通過鋁合金的功能化進行微結構控制。本文雖然以鋁為材料,但所介紹的基本物理方法的適用性可能擴展到其他常見合金,例如鐵,鎳和鈦。

相關焦點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
  • 增材頂刊:首次發現!氮保護氣可改善增材製造不鏽鋼抗疲勞性能
    導讀: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使用適當的保護氣體用於的17-4沉澱硬化(PH)不鏽鋼(SS)的增材製造。儘管通常需要Ar作為保護氣體,以防止不必要的化學反應,但Ar的低溶解度與熔池的劇烈特性相結合,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形成有害於合金疲勞性能的缺陷。儘管N2與某些合金(例如鈦)起反應,但可能會對17-4 PH SS的機械性能和疲勞性能產生顯著的有利影響。
  • 《Acta Mater》: 深度解析固態增材冷噴塗組織結構的演變
    導讀:本研究解釋了固態增材製造(冷噴塗)變形過程中,變形條件和微觀組織的內在聯繫,提供了通過變形條件預測微觀組織的方法,同時揭示了冷噴塗等高速率、大塑性變形過程中的金屬晶粒細化機制。有望強化冷噴塗作為固態3D 列印的優勢,即通過實時改變工藝參數,在固態「增材」的過程中實現動態的組織結構調控,進而製備出高力學性能的材料。
  • 金屬材料的晶粒細化方法有哪些?
    利用再結晶形核、長大現象進行晶粒細化時,臨界晶核尺寸大小成為晶粒細化極限的目標。臨界晶核的尺寸是形核驅動力的函數,驅動力越大,臨界晶核尺寸越小。通常,相變時的驅動力比再結晶時大得多,相變時臨界晶核尺寸能到0.1μm以下,而再結晶時的晶粒尺寸通常為1μm左右。從本質上講,相變比再結晶細化晶粒的能力大得多,因此將相變作為形變熱處理的主要形核機制將會更有效地細化鐵素體晶粒。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同時對採用該技術製造的多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也做了介紹。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呈現一種通過冶金的辦法製造多材料的手段,即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和組合式合金成分設計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來製造多材料金屬材料。作為案例,首先為大家展示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鋼: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馬氏體時效硬化鋼。然後展示其他的案例。
  • 上海大學李謙課題組:開發抗矽毒化作用新型細化劑
    鈮系細化劑為鋁矽鑄造合金的晶粒細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其抗矽毒化能力尚不清楚。本文結合透射電鏡、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熱力學計算,系統地研究了Al-10Si/Al-5Nb-B體系的晶粒細化機理和抗矽毒化作用。結果表明,NbB2為0.1wt.%Nb-Al-5Nb-B細化劑孕育的Al-10Si鑄錠提供了主要的形核中心。
  • 中南大學《Acta Mater》研發出可用於增材製造的高強鋁鎂合金!
    增材製造金屬構件由於製造缺陷如熱裂紋、孔隙和球化等,限制了其工程應用。因此,微結構調控與強度設計成為增材製造領域研究的熱點。傳統的鋁合金零件通過鑄造、鍛造和粉末冶金等方法製造,與這些傳統製造過程相關的工具設備增加了製造成本和交付周期。3D列印技術由於為製造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自由度而廣泛應用於工程零件的製造。現有3D列印技術中,選擇性雷射熔化(SLM)是發展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但是SLM工藝中的冶金缺陷如許多裂紋、球化和氣孔導致只有有限數量的金屬適合該種工藝,且具備滿足要求的密度、微觀結構和強度。
  • 超細晶粒高強度鈦合金3D列印材料
    影響金屬增材製造廣泛應用的障礙之一是晶粒結構控制中所存在的挑戰,晶粒結構控制可能會影響熱裂敏感性等因素,並產生各向異性的機械性能,這種現象尤其存在於高性能合金的增材製造中。當前,仍需要開發具有高強度和最佳凝固性能的新型合金,從而最大程度地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成為極具優勢的高性能部件製造途徑。材料界已經認識到細小和等軸晶可以減少熱裂紋並能夠改善性能,但在目前的鈦合金增材製造過程中,由於高冷卻速率和熱梯度的不平衡凝固,晶粒的主要特徵是具有柱狀和織構化的微觀結構,在增材製造中形成等軸晶粒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上大《Acta Mater》搞清楚了!鋁矽合金晶粒難以細化的根源
    導讀:細晶強化可同時提高合金強度和塑性,鑄鋁行業通過添加細化劑來提高鑄件的品質和性能已成為常規工序。然而,傳統Al-5Ti-B細化劑易被矽元素毒化,使鑄造Al-Si合金難以被有效細化,這是鑄鋁行業的老難題。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今年3月,國內金屬3D列印龍頭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幅面雷射選區熔化設備BLT-S450(可選單雷射/雙雷射/四雷射三種配置),將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在航天液體動力領域大尺寸、複雜結構、高性能構件擴展應用和國產增材製造裝備的研發升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電弧增材製造高熵合金玩出新高度:多股絞絲增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溫州大學陳希章教授團隊首次突破了多股絞絲增材製造高熵合金製造技術,為大尺寸和複雜形狀高熵合金材料及產品的製造提供了一種高效有前途的製造方法,製造的Al-Co-Cr-Fe-Ni高熵合金達到強度2.8GPa和延伸率42%的優異結合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
  • 重要綜述:金屬增材製造中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金屬增材製造(AM),通常稱為金屬三維(3D)列印,是一種將金屬材料(以粉末,金屬絲,片狀等形式)結合在一起以通常逐層地製作3D模型的對象的過程。大多數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優勢,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 上大《Scripta Mater》原位觀察添加細化劑Al-Si合金的細晶動力學
    鋁及其合金組織的細化是現代鋁加工工業廣泛研究的重大課題,晶粒細化可顯著提高鋁材的強度和塑性變形能力。由於矽毒化現象,傳統Al-5Ti-B細化劑無法實現對高矽(≥ 5 wt.%)亞共晶Al-Si合金的有效細化和性能提升,該問題困擾業界至今。細晶效果依賴於形核質點的促進形核能力,體現在細化劑對凝固過程中α-Al的晶粒數密度和枝晶生長速率的提升程度。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增材製件沉積態組織主要是從基體沿著溫度梯度較大的沉積方向外延生長的柱狀晶粒[32-33]。增材製造組織的各向異性導致了力學性能各向異性。此外,零件尺寸、零件擺放方向、擺放位置、能量輸入、與基板距離等多個因素對增材製件組織及缺陷存在影響[34-35]。國內外研究機構在組織演變和提高力學性能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 南洋理工頂尖論文:增材製造316L不鏽鋼的疲勞性能
    此外,文章還從微觀結構出發,解釋了這樣的實驗現象,並討論了本結果對設計高性能增材製造合金的啟發。 金屬部件的增材製造(AM)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工藝技術來實現,這些技術使用粉末、金屬絲或板材作為原材料。以金屬粉末為原料的增材製造工藝為選區雷射熔化(SLM),電子束熔化(EBM)和粘合劑噴射列印(BJP)。這些都稱為粉床工藝。SLM和EBM技術分別使用雷射束和電子束熔化粉末,使用這兩種技術製造的不同合金部件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是研究中報導最廣泛的。相反,對BJP工藝的探索相對較少。使用該工藝生產的金屬零件,其結構-性能相關性還沒有獲得廣泛關注。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如圖所示,隨著晶粒尺寸的降低,材料的強度和塑性同步提高。平均晶粒尺寸為1.57μm的樣品具有最高的屈服強度和較好的延伸率(25%以上)。進一步細化晶粒,反而會導致材料的軟化。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軟體、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第二期的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情況。
  • 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增材製造技術無需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體化製造複雜構件,並有望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構型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飛行器零部件結構,提高結構效率,實現結構輕量化、高性能化。由於簡化或省略了傳統製造中的工藝準備、模具設計等環節,產品數位化設計、製造、分析高度一體化,能夠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按熱源類型可分為3類:雷射、電子束和電弧。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