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頂刊:首次發現!氮保護氣可改善增材製造不鏽鋼抗疲勞性能

2020-09-23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使用適當的保護氣體用於的17-4沉澱硬化(PH)不鏽鋼(SS)的增材製造。儘管通常需要Ar作為保護氣體,以防止不必要的化學反應,但Ar的低溶解度與熔池的劇烈特性相結合,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形成有害於合金疲勞性能的缺陷。儘管N2與某些合金(例如鈦)起反應,但可能會對17-4 PH SS的機械性能和疲勞性能產生顯著的有利影響。本文展示了N2作為LB-PBF 17-4 PH 不鏽鋼過程中微結構/缺陷結構細化劑的有利作用,證明了其增強機械/疲勞性能的作用。與Ar相比,使用N2保護氣體會引起更多的殘餘奧氏體、細化晶粒、使熔池更深、產生越來越少的孔,因此,在高循環狀態下,輕微地提高了拉伸性能,適度地提高了裂紋擴展阻力,並顯著地提高了軸向疲勞性能。


Fe-17Cr-4Ni-4Cu沉澱硬化不鏽鋼(SS)通常被稱為17−4 PH SS,是一種馬氏體硬化SS,具有高強度,延展性,疲勞強度,斷裂韌性和高的耐腐蝕性。這種具有低成本的SS通常可用於關鍵工程、國防和能源領域。在需要製造具有更複雜幾何形狀的近淨形零件的應用中,增材製造(AM)優於傳統的減法製造技術。因此,行業內強烈鼓勵在製造17-4 PH SS零件時採用增材製造,以進一步受益於該材料的吸引力。


典型的AM工藝所固有的重複的熔化-凝固循環導致缺陷含量升高,組織複雜,難以修復和預測。缺陷會引起應力上升並損害機械性能,尤其是在疲勞關鍵型應用中。此類缺陷包括氣體包裹的孔洞和熔合不足缺陷,以及表面粗糙度,會嚴重影響製造的(AM)零件在其建成表面狀態下的疲勞性能。此外,在缺陷形態和分布以及周圍組織的變性,加劇的AM疲勞性能的不確定性。雖然製造高密度部件以消除缺陷的發生是可取的,但這些缺陷可能是AM工藝固有的,即使在最優的操作條件下也會持續存在。鑑於這種必然性,建立過程-結構-性能-關係是加速AM 17-4 PH SS的必要條件。與所有AM金屬材料一樣,AM 17-4 PH SS的微觀結構和缺陷特徵(控制其機械性能)由凝固動力學和熱惹條件決定。


與Ar相比, N2具有更高的導熱係數(~ 40%)和摩爾熱容量(50%)。假設N2和Ar氣體的流速相同,一方面,這使得熔池和N2保護氣體之間的對流換熱更有效,冷卻速率更高。另一方面,N2的這種性質有利於熱從金屬柱轉移到保護氣體,然後保護氣體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到周圍表面。因此,氮氣保護氣體可以導致更高的雷射能量吸收,從而形成更大的熔池,更好地重疊後續層中的熔池以及層內鄰近軌道,減少LoF缺陷的形成趨勢。


在LB-PBF過程中,N2氣體與熔融金屬中的Cr發生反應,形成CrN納米析出物,對晶粒生長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這些納米析出物也可以作為固相在凝固過程中的非均勻成核位點。因此,N2氣氛下製備的fe - pbf 17-4 PH SS試樣的微觀結構預期比Ar條件下的更細小。


鑑於上述事實,N2保護氣可能是LB-PBF 17-4 PH SS的候選物,以實現對組織和缺陷的過程細化,不僅帶來更好的靜態機械性能,而且還增強了疲勞性能。本研究試圖通過使用N2保護氣替代Ar 來實現LB-PBF 17-4 PH SS的組織和缺陷的細化,並由此證明增強疲勞性能。闡明保護氣體類型N2與Ar的關係對微觀結構、孔隙狀態、熔池幾何形狀的影響,以及它們對LB-PBF 17-4 PH SS疲勞性能的結果。這是首次證明保護氣體類型對LB-PBF 17-4 PH SS的疲勞裂紋萌生和生長行為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以題「Improved high cycl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17-4 PH stainless steel via in-process refining micro-/defect-structure」發表在增材製造頂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ddma.2020.101604

這項研究表明,通過使用N2保護氣替代Ar 進行過程中的微結構和缺陷的細化,可以改善LB-PBF 17-4 PH SS的疲勞性能。與在Ar保護氣體下製備的樣品相比,使用N 2作為保護氣體可導致更精細的微觀結構,其中包含更多的殘留奧氏體。這歸因於N 2在17-4 PH SS中的高溶解度及其奧氏體穩定能力。在N2試樣的微觀結構中靠近夾帶的氣孔處觀察到的細等軸晶粒的孤島,證明了N2擴散到熔池並阻止晶粒生長的事實。

圖1 (a)圓形軸向疲勞試樣(b)(CT)試樣的圖紙


圖2。軸向疲勞試樣的示意圖以及平行於構建方向的橫截面以進行微觀結構表徵,NHT LB-PBF 17-4 PH SS試樣的EBSD結果:(a),(c),( e)IPF NHT-N2和(b),(d),(f)IPF NHT-Ar。

圖3 熱處理的LB-PBF 17-4 PH SS樣品在平行於構建方向的橫截面上的IPF圖:(a)HT-N 2和(b)HT-Ar

圖4。熔池尺寸測量;該示意圖顯示了具有雷射軌跡方向的最後一個列印層。(a)NHT-N 2標本中的熔池形狀/大小,(b)NHT-Ar標本中的熔池形狀/大小,以及(c)測量的熔池深度和重疊深度


圖5。對於(a)NHT-N 2和(b)NHT-Ar標本,平行於構建方向的橫截面中的孔隙率分布。(c)預製棒和(d)機加工試樣的應變計截面中NHT-N 2和NHT-Ar試樣的孔徑的統計分布。(a)和(b)中的陰影區域表示通過機械加工去除了所有拉伸和軸向疲勞試樣的部分。


在N2保護的樣品中形成的孔在尺寸和總體上都較小。這是因為N2氣孔可能被熔池吸收並溶解在使孔收縮的材料中,N2保護的樣品具有比Ar保護的樣品更高的屈服強度和延展性(對於非熱處理條件和熱處理條件)。較高的延展性可歸因於較低的內部缺陷以及殘餘奧氏體的存在,而較高的屈服強度歸因於N2試樣的細等軸晶粒

圖6 在NHT和HT條件下在Ar和N 2保護氣下製造的LB-PBF 17-4 PH SS樣品的單調拉伸行為:(a)應變控制到0.045應變,和(b)除去引伸計後進行位移控制直至斷裂


與HT-Ar相比,HT-N2樣品中較細的板條馬氏體降低了材料應變硬化的可能性,並導致較低的真實斷裂應力。當使用N2作為保護氣時,低循環疲勞中LB-PBF 17-4 PH SS的軸向疲勞性能適度提高,而在高循環疲勞中則顯著提高。在N2保護氣體下製造的LB-PBF 17-4 PH SS的耐疲勞性的提高歸因於微結構/缺陷結構的細化。

圖7 在熱處理條件下在N2和Ar保護氣下製造的LB-PBF 17-4 PH SS試樣的疲勞裂紋擴展(FCG)速率(CA-H1025)。在(b),(c)和(d)中分別放大並顯示了三種不同的FCG機制


圖8。LB-PBF 17-4 PH SS樣品的完全反向,應變控制的恆定振幅疲勞測試的穩定磁滯回線:(a)HT-N2和(b)HT-Ar


圖9 (a)CA-H1025 LB-PBF 17-4 PH SS的應變壽命和應力壽命疲勞數據(N2, vs A)


與使用Ar為氣體的條件相比,使用N2作為保護氣在ΔK範圍很寬的範圍內(包括近閾值和巴黎條件)導致LB-PBF 17-4 PH SS的FCG速率較低。這可以歸因於晶粒細化(即細等軸晶粒的島)效應。Ar樣品具有較低的循環斷裂韌性,這是由於樣品中的孔越來越大。

圖10。LB-PBF 17-4 PH SS的電子通道對比度圖像(ECCI)顯示了(a)HT-N 2和(b)HT-Ar標本中的板條馬氏體。注意,黃色虛線箭頭代表板條馬氏體的厚度。白色顆粒是拋光化合物的殘留物,不是17-4 PH SS中的任何第二相。

圖11。HT-Ar試樣在0.0025 mm / mm應變振幅下的斷裂面:(a)試樣「 Ar3」具有2,496,340的破壞;(b)試樣「 Ar4」具有1,394,730的破壞,以及(c)試樣「 Ar11」 690,584破壞


圖12。氮氣保護氣體下製備的LB-PBF 17-4 PH SS試樣的斷口表面試件「N2」在0.0025 mm/mm應變幅值下發生10,825,018次逆轉破壞


圖13。在不同保護氣體類型下製造並使用CA-H1025程序熱處理的LB-PBF 17-4 PH SS CT標本的分形圖:(a)HT-N 2和(b)HT-Ar。鋸齒狀特徵由雙面黃色箭頭表示,裸露的孔由黃色箭頭表示。示意圖表示板條馬氏體以及裂紋如何以晶間和晶內模式擴展。

相關焦點

  • 南洋理工頂尖論文:增材製造316L不鏽鋼的疲勞性能
    導讀:本文研究了使用粘合劑噴射列印(BJP)和選區雷射熔化(SLM)製成的316L奧氏體不鏽鋼的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並將其與常規製造(CM)合金進行了比較,特別強調了缺口抗疲勞性能。此外,文章還從微觀結構出發,解釋了這樣的實驗現象,並討論了本結果對設計高性能增材製造合金的啟發。 金屬部件的增材製造(AM)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工藝技術來實現,這些技術使用粉末、金屬絲或板材作為原材料。
  • 金屬頂刊Acta Mater:可以增材製造的新型高溫合金
    增材製造(3D列印)被廣泛認為是當代的顛覆性技術,然而對於關鍵的航天航空部件而言,有諸多痛點尚未解決。例如應用於飛機發動機渦輪的高性能高溫合金,由於增材過程中會產生過多微觀缺陷,很難付諸應用。長期以來,高溫合金的設計通常需精準把控十種元素以上的成分才能獲得必要的性能,這導致基於實驗的「暴力破解」法杯水車薪。且高溫性能的持續損傷和壽命評估須大量數據支持。高溫合金的設計與發展一直是行業難題。近期,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可增材製造的高溫合金。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同時對採用該技術製造的多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也做了介紹。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呈現一種通過冶金的辦法製造多材料的手段,即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和組合式合金成分設計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來製造多材料金屬材料。作為案例,首先為大家展示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鋼: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馬氏體時效硬化鋼。然後展示其他的案例。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這類結構突出的複雜性和製造難度,對 LDMD 技術提出了明確需求。此外,飛機、發動機的某些帶有局部凸臺、耳片等特殊結構的承力構件,採用鍛造工藝將難以保證局部構型和性能;大型飛機的超大規格鈦合金承力框已經超出現有鍛造設備的加工能力上限。這對鍛造 + 增材製造 / 增材連接的複合製造技術提出了明確需求。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在目前已有的技術中,增材製造的常用材 料有尼龍玻纖、耐用性尼龍材料、石膏材料、鋁材料、鈦合金、 不鏽鋼、鍍銀、鍍金、橡膠等。目前,增材製造產業主要主流技 術主要包括 SLA、LOM、SLS 和 FDM 四種技術。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成果簡介】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楊得鎖教授與胡登衛教授等人著眼於近年來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最新進展,系統性地分析了各種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特點以及不同壓電材料的漿料製備方法,討論了不同的增材製造工藝對於壓電材料器件製作產生的技術影響規律,提出了基於增材製造技術提高壓電傳感效率、改善器件精密度、增大機電響應度等來改善壓電材料器件性能的思路
  • 矽膠氣凝膠的增材製造
    這一創新成果發表在近日發表的頂刊《Nature》上。於氣凝膠來說,用作導熱材料是以上應用領域中的最大市場。尤其是在空間受到限制的時候,氣凝膠是最為理想的材料。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氣凝膠材料的脆性,限制了氣凝膠更為廣泛的應用。在應用於建築和工業絕緣這種大面積應用背景的場合下,採用纖維增強和粘結劑填充的手段可以克服氣凝膠脆性大的問題。但依然存在可加工性能差,同時還存在採用精密鑄造製造小體積的製品時比較困難的問題,從而限制了氣凝膠作為小型化器件的應用。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而通過調研情況,雖然2020年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下,3D科學谷發現相比於2019年,2020年國內在增材製造領域的研發上資金投入呈現出30%~40%的增幅。另外在複合材料、過程控制、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投入開始呈現出加速趨勢,這與之前大部分投入集中在設備開發領域有了多樣化的變化。
  • 以色列XJet開設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
    近日,以色列3D列印公司XJet在Rehovot正式開設增材製造中心。新中心配備了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XJet Carmel AM系統,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XJet的增材製造中心佔地8,000平方英尺(約743平方米),位於Rehovot科技園。XJet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其新型3D列印材料及其NanoParticle Jetting技術的開發,該技術可用於金屬和陶瓷材料的生產。「新的增材製造中心是我們追求廣泛的多材料應用的關鍵部門」,XJet執行長Hanan Gothait說。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與傳統加工技術相比,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無需刀具、模具,小批量零件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實現多種材料複合製造[3],可以解決型號研製階段快速響應的難題,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
  • 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以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後,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至2019年為止,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 增材製造中表面光潔度的重要性,及光整加工技術的種類和應用現狀
    此外,表面質量問題還會導致應力集中,進而萌生裂紋,大大降低零件的抗疲勞性和斷裂韌性,從而為零件的使用帶來風險。雖然改進金屬粉末質量、優化成形方向和工藝參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增材製造零件的表面質量,但是仍然無法完全解決增材製造零件表面粗糙的問題。因此,對增材製造零件進行後處理加工是必要的,目前主要的後處理方式包括光整加工和機械加工。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同傳統製造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柔性化、易於實現智能化、生產周期短、能生產出很高力學性能的零件等特點,該技術已經在航空、國防、交通、能源、冶金、礦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展現出誘人前景。雷射增材再製造是以雷射熔覆技術為基礎,對服役失效零件及誤加工零件進行幾何形狀及力學性能恢復的技術行為。
  • 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增材製造技術無需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體化製造複雜構件,並有望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構型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飛行器零部件結構,提高結構效率,實現結構輕量化、高性能化。由於簡化或省略了傳統製造中的工藝準備、模具設計等環節,產品數位化設計、製造、分析高度一體化,能夠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按熱源類型可分為3類:雷射、電子束和電弧。
  • 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提除了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並在增材製造企業採用SLM技術製造 AlSi10Mg鋁合金泵葉輪來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產能。
  • 電弧增材製造高熵合金玩出新高度:多股絞絲增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溫州大學陳希章教授團隊首次突破了多股絞絲增材製造高熵合金製造技術,為大尺寸和複雜形狀高熵合金材料及產品的製造提供了一種高效有前途的製造方法,製造的Al-Co-Cr-Fe-Ni高熵合金達到強度2.8GPa和延伸率42%的優異結合
  • 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
  • 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今年3月,國內金屬3D列印龍頭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幅面雷射選區熔化設備BLT-S450(可選單雷射/雙雷射/四雷射三種配置),將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在航天液體動力領域大尺寸、複雜結構、高性能構件擴展應用和國產增材製造裝備的研發升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