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頂刊Acta Mater:可以增材製造的新型高溫合金

2021-01-11 孜然學術

增材製造(3D列印)被廣泛認為是當代的顛覆性技術,然而對於關鍵的航天航空部件而言,有諸多痛點尚未解決。例如應用於飛機發動機渦輪的高性能高溫合金,由於增材過程中會產生過多微觀缺陷,很難付諸應用。長期以來,高溫合金的設計通常需精準把控十種元素以上的成分才能獲得必要的性能,這導致基於實驗的「暴力破解」法杯水車薪。且高溫性能的持續損傷和壽命評估須大量數據支持。高溫合金的設計與發展一直是行業難題。

近期,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可增材製造的高溫合金。研究先用選區雷射熔化(SLM)進行製造,並通過大量實驗驗證其可靠的高溫性能,為新型合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以「Alloys-by-design: Application to New superalloys for additivemanufacturing」發表於近期的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0307175

合金設計理念 (Alloys-By-Design)於2009年被首次提出並應用於單晶高溫合金。其採用龐大的成分設計空間與可靠的物理模型來評估合金的多種性能,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篩選和優化。對於AM的可加工性而言,核心考量為凝固與應變時效行為。設計之初採用的指標為Scheil凝固區間與應變時效指數,同時結合蠕變,強度,TCP相穩定程度等指標。文章後期則應用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實驗數據來驗證指標的可靠性與應用範圍。

圖一:經過ABD方法篩選過後的優化設計空間

在上述設計空間內,先選取ABD-850AM進行概念驗證,同時採用分布在設計空間不同位置的兩種常用高溫合金進行對比:IN939,CM247LC。由圖二與圖三所示,三種合金均通過氬氣霧化方式獲得十分接近的分布,且通過一致的雷射參數進行增材製造。新型合金ABD-850AM明顯具有更好的AM加工性與更低的織構。另外兩種高溫合金普遍具有大量的微裂紋。對微裂紋的進行細緻表徵後,共發現三種裂紋的形成機理,分別為:凝固開裂,液化開裂與固態開裂。如圖四至圖六所示。

圖二:三種合金粉末與增材製造後的微裂紋表徵。

圖三:三種合金XY和XZ兩個面的SEM與EBSD表徵結果。新型ABD-850AM的織構明顯低於其他兩種合金。

圖四:凝固裂紋的微觀組織。

圖五:液化裂紋的微觀組織。

圖六:固態裂紋的微觀組織。

合金設計採用凝固區間作為指標固然可以進行快速篩選,但該方法並不探討凝固行為的最後階段。因此,該項工作在後期採用Sindo Kou教授提出的凝固標準以解析不同合金的凝固開裂風險。同時,在失塑區間的高溫力學測試也用來驗證固態開裂的敏感性。

圖七:採用S Kou標準的多種合金凝固開裂風險分析

圖八:三種合金的初始態(as-fabricated state)微觀組織通過維氏硬度表徵有較大差異,然而在熱處理後,三種合金均達到了相似的硬度值

圖九:三種合金的初始態(as-fabricated state)在室溫與失塑區間的力學表徵。

對AM裂紋缺陷機理進行大量表徵與分析後,新型ABD-900AM合金被成功設計並投入實驗。該合金展示了良好的AM加工性,高溫強度與延展性。同時,在ASTM標準化蠕變測試中遠勝於IN718合金並接近CM247LC合金的蠕變性能。

圖十:新型ABD-900AM合金的微觀組織與高溫力學性能

圖十一:三種合金的ASTM標準化蠕變測試結果

綜上所述,該項工作很好的驗證了基於計算的合金設計理念可以高效遴選可靠的合金成分,為適用於增材製造的新型合金提供了新思路。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頂刊評述:金屬3D列印或成高溫合金的顛覆性技術!
    3D列印技術(又稱增材製造)可高效製造複雜的幾何結構且減少損耗,對於高溫合金而言很有吸引力,尤其是應用於多孔或中空的航空航天部件。其設計通常由鎳/鈷/鐵為基體,添加多種元素進行強化,使其具有優異的高溫性能,以及組織穩定性,可以在極端工作條件下長時間服役。不過,高溫合金的製造工藝窗口很窄,通常在冗長且高昂的繁複工序後,再通過機加工才能得到最終的部件。金屬3D列印技術則可以減少耗材,並且省去大量模具,通過數位化設計實現(近)淨成形部件。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
  • 中南大學《Acta Mater》研發出可用於增材製造的高強鋁鎂合金!
    增材製造金屬構件由於製造缺陷如熱裂紋、孔隙和球化等,限制了其工程應用。因此,微結構調控與強度設計成為增材製造領域研究的熱點。鋁及其合金是工程應用最廣泛的結構材料之一。傳統的鋁合金零件通過鑄造、鍛造和粉末冶金等方法製造,與這些傳統製造過程相關的工具設備增加了製造成本和交付周期。3D列印技術由於為製造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自由度而廣泛應用於工程零件的製造。現有3D列印技術中,選擇性雷射熔化(SLM)是發展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與傳統加工技術相比,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無需刀具、模具,小批量零件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實現多種材料複合製造[3],可以解決型號研製階段快速響應的難題,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同時對採用該技術製造的多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也做了介紹。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呈現一種通過冶金的辦法製造多材料的手段,即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和組合式合金成分設計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來製造多材料金屬材料。作為案例,首先為大家展示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鋼: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馬氏體時效硬化鋼。然後展示其他的案例。
  • 一種新型抗缺陷3D列印鈷鎳基高溫合金
    為增材製造而優化的合金鎳基高溫合金的增材製造挑戰基於粉末床熔融的金屬3D列印技術使製造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金屬零部件成為可能,這一工藝為產品設計優化帶來的自由度引起了醫療植入器械、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興趣。但目前能夠適用於這類金屬3D列印工藝的合金材料的種類仍然十分有限。
  • 【第2578期】《Acta Materialia》:3D列印新型高溫合金!
    《Acta Materialia》:3D列印新型高溫合金!  近日,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AM的高溫合金。
  • 頂刊《Acta Mater》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1.4GPa超高強度鋼
    最新研製的低合金高強度馬氏體不鏽鋼AF9628,其強度可以達到1.5GPa,其韌性可以達到10%。這主要是因為ε-碳化物強化相形成的原因。在致力於製造高強度部件且尺寸精度控制精準的過程中,本文報導了選擇性雷射熔化(SLM)工藝參數對製造這一新型高強不鏽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採用優化的工藝框架圖來確定製備無氣孔缺陷的部件。
  • 安徽工大&北科:增材製造高耐蝕性CoCrFeMnNi高熵合金
    與鑄態相比,SLMed的CoCrFeMnNi HEA的腐蝕電流密度下降了58%,表明SLMed的HEA具有比鑄態合金更好的耐腐蝕性能。高熵合金(HEA)通常具有優良的性能,例如良好的熱穩定性,強的耐腐蝕性和較高的延展性,這歸因於HEA的高混合熵和緩慢的擴散作用。傳統的製造工藝,例如鑄造,機械合金化,粉末冶金和表面沉積,已被廣泛用於製造HEA 。
  • 增材頂刊:首次發現!氮保護氣可改善增材製造不鏽鋼抗疲勞性能
    導讀: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使用適當的保護氣體用於的17-4沉澱硬化(PH)不鏽鋼(SS)的增材製造。儘管通常需要Ar作為保護氣體,以防止不必要的化學反應,但Ar的低溶解度與熔池的劇烈特性相結合,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形成有害於合金疲勞性能的缺陷。儘管N2與某些合金(例如鈦)起反應,但可能會對17-4 PH SS的機械性能和疲勞性能產生顯著的有利影響。
  • 鎳基合金增材製造最新綜述:雷射粉床熔化成形Inconel625鎳基合金...
    背景介紹增材製造又稱為3D列印,是近30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位造技術。理論上,增材製造技術可以將任何CAD模型轉化為物理實體,這極大地增加了複雜零件的幾何設計自由度和製造能力。圖1 雷射粉床熔化技術示意圖對於金屬來說,雷射粉床熔化(LPBF)主要利用高能量雷射束逐層熔化預置的薄層金屬粉末,在凝固和冷卻後可形成高性能部件,是最有前景的增材製造技術之一。該項技術尤其適合於小批量、高精度、個性化、複雜結構零件的成形加工,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汽車、磨具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Mater Design:增材製造多主元合金的相變誘導強化
    多主元素合金(MPEA)由於其革命性的合金設計方法而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與傳統的單主要元素合金相比,最初定義為多組分合金的MPEAs至少由5種主要元素組成,元素含量從5至35%,傾向於形成無規固溶體。這種特殊的微結構為MPEA提供了出色的性能。增材製造(AM)是生產用於學術研究和工業應用的三維金屬零件的新興技術,已經成功地製造了各種MPEA。
  • Part4: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
    增材製造(AM)為具有複雜內部特徵的精密部件(例如以前不可能通過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帶複雜冷卻流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帶來了重大的設計和製造機會。除了減輕重量並實現性能優化外,3D列印技術還可以顯著節省成本並縮短製造周期。
  • 增材製造多主元素合金CrMnFeCoNi的相變誘導強化
    多主元元素合金(CrMnFeCoNi)50Fe50 保持著FCC的固溶強化;合金在低溫時呈現出優異的塑性性能;在進行拉伸測試的時候觀察到應變誘導的相變過程。合金的拉伸強度為415~470MPa。該工作為採用LMD技術製造用於低溫環境下的低成本的多主元合金提供了思路。得到的合金在1500K溫度以下均可以穩定的保持著單相的固溶相的存在。
  • Part2: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
    增材製造(AM)為具有複雜內部特徵的精密部件(例如以前不可能通過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帶複雜冷卻流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帶來了重大的設計和製造機會。除了減輕重量並實現性能優化外,3D列印技術還可以顯著節省成本並縮短製造周期。
  • 重要綜述:金屬增材製造中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金屬增材製造(AM),通常稱為金屬三維(3D)列印,是一種將金屬材料(以粉末,金屬絲,片狀等形式)結合在一起以通常逐層地製作3D模型的對象的過程。大多數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優勢,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 霍尼韋爾對3D列印鎳基高溫合金材料進行多維度測試
    在航空航天領域,高溫合金材料應用於製造噴氣渦輪發動機關鍵區域中的零部件,如燃燒室、高壓和低壓渦輪區域、壓縮機後端等。這些區域中的所有零件都暴露於高溫和更高水平的氧化作用下。粉末床雷射熔化(L-PBF)金屬3D列印技術憑藉在複雜結構製造中的優勢,在高附加值功能集成高溫合金零件製造中備受重視,尤其是在製造集成先進冷卻結構的高溫合金零部件領域發揮了傳統技術難以發揮的作用。
  • 以色列XJet開設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
    近日,以色列3D列印公司XJet在Rehovot正式開設增材製造中心。新中心配備了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XJet Carmel AM系統,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XJet的增材製造中心佔地8,000平方英尺(約743平方米),位於Rehovot科技園。XJet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其新型3D列印材料及其NanoParticle Jetting技術的開發,該技術可用於金屬和陶瓷材料的生產。「新的增材製造中心是我們追求廣泛的多材料應用的關鍵部門」,XJet執行長Hanan Gothait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