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Acta Materialia》:滑移孿晶在相界面的變化!

2021-02-23 材料科學與工程





























































































































































































































































































































































































































































































































雙相(α+β)鈦合金由於具有良好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而具有廣泛的工程應用。由於內在的複雜性,其潛在的微觀變形機制激發了學者們廣泛的科學興趣。相比於研究鈦合金α相晶界的變形,關於α/β相界的研究較少。關於雙相鈦合金,雖然現在已有研究位錯和α/β相界間的相互作用,但是對於α相的機械孿生和跨α/β相界的遷移研究很少,對於其最初的傾向性,晶體學起源和微觀力學的研究仍十分匱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闡明了變形時α/β相界上發生的變化,通過晶體學計算,揭示了Schmid因子和Luster–Morris參數的組合,能夠對滑移孿生的初始傾向進行合理的量化。相關論文以題為「Slip-twin transfer across phase boundaries: An in-situ investigation of a Ti-Al-V-Fe(α+β) alloy」發表在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116520

本研究使用的鈦合金為Ti-4.0Al-2.5V-1.5Fe(wt%),經電弧熔煉、熱機械加工、冷軋、退火,最終形成研究所需板材。研究發現鈦合金α相通常表現出較低的晶體對稱性,其塑性變形引起的變化主要由兩個因素影響:位錯滑移和機械孿晶。兩個固有材料因素(晶體結構和臨界分切應力)已被證實是影響塑性變形的重要指標。而β相(bcc)表現出較高的對稱性,因此塑性更傾向於各向同性。在滑移孿晶中,{112}(111)滑移系統的激活比{110}(111)滑移系統更顯著。

圖1 Ti-Al-V-Fe合金在未變形狀態下的微觀結構(a) EBSD圖;(b) α相的極圖;(c) β相的極圖;(d)(e) α相和β相的粒度統計

圖2 室溫下單軸拉伸(a)工程應力-應變曲線和局部應變剖面;(b)應變硬化速率圖。

 

圖3拉伸變形過程中滑移孿晶傳遞觀測(a1)-(a4)滑移-孿晶傳遞的存在;(b1)-(b4)出現雙滑移孿晶

 

圖4 (a1)、(b1) IPF圖;(a2)-(a4)、(b2)-(b4) 滑移孿晶痕跡分析

 

圖5 滑移孿晶傳遞的微觀變化(a1)-(c1) 不同情況示意圖;(a2)-(c2) 應變圖;(a3)-(c3) 局部應變演化曲線

 

當滑移只發生在α相或β相內時,隨著塑性變形的進行,最大局部應變差和局部應變梯度均呈單調顯著增加趨勢,表明存在較大的應變不兼容性和局部化。相比之下,當激活滑移孿晶轉移時最大局部應變差和局部應變梯度變化平和很多,即使在較高的變形水平下,也只有細微的增加。說明滑移孿晶變化機制確實可以在相界上引發更協調的變形,使應變離域化。

 

總的來說,本研究利用原位SEM/EBSD和基於顯微組織的應變映射,研究了α/β相界的滑移孿晶變化。滑移孿晶變化的激活不僅緩解了α/β相界的應變不協調,還緩解了應變梯度,這是促進形變均勻性的潛在機制。本文為後續雙相鈦合金的塑性變形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文:破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導讀:傳統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機理主要為位錯運動,但對於具有固態相變的金屬而言,如馬氏體不鏽鋼和亞穩β鈦合金,TRIP (應力誘發馬氏體)和TWIP(應力誘發孿晶)效應往往與高強高韌性能密切相關。其中,應力誘發α』』馬氏體、應力誘發ω相、變形孿晶{332}<113>和{112}<111>都已在鈦合金的塑性變形組織中被大量實驗證實。然而,馬氏體相變的可逆性易造成顯微組織馳豫,這對於明晰其真實的塑性變形機理,進而設計出更高性能的相變金屬材料帶來極大難度。
  • 華南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碳化矽憑藉低密度、高比強度、耐高溫等優異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武器裝甲、塗層和發動機渦輪葉片以及摩擦和電子器件中極具應用前景。其應用中存在高溫高壓和高應變率乃至強輻射等複雜惡劣條件,對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和力學特性的研究受到重要關注。不同加載條件與微結構下納米陶瓷的變形與破壞仍是當前基礎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為了更全面了解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的物理本質,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王中光研究員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集中開展了雙滑移和多滑移取向銅單晶體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三維界面,大幅提升納米金屬複合材料...
    但是尖銳界面在增加強度的同時使塑性降低。為了解決這方面問題已有研究3D界面的報導,但是對三維界面對納米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機制仍不明確。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以Cu和Nb為基,探討了含二維和三維界面的Cu/Nb納米複合材料的結構和變形行為,三維界面複合材料能夠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不降低塑性,為抑制納米層狀複合材料的剪切不穩定性提供了新的設計路徑。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CO2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自G.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控制了常規粗大晶粒區域的塑性變形。但當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微米時,孿晶被抑制。晶界調節塑性,即晶界滑動在平均晶粒尺寸小於1μm的超細晶粒(UFG)樣品中佔主導地位。變形機制的轉變導致拉伸延伸率顯著增加,並打破了Hall-Petch模型。通過精細的微觀結構觀察和理論計算已定量證實,強度和延展性的變化是由激活不同變形機制的明顯晶粒尺寸依賴性的臨界切應力引起的。
  • 頂刊《Acta Materi》揭示熱處理對AM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
    這一結果一題目「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tensile behavior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6Al-4V by in situ X-ray characterization」發表在近期發表的材料學頂刊《Acta materialia》上。如下為論文首頁的截圖。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肖林等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李巨教授、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 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轉換孿晶——一種全新的孿晶形成機制
    孿晶是晶體材料中極其常見的一種結構。孿晶與其基體之間的界面稱為孿晶界。原子的堆垛在孿晶界的兩邊形成鏡面對稱關係。作為一種特殊並廣泛存在的晶體缺陷,孿晶界對晶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極大的正向影響。相較於其它二維缺陷,孿晶界可以更有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並提升材料中位錯的密度,從而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塑性。
  • TWIP鋼位錯遠比孿晶重要
    導讀:最近人們對形變孿晶在應變硬化和塑性方面的主導作用產生了嚴重的懷疑,這在孿晶誘導塑性(TWIP)鋼中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本文通過透射電鏡觀察了一個典型的Fe-30Mn-3Si-3Al (wt. %) TWIP鋼的動態變形過程,發現是位錯活動而不是孿晶支配著整個塑性過程,包括平面滑移,特別是位錯的交叉滑移,導致位錯的強烈相互作用。由於裂紋尖端前的位錯活動,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納米晶生成。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為了揭示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機理,該論文分別從粗晶區、細晶區和超細晶區各選取了一個典型樣品,重點考察了變形孿晶、位錯滑移和晶界滑移等變形機制與晶粒尺寸的依存關係。綜合圖4-6可以發現,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是粗晶樣品的主要變形機制,而由晶界主導的塑性變形(即晶界滑移)是超細晶樣品的主要變形機制。細晶區相當於一個過渡區域,即多種機制均對其塑性變形提供貢獻。
  • 科學網—在納米鋁孿晶變形領域獲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畢曉楠 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團隊及合作者,採用磁控濺射方法製備了納米結構的鋁/非晶氮化鋁多層膜,並在鋁層中觀察到明顯的納米孿晶和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結果顯示,高薪畢業生通常來自具有強大STEM教育的小型大學,如哈維穆德學院、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早期就業薪資就超過8.5萬美元,中期薪資基本都在15萬美元以上。 可見,理工強校在畢業後就業上的巨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