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Acta Materi》揭示熱處理對AM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

2021-01-11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雷射天地導讀:鈦合金是一種戰略金屬,在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其中Ti6Al4V合金(Ti64)是鈦合金中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鈦合金。 採用LPBF技術對鈦合金進行增材製造具有傳統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從而使得SLM技術在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得到密切的關注和青睞。但SLM製造的鈦合金同變形鈦合金相比,往往強度高而韌性不足。經常會採用熱處理來改善其組織和性能,以使得強度和韌性取得平衡。 SLM-Ti64具有獨特的α′馬氏體顯微組織 (圖1)。 學術界普遍認為SLM-Ti64塑性差與α′相的脆性有關。然而,熱處理導致是如何影響其機型性能的,目前學界對其對材料變形機制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 來自上海佳通大學輕合金研究所王樂耘特別研究員與曾小勤教授團隊利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APS光源的同步輻射衍射線站對由LPBF設備成型的SLM-Ti64樣品進行了原位拉伸實驗。通過分析樣品中不同衍射峰在材料屈服點附近的晶格應變,結合彈塑性自洽模型,測得α′相各滑移系的臨界剪切應力(CRSS)。

這一結果一題目「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tensile behavior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6Al-4V by in situ X-ray characterization」發表在近期發表的材料學頂刊《Acta materialia》上。如下為論文首頁的截圖。

論文首頁截圖

SLM製造的Ti6AlV合金(簡稱為Ti64)在730℃(簡寫為HT-730)和900℃(簡寫為HT-900)條件下熱處理2h後,其屈服強度會下降、工作硬化效應得到增強、韌性也得到增加。為了了解其機械性能變化的機理,採用原位高能X射線衍射儀進行了相組成、載荷分區滑移系的運動和位錯密度的變化進行了研究。SLM沉積態鈦合金主要由馬氏體α′所組成。熱處理之後,α′部分或完全分解成α+β相,從而降低了其屈服強度。在HT-730時,β析出相呈現出較高的晶格應變,比變形過程中α′/α基體還要大。在HT-900的條件下,晶格的應變差異幾乎完全消失。這是HT-900熱處理條件下韌性得到增強的原因。從晶格應變各向異性的發展來看,基體的滑移是α′/α系統中最易滑動的滑移系。採用彈性-塑性自適應模型(EPSC)進行檢驗,其剪切應力的臨界點在稜滑移和基面滑移之間,大約為1.31(SLM沉積態)和1.16(HT-900熱處理條件下)。HT-900條件下的α相可以激活多個滑移系,並且在塑性變形過程中造成更多的位錯塞積。這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HT-900時具有更好的韌性和較高的工作硬化。

論文Graph Abstratct

圖1 原位高能X射線衍射裝置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傳統的觀點認為α′相是對韌性有害的。通過調整工藝參數,可以獲得全馬氏體α′組織。此時材料的韌性可以達到15%,這一結果甚至比另一SLM製造的Ti64合金製造出的全傘狀α+β相的韌性(12%)還要高。研究者認為在沉積態時,顯微組織主要由α′馬氏體所組成,仍然存在非常少量的β相。此時隔離的α′/β相界面應變是不匹配的,從而導致裂紋萌生,甚至發生斷裂。減少或消除這些獨立的β相傘狀相形成完全馬氏體α′,SLM 製造的Ti64合金的屈服強度會得到顯著提升。這一假說並沒有得到證實。電子束增材製造Ti64合金並在920℃時進行熱處理,隨後水淬,可以獲得50%的α′+50%的α組織。此時材料的拉伸延伸率可以達到20%。隨後的納米壓痕和DIC試驗檢測表明α′相是馬氏體中的軟相和塑性變形的起源。比較有意思的是,α′會在500℃@1h熱處理條件下變硬。這歸因於細小的β相在α′附近的析出,從而造成析出硬化。無論如何,其詳細的變形機制和α′與α之間的變形行為的差異目前並不清楚。需要採用原位實驗來研究,這就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圖2. SLM-Ti64的典型顯微組織

經過研究發現,馬氏體α′相的塑性變形更容易由單一位錯系(基面滑移)主導。由於基面滑移係數量少,且與α′相板條垂直,導致材料的塑性教差。對LPBF製造的Ti64在900 C進行熱處理後,馬氏體α′相轉化為α相,α相可以同時誘發基面滑移和稜面滑移,因此熱處理後的Ti64合金的塑性得到了明顯提升 (圖3)。對實驗結果作進一步的分析,馬氏體α′相的初始位錯密度較高,但在變形過程中,位錯濃度增長較慢,制約了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與之相比,熱處理後樣品中的α相的初始位錯濃度較低,但在材料變形後位錯濃度迅速上升 (圖4)。除了馬氏體α′相外,還研究了殘餘 相的應力集中對材料塑性的影響。圖5為三種不同條件下得到的TEM明場相的組織,分別為SLM沉積態、熱處理溫度分別為730℃和900℃的組織。

圖3. as-SLMed和HT-900兩個樣品在不同拉伸應變下α?/α衍射峰的演化。通過分析晶格應變,獲得每個樣品中的變形機制。

圖4. as-SLMed和HT-900兩個樣品中位錯密度 (ρ)的演化趨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一名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張鼎昌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王樂耘特別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論文主要合作者還包括美國APS光源以及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該工作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NERC-LAF)以及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MC)的支持。

圖5 三種不同狀態下的TEM明廠圖:沉積態、HT-730和HT-900

雷射天地轉載自:上海交通大學材料與科學網站

論文來源: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3.003,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tensile behavior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6Al-4V by in situ X-ray characterization,Acta Materialia

Volume 189, 1 May 2020, Pages 93-104,部分參考自上海交通大學材料與科學學院網站

相關焦點

  • 鈦合金的力學性能論述
    由於鈦合金的比強度高、質地輕、工作溫度範圍大以及優異的抗腐蝕性能等,使其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十分廣泛。目前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的鈦合金大約佔鈦總產量的 70%左右。高純度的鈦具有良好的塑性, 但當雜質含量超過一定量時就會形成脆性的化合物,使鈦合金的塑性急劇下降。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根據經典的Hall-Petch關係,通過晶粒細化可大幅提高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鎂合金由於其熔點低、變形能力差,其晶粒細化存在困難。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
  • 金屬熱處理過程中的硬度、力學性能及組織不合格問題解析
    有色金屬合金力學性能不合格工業上用的最廣泛的有色金屬是鋁、銅、鎂、鈦及其合金。有色金屬與鋼鐵的熱處理原理相同,但是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共析轉變對鋼的熱處理有重要作用,但在有色金屬中就很少遇到;馬氏體轉變是鋼鐵材料賴以強化的主要手段,但除了少數銅合金和鈦合金外,其他有色金屬一般不能通過馬氏體轉變強化。
  • 增材製造的熱處理高強度鈦合金
    導讀:亞穩β-鈦合金在經過沉澱硬化後,是強度最高的鈦合金。本文採用電弧增材工藝製備Ti–3Al–8V–6Cr–4Mo–4Zr合金,並對其力學性能和熱處理後的顯微組織進行研究。固溶處理後合金主要由體心立方β相組成,具有很高的塑性,但是強度一般,其中屈服強度僅為860MPa。但是通過後期時效處理後,可實現極高的強度,其屈服強度(>1600MPa)幾乎增加一倍。
  • 3D列印鈦合金疲勞性能研究獲進展
    由於工業應用領域的需求,增材製造材料的疲勞性能(尤其是超高周疲勞性能)和相應的疲勞機理成為增材製造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屬材料微結構與力學性能課題組近期在增材製造鈦合金(Ti-6Al-4V)疲勞特性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課題組對增材製造鈦合金進行了疲勞性能測試,獲得了材料高周及超高周疲勞性能。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張世宏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 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張世宏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張世宏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TC4鈦合金是什麼材料 鈦合金熱處理方法 鈦合金電弧增材製作技能
    其 β 相的改變溫度較高,安排安穩,耐熱性較好,焊接功能優異,可是強度很低,且經過熱處理不可以來改進資料功能。(2)α+β 型鈦合金。退火空冷後顯微安排為 α+β 稱為 α+β 型鈦合金。該合金的綜合功能較好,熱加工工藝性好,可以經過熱處理對其強化,與 α 型鈦合金相比強度較高,可是安排不夠安穩。(3)β 型鈦合金。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金屬陶瓷雙相材料表面損傷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關鍵實驗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地研究了金屬陶瓷材料在熱-力耦合條件下的宏觀磨損機制與微觀損傷機理,論文以題為「Temperature-induced wear transition in ceramic-metal composites」發表於金屬材料領域國際頂刊
  • TC4鈦合金鍛件的熱處理方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TC4鈦合金鍛件的熱處理方法TC4鈦合金加工構成鈦合金棒的金屬元素鈦的一種合金。它是一種綜合機能優良的Ti-Al-Sn-Zr-Mo-W-Si合金系α+β型熱強鈦合金。它兼有TA2合金的高強熱性以及TA1合金的熱不亂性,適合在500~550℃長時工作。據報導,在500℃以下的工作時間可以達到6000h,在550℃達3000h。因此,TC4鈦合金是用於發念頭的理想熱強鈦合金,可用於製造航空發念頭壓氣機零件。
  • 熱處理對馬氏體不鏽鋼顯微組織和性能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奧氏體化溫度可以顯著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能,當奧氏體化工藝為1050 ℃-60 min時,材料的硬度最大(49HRC),抗拉強度最高(1800 MPa)。該材料最佳的熱處理工藝為1050℃-60min 奧氏體化處理+500℃-60min 回火處理。 關鍵詞: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力學性能 馬氏體不鏽鋼由於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製造組件。與其它不鏽鋼不同的是, 馬氏體不鏽鋼的性能可以隨著熱處理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 TC18 鈦合金半球形鍛件鍛造工藝研究
    因此,用於製備高壓氣瓶的鈦合金材料就需要具備較高的力學性能。現廣泛用於製造氣瓶的鈦合金有TC4ELI、TA7ELI、TC4 等,其熱處理後的強度水平均低於1000MPa,本文選用TC18 鈦合金開展半球形鍛件的研究和試製工作,擬提供一種高性能的氣瓶用半球形鍛件,從而為鈦合金高壓氣瓶的應用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同時也為拓展TC18 鈦合金應用範圍打下基礎。
  • 金屬頂刊Acta Mater:可以增材製造的新型高溫合金
    長期以來,高溫合金的設計通常需精準把控十種元素以上的成分才能獲得必要的性能,這導致基於實驗的「暴力破解」法杯水車薪。且高溫性能的持續損傷和壽命評估須大量數據支持。高溫合金的設計與發展一直是行業難題。近期,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可增材製造的高溫合金。
  • 金屬頂刊《Acta Mater》鎳基合金晶界鋸齒化
    蠕變作為一種不可逆的高溫塑性變形機制,是鎳基合金性能優化的重點。鋸齒化晶界作為一種強化機制於1976年被第一次提及,並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變形,粉末,鑄造等方式均可獲得晶界鋸齒化,並一定程度提升性能。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仍有一些問題沒有被完全回答,例如,鋸齒化為何產生?如何量化並控制?形成與強化機理是什麼?是否有二級效應的幹擾?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展開了研究。
  • 北航《Scripta Mater》:6.1GPa超高應變硬化率的新型鈦合金
    導讀:本文基於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TRIP/TWIP鈦合金,主要變形機制為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ω逆轉變和α′馬氏體機械孿晶,賦予了該鈦合金6.1GPa的超高應變硬化率,為設計新型TRIP/TWIP鈦合金提供了新的思路。
  • 《Acta》操控相界偏析改善超細晶雙相中錳鋼力學性能
    與相界有關的另一個特徵是,由於相鄰相之間通常具有很高的機械對比度,因此這些界面處的應力/應變集中得以增強,這些因素已被用來解釋相界對多相AHSS力學行為的影響,例如屈服開始和屈服方式,耐損傷以及氫的俘獲和脆化。
  • 《Acta》操控相界偏析改善超細晶雙相中錳鋼力學性能!
    與相界有關的另一個特徵是,由於相鄰相之間通常具有很高的機械對比度,因此這些界面處的應力/應變集中得以增強,這些因素已被用來解釋相界對多相AHSS力學行為的影響,例如屈服開始和屈服方式,耐損傷以及氫的俘獲和脆化。  近年來,錳含量為3–12 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