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金屬陶瓷雙相材料表面損傷新機制!

2021-01-10 網易

2020-12-23 20:45:09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編輯推薦:本文首次確定了金屬陶瓷雙相材料存在一個表面損傷機制轉變的臨界溫度,並通過理論計算闡明了微觀相變機理。

  金屬陶瓷兼具陶瓷相的高硬度和粘結相的高韌性,被作為鑽頭、刀具材料廣泛應用於海底勘探、盾構機、金屬加工等關鍵工程領域。近年來,我國海洋開發、高端製造等重大工程逐步實施,苛刻環境(如高溫、磨損、侵蝕等)下的表面損傷與防護成為機械部件與材料在設計、製造和使用過程中的研究重點。金屬陶瓷在苛刻環境下服役時,由溫升、磨損等引起的熱-力耦合損傷是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亟需從原子、分子層次和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理論上認識多因素耦合表面損傷機制,這同時是開發新一代環境適應型金屬陶瓷材料的理論基礎。目前,對金屬陶瓷在寬溫域、變載荷條件下的耐磨性能已有相關研究報導,但對其在熱-力耦合苛刻服役條件下的化學成分及微結構演變尚缺乏系統性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關鍵實驗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地研究了金屬陶瓷材料在熱-力耦合條件下的宏觀磨損機制與微觀損傷機理,論文以題為「Temperature-induced wear transition in ceramic-metal composites」發表於金屬材料領域國際頂刊《Acta Materialia》。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婁明博士,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常可可研究員、王立平研究員,合作作者包括南京理工大學陳翔教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徐凱博士、江西理工大學呂健博士等。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0309824

  

  該項研究工作採用粉末冶金真空負壓燒結的方法成功製備了包含碳化鈦陶瓷相和高錳鋼粘結相的新型輕質金屬陶瓷雙相材料,發現不同於傳統陶瓷材料,該金屬陶瓷存在一個表面損傷機制轉變的臨界溫度(~125 °C):低於此溫度,硬度主導材料的耐磨性能;高於此溫度,韌性成為影響材料磨損行為的關鍵因素。顯微光譜分析結合相圖計算CALPHAD結果表明,大氣條件下碳化物陶瓷相表面發生脫碳反應造成硬度降低,磨損率升高;原位透射電鏡分析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進一步表明,高溫條件下陶瓷相表面發生相變生成連續納米晶氧化膜,材料表麵塑性提升,磨損率降低。綜上,該研究首次確定了金屬陶瓷材料宏觀磨損機制的轉變溫度,並通過理論計算闡明了微觀相變機理。

  

  圖1 金屬陶瓷熱-力耦合損傷的實驗表徵,碳化鈦-高錳鋼存在~125 °C的損傷機制轉變臨界溫度:(a)材料損傷機制轉變的臨界溫度;(b-c)材料在不同溫度、氣氛條件下的摩擦磨損性能。

  

  圖2 金屬陶瓷熱-力耦合損傷的TEM表徵,碳化鈦-高錳鋼在臨界溫度上下呈現出不同的表界面損傷形貌:(a-c)材料在常溫大氣條件下的磨損截面圖;(d)材料在高溫大氣條件下的磨損截面圖;(e-f)材料表面納米晶氧化膜的高分辨TEM圖像和傅立葉變換衍射斑點。

  

  圖3 理論計算闡明金屬陶瓷的微觀損傷機理:(a-d)基於相圖熱力學計算(CALPHAD)方法預測碳化鈦相在不同溫度、氣氛條件下的脫碳行為。

  

  圖4 理論計算闡明金屬陶瓷的微觀損傷機理:(a-b)基於Hamilton模型預測的碳化鈦相和高錳鋼相中的剪切應力分布。

  

  圖5 理論計算闡明金屬陶瓷的微觀損傷機理:(a-b)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預測的碳化鈦相脫碳、氧化後的力學性能變化。以上計算結果表明,低於臨界溫度,碳化鈦相表面氧化、脫碳,硬度下降;高於臨界溫度,碳化鈦相表面生成納米晶氧化膜,韌性增強。

  

  圖6 基於關鍵實驗和理論計算提出的金屬陶瓷熱-力耦合損傷機理。不同於傳統陶瓷材料,金屬陶瓷的服役性能具有溫度敏感性,其損傷機制轉變的臨界溫度由材料表面硬度、韌性及兩相協調變形性等因素共同決定。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金屬頂刊《ACTA》:抗壓強度達46GPa!突破金屬材料記錄
    導讀:在亞微米尺度上加工金屬樣品的能力提高了純金屬的強度極限到千兆帕斯卡(GPa)範圍。本文製造的Mo納米顆粒具有巨大的抗壓強度,其抗壓強度超過了金屬材料的先前強度記錄。通過在沉積在藍寶石上的Mo薄膜的兩階段固態脫溼過程中,通過控制退火氣氛來產生圓形和多面的顆粒。圓形顆粒在突然屈服之前經歷了巨大的彈性變形。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在如滲碳、滲氮、噴塗等表面處理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在如滲碳、滲氮、噴塗等表面處理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
  • 安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稀土表面改性的作用機制
    稀土在如滲碳、滲氮、噴塗等表面處理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稀土輔助滲氮被證明有助於促進擴滲速率,提高滲層厚度,改善滲層性能。然而,相應的機制尚不清晰。近年來,第一性原理計算被廣泛用來研究微觀尺度的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實驗現象深層次下的一些微觀機制。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三維界面,大幅提升納米金屬複合材料...
    發現三維界面複合材料能夠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不降低塑性,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可以分別提高50%和22%,為設計具有高強度而不降低塑性的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現有研究已經證實,金屬納米複合材料的機械性能比相應粗晶粒的金屬更高,納米複合材料的整體性能可以通過控制界面的原子結構進行定製。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維(2D)界面對材料性能的影響。
  • 金屬頂刊《ACTA》:闡明了!微合金化鐵素體鋼中相界面析出強化機制!
    並且首次研究了這類鋼中納米級間相析出物的共格和模量強化機制,其主要貢獻是晶界強化和納米級析出,分別為約280 MPa和395 MPa,團簇強化也比較明顯(~150-170 MPa)。沉澱硬化是一種有效的合金強化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提高高達150~300MPa的屈服強度。Ti,Nb,Mo,Cr和V是高強度低合金鋼鐵素體組織中常用的合金元素。
  • 氧化鋁陶瓷的5大表面金屬化工藝
    高純型氧化鋁陶瓷是指Al2O3含量在99.9%以上的陶瓷材料,由於其燒結溫度高達1650—1990℃,透射波長為1~6μm,一般製成熔融玻璃以取代鉑坩堝;利用其透光性及可耐鹼金屬腐蝕性用作鈉燈管;在電子工業中可用作集成電路基板與高頻絕緣材料。
  • 晟元新材陶瓷與金屬焊接中的氮化矽陶瓷金屬化
    在新能源汽車、儀器儀表等領域,陶瓷與金屬封接構成的器件材料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的陶瓷金屬化封接材料中比較成熟的是氧化鋁陶瓷的陶瓷金屬化焊接。在要求耐腐蝕、耐高溫、耐機械衝擊的應用場合中氧化鋁陶瓷的機械強度、耐腐蝕性、抗熱震性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在高溫耐腐蝕的陶瓷絕緣隔離管路、陶瓷封裝傳感器等領域,需要更高強度、熱震性更強、抗彎強度更高的陶瓷絕緣材料來代替氧化鋁陶瓷。常溫條件下,氧化鋯陶瓷的抗衝擊韌性、抗彎強度、絕緣性、耐腐蝕性是比較理想的材料,但氧化鋯陶瓷在達到300℃以上溫度時,會隨著氧濃度不平衡出現絕緣性下降的特性。
  •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1:06 河南大學趙勇團隊開發了長循環壽命的鋰硫電池用鋰金屬表面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策略。
  • 頂刊《Acta Materi》揭示熱處理對AM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
    雷射天地導讀:鈦合金是一種戰略金屬,在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其中Ti6Al4V合金(Ti64)是鈦合金中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鈦合金。 採用LPBF技術對鈦合金進行增材製造具有傳統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從而使得SLM技術在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得到密切的關注和青睞。
  • 首創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薄膜同時提升鎂合金的強度塑性
    然而Mg具有的六邊形緊密堆積(HCP)晶體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滑移系統使其發生塑性變形,限制了其延展性,也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目前研究人員致力於在微觀結構設計方面採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以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材料加工製造與表面工藝(金屬篇)
    金屬材料是工業設計常見的先用基礎材料之一,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金屬的材料的發展有著決定時代的意義,它決了一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就如人類最先使用的金屬青銅,青銅的使用讓人類文明從石器時代進入到一個農業、工業、軍事更加發達的時代。
  • 新型材料,無論是高分子,金屬材料,還是陶瓷,塑料等材料
    包括特殊材料學(如生物相容性,陶瓷/高分子複合材料,纖維化學相容性),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原子性質及物理特性,導電/導熱/隔熱/高分子失水/高分子粘結強度,納米材料)以及自然科學材料學(氣候科學,太陽能熱/太陽能電池)等等。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金屬材料的未來
    上世紀70年代,人們把信息、材料、能源作為社會文明的支柱。隨著高技術的興起,又把新材料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並列作為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標誌。如今,材料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工程領域,上世紀50年代的工程材料以金屬材料為主,但由於其比強度及比剛度較低,金屬材料在當今工程結構材料中所佔的份額日益減少。
  • 陶瓷和金屬焊接所用各類陶瓷膨脹係數和金屬膨脹係數選型
    陶瓷和金屬焊接(釺焊、封接等)工藝確定過程中,因材料型號眾多,陶瓷材料和金屬材料膨脹係數的配型問題一直是讓材料人感覺十分麻煩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查資料,而一些不是常用的材料配型資料又不是那麼容易檢索,今天給大家根據已有資料和自身多年來的經驗對陶瓷和金屬焊接(釺焊、封接等)應用中的材料配型問題做了一下總結
  • 8種常見金屬材料及其金屬表面處理工藝
    與其他金屬元素不同,鋁並不是以直接的金屬元素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而是從含50%氧化鋁(亦稱礬土)的鋁土礦中提煉出來的。以這種形態存在於礦物中的鋁也是我們地球上出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之一。當鋁這種金屬最早出現的時候,它並沒有被立刻應用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後來,針對其獨特功能和特性的一批新產品逐漸問世,這種高科技材料也逐漸擁有越來越寬闊的市場。
  • 盧柯榮獲2019年度Acta Materialia金質獎章
    Materials Society,簡稱TMS,是國際材料界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的學會之一)第148屆年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院士被授予「2019年度Acta Materialia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納米金屬材料領域做出的開創性研究和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傑出領導力
  • 西北工大發表頂刊綜述: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閆娜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科院金屬所合作在材料領域頂刊綜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31.56上發表題為「Shear Localization in Metallic Materials at High Strain Rates」的長篇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