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對馬氏體不鏽鋼顯微組織和性能影響

2020-11-25 騰訊網

摘 要:藉助強度和硬度測量手段以及顯微組織觀察及EDS能譜分析,研究了奧氏體化溫度和時間、回火溫度對一種實驗室冶煉的馬氏體不鏽鋼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奧氏體化溫度可以顯著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能,當奧氏體化工藝為1050 ℃-60 min時,材料的硬度最大(49HRC),抗拉強度最高(1800 MPa)。在回火溫度為400~500 ℃的範圍內,回火溫度的升高導致了 M7C3 相的沉澱和二次硬化,使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強度輕微升高;當回火溫度進一步升高至 700 ℃時,M7C3碳化物發生粗化並部分地轉變為M23C6碳化物,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強度明顯降低。試樣在200℃和700℃回火後的拉伸斷口表現出混合斷裂機理(脆性和韌性),而在500 ℃表現為韌性特徵。該材料最佳的熱處理工藝為1050℃-60min 奧氏體化處理+500℃-60min 回火處理。

關鍵詞: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力學性能

馬氏體不鏽鋼由於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製造組件。與其它不鏽鋼不同的是, 馬氏體不鏽鋼的性能可以隨著熱處理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這些鋼通常被廣泛應用於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混合器葉片、切割工具和海上石油開採平臺等過熱或過冷的服役環境中[1-3]。在退火條件下, 馬氏體不鏽鋼會產生一種含有球化碳化物的鐵素體基質微觀結構, 如果想完全得到馬氏體結構而不產生鐵素體和殘餘奧氏體, 完善的熱處理工藝是非常必要的[4-5]。

根據材料的化學成分和熱處理工藝,馬氏體不鏽鋼主要由馬氏體、未溶解的碳化物、δ鐵素體等微觀組織構成。因此,對於特定成分的鋼材料, 強度和耐腐蝕性完全取決於碳和奧氏體中其他合金元素的含量[6-7]。對含碳量超過 0.2wt%的中碳馬氏體不鏽鋼,碳元素可以完全溶解於鐵素體基體中。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材料的晶粒粗化、 脫碳和過奧氏體化[5]。此外,殘餘應力的存在可明顯地降低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合理的熱處理工藝可以減少應力和促進碳化物的分解。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工藝選擇合適能夠獲得理想的顯微組織, 保證材料的優良性能。

1 試驗材料及分析方法

選用試驗鋼在真空感應爐中進行生產, 材料的基本化學成分如表 1 所示。鋼坯的熱鍛 在 900~1000℃,然後在700℃時進行退火處理,最後空冷至室溫。

將鋼坯沿縱向進行切割至合適尺寸, 以用於熱處理試驗。試樣的奧氏體化溫度選擇為 980、1015 和1050℃,奧氏體化時間為 30、60 和 120 min,然後在將鋼坯沿縱向進行切割至合適尺寸, 以用於熱處理試驗。試樣的奧氏體化溫度選擇為 980、1015 和1050℃,奧氏體化時間為30、60 和120min,然後在200~700 ℃之間進行回火處理,回火時間為60min。將以上熱處理後的試樣進行強度和硬度測量、顯微組織觀察及 EDS 能譜分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微觀組織觀察及 EDS 能譜分析

圖1所示為經不同奧氏體化溫度處理的試樣光學顯微組織。試樣的奧氏體化溫度分別為 1050、1015和980 ℃,奧氏體化時間均為60min,然後統一在200℃下回火60min。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 試樣組織中的板條馬氏體比例顯著增多,980℃奧氏體化後材料組織中的馬氏體比例最低。將金相試樣放置在空氣中一周後出現了大量的腐蝕界面,說明其耐蝕性顯著降低。為了保證馬氏體不鏽鋼組織中的馬氏體含量, 選擇該材料的奧氏體化溫度為 1050℃。

圖2(a)~(c)為不同回火溫度處理後試樣的掃描電鏡組織。圖2(a1)~(c1)為其對應的EDS能譜分析結果。試樣的回火溫度分別為 200、500 和700℃,回火時間均為60min,各試樣的奧氏體化工藝一致,均為 1050℃-60min。從圖 2 中可看出,200 、500和 700 ℃回火後試樣組織中的碳化物組成分別為M23C6、M7C3 和 M23C6,而且隨著回火溫度的升高,材料組織中的析出相數量明顯增多。

2.2 硬度測量及分析

圖 3 所示為不同奧氏體化工藝對試樣硬度的影響,各試樣的回火工藝均為 200℃-60min。從圖中可看出,當奧氏體化溫度為1050℃、奧氏體化時間不超過 60min 時,試樣可以獲得最大的硬度。對於馬氏體不鏽鋼而言,硬度是由馬氏體板條在組織中的分布所決定的[3]。當馬氏體相中的合金元素含量越高、殘餘奧氏體越少時,材料的硬度越高。奧氏體化溫度的提高可以改善合金元素的均勻性、 減少殘餘奧氏體的含量,因此可以促進材料硬度的提高。但奧氏體化時間過長,會導致材料晶粒的異常長大,材料的強硬度異常惡化。

保持試樣的奧氏體化工藝一定 (1050 ℃-60min),當試樣經200~700℃回火60min後,各試樣的硬度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看出,當試樣的回火溫度為 200~400℃時,試樣的硬度值輕微下降;在400~500℃回火溫度內,材料的硬度小幅度提高,這可以歸因於二次硬化現象,通常與馬氏體板條內的M7C3碳化物的形成有關。在500~700℃的回火溫度範圍內,材料的硬度大幅度下降,這種軟化行為的發生是由於材料組織中的M7C3碳化物開始粗化並部分轉變為M23C6碳化物。

2.3 強度測量及斷口觀察

圖 5 為 不 同 奧 氏 體 化 溫 度 下 的 應 力-應 變 曲線。奧氏體溫度分別為 980、1015 和 1050℃,奧氏體化時間為 60 min, 奧 氏體化後均 在 200 ℃保 溫 60min 進行回火處理。從圖中可看出,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其抗拉強度會有所升高但變化不明顯。在1050℃時,其抗拉強度達到 1800 MPa;這 主要是由於隨著奧氏體溫度的升高, 板條馬氏體的數量明顯增多,板條馬氏體屬於硬質相,其抗拉強度會升高,但是在這個溫度範圍內淬火, 中等大小的奧氏體晶粒長大,又會降低其抗拉強度。所以總的抗拉強度會升高但變化並不是很大。

保持試樣的奧氏體化工藝 一 定 (1050℃-60min),當試樣經 200~700℃回火 60min 後拉伸強度和屈服強度隨回火溫度的變化如圖 6 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回火溫度從 200℃提高到 400℃時,強度輕微降低;當回火溫度從 400℃升高至 500℃範圍內,材料的強度由於二次強化而出現一定的增加;隨著回火溫度進一步升高至 700℃,材料的強度顯著惡化。材料強度隨回火溫度的變化與硬度變化規律一致。

經不同回火溫度處理後試樣拉伸斷口 SEM 照片如圖 7 所示。當回火溫度為 500℃時,試樣的斷口出現了明顯的塑性變形,其斷口形貌呈韌窩狀。而回火溫度為 200和 700℃時,僅在少量微孔中發現了韌窩,絕大部分呈現出河流花樣。而事實上,200和 700℃回火溫度下的試樣均為混合斷裂,斷裂面主要表現為河流狀斷裂或是含有少量纖維狀韌性區域的脆性混合斷裂,韌窩狀主要存在於基質 / 碳化物界面。

綜合以上檢測數據,對該材料而言,最佳的熱處理工藝為 1050℃-60 min 奧氏體化處理+500℃-60min 回火處理。該熱處理工藝既能保證材料的強硬度和組織中的馬氏體含量,具有一定的韌性特徵,綜合力學性能最佳。

3 結論

(1)隨著奧氏體溫度的升高, 試樣組織中板條馬氏體數量明顯增多,抗拉強度升高,硬度升高。當回火工藝保持200 ℃-60min一定時, 材料經1050℃奧氏體化 60 min 後具備最高的抗拉強度(1800MPa)和硬度(49HRC)。

(2)當回火溫度為 400~500℃時,材料的洛氏硬度和抗拉強度由於M7C3 碳化物的析出和二次強化輕微升高;當回火溫度進一步升高至 700℃,M7C3碳化物發生軟化開始粗化並部分地轉變為M23C6 碳化物,材料的洛氏硬度和抗拉強度明顯降低。

(3)200和700℃回火溫度下的試樣均為混合斷裂,斷裂面主要表現為河流狀斷裂或是含有少量纖維狀韌性區域的脆性混合斷裂;當回火溫 度為500℃時,試樣的斷口出現了明顯的塑性變形,其斷口形貌呈韌窩狀。

(4)該材料最佳的熱處理工藝為1050 ℃-60min 奧氏體化處理+500℃-60min 回火處理,既能保證材料的強度、硬度又具有一定的韌性特徵,綜合力學性能最佳。

參考文獻:

[1] 白鶴,王伯健.馬氏體 不 鏽 鋼 成 分、工藝和耐蝕性的進展[J].特殊鋼,2009,30(2):30-33.

[2] 孫霞,劉春明.鑄造低碳馬氏體不鏽鋼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鑄造,2007,56(1):1-5.

[3] 黃維浩,任曉,何龍.熱處理工藝對馬氏體不鏽鋼 X39CrMo17-1組織和性能影響的研究[J].動力工程學報,2016,36(7):583-588.

[4] 周世鋒,王昱成,李向陽,等.ZG0Cr13Ni5Mo 馬氏體不鏽鋼模擬焊接 HAZ 組織與性能[J].焊接學報,2004,25(4):63-66.

[5] 馬龍騰,王立民,胡勁,等.AISI403 馬氏體不鏽鋼的熱變形特性研究[J].材料工程,2013,41(5):38-43.

[6] 袁武華,龔雪輝,孫永慶,等.0Cr16Ni5Mo 低碳馬氏體不鏽鋼的熱變形行為及其熱加工圖[J].材料工程,2016,44(5):8-14.

[7] 王培,陸善平,李殿中,等.低加熱速率下 ZG06Cr13Ni4Mo 低碳馬氏體不鏽鋼回火過程的相變研究[J].金屬學報,2008,44(6):681-685.

章來源:《熱加工工藝》雜誌

熱家網培訓:感應器設計培訓│基礎知識培訓│熱處理工程培訓│金相培訓│CQI-9培訓

免責聲明:「熱家網」所推送的文章,本著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的目的進行摘錄,僅供讀者參考交流。文中的文字、圖片等信息,如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確認並支付相應的稿酬。如果大家對文章的內容有疑問,可以在底部留言。

相關焦點

  • 馬氏體鋼的焊接技巧方法
    馬氏體鋼(MS—MartensiticSteel)的顯微組織幾乎全部為馬氏體組織。其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其最高強度可達1600MPa,需進行回火處理以改善其塑性,使其在如此高的強度下,仍具有足夠的成形性能,是目前商業化高強度鋼板中強度級別最高的鋼種。
  • 加工馬氏體不鏽鋼Cr13用什麼車刀?
    馬氏體不鏽鋼,是不鏽鋼的一種,這種類型的不鏽鋼可以通過熱處理後調整其力學性能,也就是在淬火後可硬化,典型的牌號為Cr13型,如2Cr13、3Cr13、4Cr13等。
  • 頂刊《Acta Materi》揭示熱處理對AM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
    從而使得SLM技術在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得到密切的關注和青睞。但SLM製造的鈦合金同變形鈦合金相比,往往強度高而韌性不足。經常會採用熱處理來改善其組織和性能,以使得強度和韌性取得平衡。 SLM-Ti64具有獨特的α′馬氏體顯微組織 (圖1)。 學術界普遍認為SLM-Ti64塑性差與α′相的脆性有關。然而,熱處理導致是如何影響其機型性能的,目前學界對其對材料變形機制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
  • 金屬熱處理過程中的硬度、力學性能及組織不合格問題解析
    加熱溫度偏低和保溫時間不足使得原珠光體組織未能完全轉變為奧氏體和轉變的奧氏體成分不均勻,淬火後得不到完全馬氏體組織,結果使工件淬火後形成軟點。  圖1為T12鋼製造的手用絲錐因加熱不足形成的顯微組織:細針馬氏體+淬火託氏體+珠光體。性能上表現為硬度不均勻。
  • 馬氏體時效鋼強化工藝特點
    與傳統的高強度鋼不同,它不是用碳而是靠金屬間化合物的彌散析出來強化,這使其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熱處理工藝簡單方便,這是由於馬氏體轉變不受冷卻速度的影響,不會出現像淬火回火鋼中常出現的淬透性問題,熱處理變形小,加工性能及焊接性能都很好。馬氏體時效鋼的顯著特點是在超高強度下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優異的斷裂韌性,這使它不僅可以取代傳統的高強度鋼,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內獲得別的材料難以替代的應用。
  • 鋼材的熱處理組織缺陷與預防對策
    熱處理是手段,使用性能是目的,而組織則是機械性能的基礎和保證。鋼鐵材料成分、組織與性能的關係可以用圖1 來示意。熱處理產生的組織不合格是指通過宏觀觀察和顯微分析發現的組織不符合技術條件要求或者明顯熱處理組織缺陷。
  • 深冷處理工藝對熱處理產品性能的影響
    深冷處理是將金屬在 -150 ℃下進行處理,使柔軟的殘餘奧氏體幾 乎全部轉變成高強度的馬氏體, 並能減少表面疏鬆, 降低表面粗糙度 的一個熱處理後工序,當這個工序完成後,不僅僅是表面,幾乎可以 使整個金屬的強度增加,耐磨性增加, 韌性增加, 其他性能指標改善, 從而使得模具和刀具翻新數次後仍然具有高的耐磨性和高的強度, 壽 命成倍增加。
  • ACTA開發出低成本、高強度、高延伸率含碳奧氏體-馬氏體時效鋼
    兩種合金通過富鉻和富鉬的碳化物和富錳的回覆奧氏體的同時析出而改善性能。觀察到的微觀結構主要由微米級和納米級Mn偏析主導,這些偏析決定了局部的Ac3溫度。兩種合金均發生奧氏體回復,兩種情況均在16h達到峰值。時效16小時後獲得的複雜的微觀結構使強度達到了1.3GPa,伸長率達到了18%。高強度高延伸率主要是由於略微過時效但仍然較強的馬氏體和30%的奧氏體相結合提高了加工硬化和延伸率。
  • 金屬頂級期刊論文:首次報導一種新的馬氏體相變機理!
    增材製造鈦合金馬氏體相變機理研究尚無共識,對顯微/納米結構演變(馬氏體相分解)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相變機理:通過熱處理過程中元素濃度變化逐步置換晶格中的 Al, V和Ti原子。在基於雷射的獨特AM系統中,熔融層的冷卻速率極高(約103-108K/s),合金將形成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的亞穩定針狀馬氏體相,而常規處理(冷卻速率0.5K/s)將產生典型的α+β(平衡)結構,導致增材製造的合金具有出色的疲勞性能。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基於合金的微觀結構了解不同的熱處理周期對機械性能的影響。
  • 真空熱處理工藝
    待處理材料或工件在真空或保護氣體環境下,通過電阻或感應加熱到適宜的溫度,並在此溫度中保持一定時間後,又在不同的冷卻介質中以不同的速度進行冷卻,從而改變待處理材料或工件的表面或內部的顯微組織結構以達到消除、控制某些缺陷,改善、提高其性能和質量的一種工藝。 真空熱處理主要分為哪幾種?
  • 熱處理和金相知識
    最高溶碳量為2.06%,在一般情況下,具有高的塑性,但強度和硬度低,HB=170-220,奧氏體組織除了在高溫轉變時產生以外,在常溫時亦存在於不鏽鋼、高鉻鋼和高錳鋼中,如奧氏體不鏽鋼等  滲碳體(C)  1.組織:鐵和碳的化合物(Fe3C)  2.特性:呈複雜的八面體晶格。
  • 熱處理正火回火的解釋及熱處理的工藝特點
    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熱處理的正火和回火的解釋  1.
  • 固溶熱處理和穩定化處理的功能與優勢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經穩定化處理比進行固溶熱處理的奧氏體不鏽鋼,具有更好的綜合機械性能,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先來了解下各自的功能與優勢。     碳在奧氏體不鏽鋼中的溶解度與溫度有很大影響。    固溶熱處理中的快速冷卻似乎象普通鋼的淬火,但此時的『淬火』與普通鋼的淬火是不同的,前者是軟化處理,後者是淬硬(形成馬氏體)。後者為獲得不同的硬度所採取的加熱溫度也不一樣,但沒到1100℃。
  • 熱處理「四把火」到底是什麼?
    熱處理的「四把火」十分重要,今天機械知網分享這篇總結性的文章,方便知友們對比看、收藏和轉發。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製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 深入剖析熱處理應力及其影響
    熱處理殘餘力是指工件經熱處理後最終殘存下來的應力,對工件的形狀、尺寸和性能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當它超過材料的屈服強度時,便引起工件的變形,超過材料的強度極限時就會使工件開裂,這是它有害的一面,應當減少和消除。但在一定條件下控制應力使之合理分布,就可以提高零件的機械性能和使用壽命,變有害為有利。
  • 滲碳鋼和氮化鋼及其熱處理
    許多機器零件要求表面有高的疲勞強度和耐磨性,這就需要進行表面化學熱處理。滲碳鋼和氮化鋼是為適應於滲碳和氮化熱處理工藝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鋼種。例如齒輪及軸等零件,除要求高的強度及韌性外,高的表面耐磨性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 為什麼說「賦予」和「保證」是鋼材熱處理作用的經典表述?
    鋼材熱處理的作用,可以說出很多來,但是最為經典的表述為「賦予製品要求的力學性能」和「保證後續工序中的加工性能」。「賦予」和「保證」概括了熱處理的作用,也表述了熱處理是幹什麼的。  1)退火  退火主要是使鋼軟化的熱處理,退火的目的是:使鋼軟化,提高鋼材在下個工序的加工性;在後續熱處理前,使鋼的組織均勻化;提高鋼的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退火的應用範圍很廣。
  • 乾貨|金屬學與熱處理名詞解釋匯總
    1 熱處理 在生產中,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使鋼發生固態相變,藉此改變其內部組織結構,從而達到 改善力學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稱為熱處理。
  • 含氮不鏽鋼製軸承套圈,硬度低的原因分析及預防
    含氮不鏽鋼是一種新型的耐蝕性軸承鋼,牌號為40Cr15Mo2VN。與傳統軸承不鏽鋼9Cr18相比,含氮不鏽鋼在力學性能相當的情況下,不僅接觸疲勞壽命優於9Cr18,而且耐鹽霧腐蝕性能遠優於9Cr18。含氮不鏽鋼熱處理後硬度要求≥58HRC,某型號含氮不鏽鋼製軸承套圈在熱處理後發現表面硬度為55~56HRC,低於標準要求。
  • 常用不鏽鋼緊固件牌號介紹
    不鏽鋼大多數材料都能製成鋼絲和盤條用於緊固件生產,不鏽鋼按金相組織分有:鐵素體型不鏽鋼、馬氏體型不鏽鋼、金雕體型不鏽鋼、沉澱硬化型不鏽鋼和金雕體-鐵素體(雙相)型不鏽鋼5大類型等。06Cr11Ti(0Cr11Ti)有優良的高溫性能,用於製造要求耐腐蝕、耐熱低等級緊固件。 10Cr17(1Cr17)普通Cr不鏽鋼,常用的一般用途耐蝕不鏽鋼,耐腐蝕性能好,不能熱處理強化,用於要求耐腐蝕、耐熱,而強度一般的緊固件,它的耐腐蝕性能和耐熱性能比12Cr13(1Cr13)好。 3、馬氏體型不鏽鋼 馬氏體型不鏽鋼的C含量為0.08%-1.00%,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