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熱處理應力及其影響

2021-01-10 熱處理之家

熱處理殘餘力是指工件經熱處理後最終殘存下來的應力,對工件的形狀、尺寸和性能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當它超過材料的屈服強度時,便引起工件的變形,超過材料的強度極限時就會使工件開裂,這是它有害的一面,應當減少和消除。但在一定條件下控制應力使之合理分布,就可以提高零件的機械性能和使用壽命,變有害為有利。分析鋼在熱處理過程中應力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使之合理分布對提高產品質量有著深遠的實際意義。例如關於表層殘餘壓應力的合理分布對零件使用壽命的影響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

一、鋼的熱處理應力

工件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由於表層和心部的冷卻速度和時間的不一致形成溫差,就會導致體積膨脹和收縮不均而產生應力,即熱應力。在熱應力的作用下,由於表層開始溫度低於心部,收縮也大於心部而使心部受拉,當冷卻結束時,由於心部最後冷卻體積收縮不能自由進行而使表層受壓心部受拉。即在熱應力的作用下最終使工件表層受壓而心部受拉。這種現象受到冷卻速度,材料成分和熱處理工藝等因素的影響。當冷卻速度愈快,含碳量和合金成分愈高,冷卻過程中在熱應力作用下產生的不均勻塑性變形愈大,最後形成的殘餘應力就愈大。另一方面鋼在熱處理過程中由於組織的變化即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時,因比容的增大會伴隨工件體積的膨脹,工件各部位先後相變,造成體積長大不一致而產生組織應力。組織應力變化的最終結果是表層受拉應力,心部受壓應力,恰好與熱應力相反。組織應力的大小與工件在馬氏體相變區的冷卻速度,形狀,材料的化學成分等因素有關。

實踐證明,任何工件在熱處理過程中,只要有相變,熱應力和組織應力都會發生。只不過熱應力在組織轉變以前就已經產生了,而組織應力則是在組織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在整個冷卻過程中,熱應力與組織應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工件中實際存在的應力。這兩種應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十分複雜的,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成分、形狀、熱處理工藝等。就其發展過程來說只有兩種類型,即熱應力和組織應力,作用方向相反時二者抵消,作用方向相同時二者相互疊加。不管是相互抵消還是相互疊加,兩個應力應有一個佔主導因素,熱應力佔主導地位時的作用結果是工件心部受拉,表面受壓。組織應力佔主導地位時的作用結果是工件心部受壓表面受拉。

二、熱處理應力對淬火裂紋的影響

存在於淬火件不同部位上能引起應力集中的因素(包括冶金缺陷在內),對淬火裂紋的產生都有促進作用,但只有在拉應力場內(尤其是在最大拉應力下)才會表現出來,若在壓應力場內並無促裂作用。

淬火冷卻速度是一個能影響淬火質量並決定殘餘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能對淬火裂紋賦予重要乃至決定性影響的因素。為了達到淬火的目的,通常必須加速零件在高溫段內的冷卻速度,並使之超過鋼的臨界淬火冷卻速度才能得到馬氏體組織。就殘餘應力而論,這樣做由於能增加抵消組織應力作用的熱應力值,故能減少工件表面上的拉應力而達到抑制縱裂的目的。其效果將隨高溫冷卻速度的加快而增大。而且,在能淬透的情況下,截面尺寸越大的工件,雖然實際冷卻速度更緩,開裂的危險性卻反而愈大。這一切都是由於這類鋼的熱應力隨尺寸的增大實際冷卻速度減慢,熱應力減小,組織應力隨尺寸的增大而增加,最後形成以組織應力為主的拉應力作用在工件表面的作用特點造成的。並與冷卻愈慢應力愈小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對這類鋼件而言,在正常條件下淬火的高淬透性鋼件中只能形成縱裂。

避免淬裂的可靠原則是設法儘量減小截面內外馬氏體轉變的不等時性。僅僅實行馬氏體轉變區內的緩冷卻不足以預防縱裂的形成。一般情況下只能產生在非淬透性件中的弧裂,雖以整體快速冷卻為必要的形成條件,可是它的真正形成原因,卻不在快速冷卻(包括馬氏體轉變區內)本身,而是淬火件局部位置(由幾何結構決定),在高溫臨界溫度區內的冷卻速度顯著減緩,因而沒有淬硬所致。產生在大型非淬透性件中的橫斷和縱劈,是由以熱應力為主要成份的殘餘拉應力作用在淬火件中心,而在淬火件末淬硬的截面中心處,首先形成裂紋並由內往外擴展而造成的。為了避免這類裂紋產生,往往使用水--油雙液淬火工藝。在此工藝中實施高溫段內的快速冷卻,目的僅僅在於確保外層金屬得到馬氏體組織,而從內應力的角度來看,這時快冷有害無益。其次,冷卻後期緩冷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降低馬氏體相變的膨脹速度和組織應力值,而在於儘量減小截面溫差和截面中心部位金屬的收縮速度,從而達到減小應力值和最終抑制淬裂的目的。

三、殘餘壓應力對工件的影響

滲碳表面強化作為提高工件的疲勞強度的方法應用得很廣泛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它能有效的增加工件表面的強度和硬度,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另一方面是滲碳能有效的改善工件的應力分布,在工件表面層獲得較大的殘餘壓應力,提高工件的疲勞強度。如果在滲碳後再進行等溫淬火將會增加表層殘餘壓應力,使疲勞強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有人對35SiMn2MoV鋼滲碳後進行等溫淬火與滲碳後淬火低溫回火的殘餘應力進行過測試:

從上表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等溫淬火比通常的淬火低溫回火工藝具有更高的表面殘餘壓應力。等溫淬火後即使進行低溫回火,其表面殘餘壓應力,也比淬火後低溫回火高。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滲碳後等溫淬火比通常的滲碳淬火低溫回火獲得的表面殘餘壓應力更高,從表面層殘餘壓應力對疲勞抗力的有利影響的觀點來看,滲碳等溫淬火工藝是提高滲碳件疲勞強度的有效方法。滲碳淬火工藝為什麼能獲得表層殘餘壓應力?滲碳等溫淬火為什麼能獲得更大的表層殘餘壓應力?

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表層高碳馬氏體比容比心部低碳馬氏體的比容大,淬火後表層體積膨脹大,而心部低碳馬氏體體積膨脹小,制約了表層的自由膨脹,造成表層受壓心部受拉的應力狀態。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高碳過冷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的開始轉變溫度(Ms),比心不含碳量低的過冷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Ms)低。這就是說在淬火過程中往往是心部首先產生馬氏體轉變引起心部體積膨脹,並獲得強化,而表面還末冷卻到其對應的馬氏體開始轉變點(Ms),故仍處於過冷奧氏體狀態,&127;具有良好的塑性,不會對心部馬氏體轉變的體積膨脹起嚴重的壓製作用。隨著淬火冷卻溫度的不斷下降使表層溫度降到該處的(Ms)點以下,表層產生馬氏體轉變,引起表層體積的膨脹。但心部此時早已轉變為馬氏體而強化,所以心部對表層的體積膨脹將會起很大的壓製作用,使表層獲得殘餘壓應力。而在滲碳後進行等溫淬火時,當等溫溫度在滲碳層的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Ms)以上,心部的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Ms)點以下的適當溫度等溫淬火,比連續冷卻淬火更能保證這種轉變的先後順序的特點(即保證表層馬氏體轉變僅僅產生於等溫後的冷卻過程中)。當然滲碳後等溫淬火的等溫溫度和等溫時間對表層殘餘應力的大小有很大的影響。有人對35SiMn2MoV鋼試樣滲碳後在260℃和320℃等溫40分鐘後的表面殘餘應力進行過測試,發現在260℃等溫比在320℃等溫的表面殘餘應力要高出一倍多,可見表面殘餘應力狀態對滲碳等溫淬火的等溫溫度是很敏感的。不僅等溫溫度對表面殘餘壓應力狀態有影響,而且等溫時間也有一定的影響。有人對35SiMn2V鋼在310℃等溫2分鐘,10分鐘,90分鐘的殘餘應力進行過測試。2分鐘後殘餘壓應力為-20kg/mm,10分鐘後為-60kg/mm,60分鐘後為-80kg/mm,60分鐘後再延長等溫時間殘餘應力變化不大。

從上面的討論表明,滲碳層與心部馬氏體轉變的先後順序對表層殘餘應力的大小有重要影響。滲碳後的等溫淬火對進一步提高零件的疲勞壽命具有普遍意義。此外能降低表層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Ms)點的表面化學熱處理如滲碳、氮化、氰化等都為造成表層殘餘壓應力提供了條件,如高碳鋼的氮化--淬火工藝,由於表層,氮含量的提高而降低了表層馬氏體開始轉變點(Ms),淬火後獲得了較高的表層殘餘壓應力使疲勞壽命得到提高。又如氰化工藝往往比滲碳具有更高的疲勞強度和使用壽命,也是因氮含量的增加可獲得比滲碳更高的表面殘餘壓應力之故。此外,從獲得表層殘餘壓應力的合理分布的觀點來看,單一的表面強化工藝不容易獲得理想的表層殘餘壓應力分布,而複合的表面強化工藝則可以有效的改善表層殘餘應力的分布。如滲碳淬火的殘餘應力一般在表面壓應力較低,最大壓應力則出現在離表面一定深度處,而且殘餘壓力層較厚。氮化後的表面殘餘壓應力很高,但殘餘壓應力層很溥,往裡急劇下降。如果採用滲碳-氮化複合強化工藝,則可獲得更合理的應力分布狀態。因此表面複合強化工藝,如滲碳--氮化,滲碳--高頻淬火等,都是值得重視的方向。

四、結論

1、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應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有害的。但我們可以控制熱處理工藝儘量使應力分布合理,就可將其有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變有害為有利。

2、當熱應力佔主導地位時應力分布為心部受拉表面受壓,當組織應力佔主導地時應力分布為心部受壓表面受拉。

3、在高淬透性鋼件中易形成縱裂,在非淬透性工件中往往形成弧裂,在大型非淬透工件中容易形成橫斷和縱劈。

4、滲碳使表層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Ms)點下降,可導致淬火時馬氏體轉變順序顛倒,心部首先發生馬氏體轉變而後才波及到表面,可獲得表層殘餘壓應力而提高抗疲勞強度。

5、滲碳後進行等溫淬火可保證心部馬氏體轉變充分進行以後,表層組織轉變才進行。使工件獲得比直接淬火更大的表層殘餘壓應力,可進一步提高滲碳件的疲勞強度。

6、複合表面強化工藝可使表層殘餘壓應力分布更合理,可明顯提高工件的疲勞強度。

多功能熱處理設備

相關焦點

  • 滲碳鋼和氮化鋼及其熱處理
    耐磨性的提高必須配合強韌化熱處理,同時設法提高表面硬度,其中工程上最有效、最實用的方法就是通過化學熱處理,也就是滲碳及氮化來實現。1)滲碳鋼及其熱處理①滲碳鋼的服役條件和性能要求以齒輪為例分折滲碳鋼的工作條件及對使用性能的要求。
  • 焊接殘餘應力對焊接結構的影響
    焊接殘餘應力對焊接結構的影響1.焊接殘餘應力對結構靜載強度的影響對於光滑構件,只要材料有足夠的塑性,塑性變形可使截面上的應力均勻化,殘餘應力的存在並不影響構件的承載能力,即對靜載強度沒有影響;如果材料處於脆性狀態或經熱處理的材料以及三向應力作用下的材料,由於材料不能塑性變形
  • 銅及其銅合金加工退火技術_銅材熱處理_銅材無鉻酸洗工藝
    銅材及其銅合金退火技術的必要性銅材及其銅合金在加工過程中,加工往往會是銅件硬化,雖然硬化可以提高銅和銅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但也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和韌性,冷加工(冷軋、冷衝或冷拔)後的型材(線材、棒材、板材)再作進一步冷變形時將成為困難。
  • 15CrMoR容器板熱處理加工工藝與表面滲碳處理技術
    假設茌地應力幅下展了個循環系統,在該震幅下總使用壽命;的一部分竹,Ⅳ;覺得是被耗費了,因而在很多荷載幅下無效的規範為,這一線形積累損害定義稱之為定律。15CrMoR容器板304L更耐腐蝕,304L含碳少,304用途廣泛,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耐熱性,低溫強度和機械特性;衝壓彎曲等熱加工性好,無熱處理硬化現象(無磁性,使用溫度-196°C~800°C),304L焊接後或消除應力後,其抗晶界腐蝕能力好;在未進行熱處理的情況下,亦能保持良好的耐腐蝕性,使用溫度-196°C-800°C。
  • 乾貨:焊接應力消除的方法,了解一下!
    由於焊接應力對焊接結構質量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如何降低和消除焊接殘餘應力成為焊接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們也提出了多種消除和降低焊接殘餘應力的方法。包括熱處理法、錘擊法、振動法、拋丸處理法、機械拉伸法、超聲波衝擊法等多種方法,有時多種方法結合使用。
  • 深冷處理工藝對熱處理產品性能的影響
    深冷處理是將金屬在 -150 ℃下進行處理,使柔軟的殘餘奧氏體幾 乎全部轉變成高強度的馬氏體, 並能減少表面疏鬆, 降低表面粗糙度 的一個熱處理後工序,當這個工序完成後,不僅僅是表面,幾乎可以 使整個金屬的強度增加,耐磨性增加, 韌性增加, 其他性能指標改善, 從而使得模具和刀具翻新數次後仍然具有高的耐磨性和高的強度, 壽 命成倍增加。
  • 我國軸承材料及熱處理的發展方向!
    結合熱處理淬火變形控制技術,可減少熱處理後的精加工留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機加工效率,同時改善精加工後軸承零件的表面狀態,如表面的碳含量、組織、硬度及應力狀態等。淬回火後零件的變形(包括尺寸變化和形狀變化)受很多因素影響,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如零件的形狀與尺寸、原始組織的均勻性、淬火前的粗加工狀態(車削時進刀量的大小、機加工的殘餘應力等)、淬火時的加熱速度與溫度、工件的擺放方式、入油方式、淬火介質的特性與循環方式、介質的溫度等均會影響零件的變形。
  • 常用熱處理方法
    安裝工程施工中的熱處理一般分為焊前預熱和焊後熱處理兩部分。  焊前預熱  對焊件進行焊前預熱,可防止或減少應力的產生。  預熱的作用在於提高焊接接頭溫度,減少焊縫金屬與母材間的溫差,降低焊縫冷卻速度,控制鋼材組織轉變,避免在熱影響區中形成脆性馬氏體,減輕局部硬化,改善焊縫質量,同時由於預熱減緩熔池冷卻速度,有利於排氣、排渣,故可減少氣孔、夾渣等缺陷。  焊後熱處理  安裝工程施工中,常遇到的焊後熱處理過程主要有退火、回火、正火及淬火工藝。
  • 深入剖析新能源汽車絕緣檢測
    今天在這裡與大家探討一下新能源汽車絕緣檢測的方法、設計難點及其優缺點,重點剖析基於電橋法的絕緣檢測,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在我的上篇文章《高壓需謹慎之深入剖析新能源汽車高壓系統需求及設計》裡,已經提到絕緣檢測是整車高壓安全的需求而來。絕緣檢測功能是整車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能,更是新能源汽車的標誌性功能。
  • 引起熱處理變形的因素
    鐵碳相圖對於零件熱處理來說,最令人頭疼的就是零件變形量了!引起熱處理變形的因素頗多,但是總結起來,基本上以三點為主:1、固態相變時,不同相的質量體積變化必然引起體積變化,造成零件的脹與縮的尺寸變化;2、熱應力,包括急熱熱應力和急冷熱應力,當它們超過零件在該溫度下所具有的屈服極限時,將使零件產生塑性變形,造成零件形狀變化,即歪扭,或稱為畸變;3、組織轉變時的應力也會引起形狀的改變,即畸變。
  • 焊接殘餘應力是怎麼產生的?如何檢測焊接應力?
    #焊件在焊接過程中,熱應力、相變應力、加工應力等超過屈服極限,以致冷卻後焊件中留有未能消除的應力。可攜式焊接應力分析儀檢測現場由於焊接材料的熔化,焊縫附近會發生微觀結構變化。這導致了熱影響區(HAZ)的發展。對於較高屈服強度的材料,HAZ可能導致較低的硬度和鬆弛的有益殘餘應力。
  • 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關鍵問題~
    奧氏體不鏽鋼,顧名思義其組織為奧氏體,奧氏體不鏽鋼的熱處理十分重要,因為奧氏體不鏽鋼的重要任務是耐蝕,熱處理不當,其耐蝕性能會大打折扣,本文主要向大家講述奧氏體不鏽鋼的熱處理。     奧氏體不鏽鋼,是常見的不鏽鋼(18-8鋼),如廚房中很多餐具都是奧氏體不鏽鋼做的。奧氏體不鏽鋼,顧名思義其組織為奧氏體,它沒有磁性,沒有淬硬性。
  • 熱處理對滌綸針刺非織造布的影響
    熱處理對滌綸針刺非織造布的影響 2014-05-12 14:30:25 來源:慧聰網 作者:劉一刀   針刺非織造技術是我國非織造行業中發展較早的生產技術,
  • 熱處理對馬氏體不鏽鋼顯微組織和性能影響
    摘 要:藉助強度和硬度測量手段以及顯微組織觀察及EDS能譜分析,研究了奧氏體化溫度和時間、回火溫度對一種實驗室冶煉的馬氏體不鏽鋼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
  • 熱處理正火回火的解釋及熱處理的工藝特點
    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熱處理的正火和回火的解釋  1.
  • 航空領域真空熱處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經過真空熱處理的關鍵構件,不但可以保證其所要求的組織、力學性能與工藝性能,還可以深入挖掘出關鍵構件的潛能,保證和提高關鍵構件的質量和壽命,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從而滿足關鍵構件長壽命、高性能、結構減重的技術要求,實現全壽期成本的經濟可承受性,獲得自主創新的智慧財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真空熱處理技術屬於國家核心競爭力。
  • 【技術分享】奧氏體不鏽鋼的熱處理工藝
    5、奧氏體不鏽鋼的冷加工強化及去應力處理 奧氏體不鏽鋼不能用熱處理方法強化,但可以通過冷加工變形得以強化(冷作硬化、形變強化),會使強度提高、塑性下降。奧氏體不鏽鋼或製品(彈簧,螺栓等)經冷加工變形強化後,存在較大的加工應力,這種應力的存在導致在應力腐蝕環境中使用時,增加了應力腐蝕的敏感性,影響尺小的穩定性。
  • 熱處理工藝大致有以下幾種?
    熱處理工藝大致有以下幾種?(1)淬火。為了避免焊接時出現馬氏體組織和防止產生冷裂縫,在焊接有淬火傾向的鋼時,往往要採取以下措施:①預熱,以減慢焊縫及熱影響區的冷卻速度,有利於避免產生淬火組織。②採用較大的焊接電流和較小的焊接速度,也能減慢接頭的冷卻速度,有助於避免淬火組織和冷裂縫的產生。(2)回火。
  • 談談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關鍵問題
    氏體不鏽鋼管奧氏體不鏽鋼主要用於耐蝕目的,熱處理對其影響很大。奧氏體不鏽鋼的耐蝕性和耐酸性主要依賴表面鈍化,如果表面鈍化這種行為不能維繫,則它就會發生腐蝕。因此,奧氏體不鏽鋼並不是完全不鏽,它只是針對氧化環境和酸性環境。對於特殊的離子,並不具有強大的抗拒能力。奧氏體不鏽鋼的熱處理主要影響表面層的鈍化能力,因而影響其腐蝕性能。
  • 高功率半導體雷射退火降低增材製造過程中的殘餘應力
    結果表面殘餘應力可以降低90%以上,且並沒有造成SLM製造部件晶粒的長大。對一些胞狀-枝晶凝固組織(高固溶含量的模式)的退火效應的發生區域,則經歷著較長時間的高溫處理。原位退火處理的SLM部件和傳統的後熱退火部件相比較,其應力釋放水平幾乎相當。採用這一手段可以降低或者不需要採用後熱處理的手段,來消除SLM列印過程中產生的殘餘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