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2021-01-10 孜然學術

導讀:傳統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機理主要為位錯運動,但對於具有固態相變的金屬而言,如馬氏體不鏽鋼和亞穩β鈦合金,TRIP (應力誘發馬氏體)和TWIP(應力誘發孿晶)效應往往與高強高韌性能密切相關。本文在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異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並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變體預測。

鈦合金是當前重要的一類結構材料,高比強度、良好的耐腐蝕性、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使其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對多種類型的鈦合金而言,探究其塑性變形機理,對於評價、預測並設計新型合金至關重要。其中,應力誘發α』』馬氏體、應力誘發ω相、變形孿晶{332}<113>和{112}<111>都已在鈦合金的塑性變形組織中被大量實驗證實。然而,馬氏體相變的可逆性易造成顯微組織馳豫,這對於明晰其真實的塑性變形機理,進而設計出更高性能的相變金屬材料帶來極大難度。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楊洋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郝玉琳研究員、法國雷恩國立應用科學學院合作,採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透射電子顯微技術,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亞穩β鈦合金Ti2448合金為例,首次發現了新型反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經理論分析證實了這兩種反常β孿晶均為馬氏體孿晶在應力鬆弛後組織回復後所被動形成的(passively formed)。同時,各類孿晶界面上均存在由應力鬆弛而誘發的ω相(Stress-release induced ω phase)。相關論文以題為「Plastic deformation via hierarchical nano-sized martensitic twinning in the metastableβ Ti-24Nb-4Zr-8Sn alloy」發表在金屬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這是繼Physical Review Letters封面期刊和Acta Materialia等多個期刊連續報導後的又一力作。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4.021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採用高能同步輻射在SXRD譜線中觀察到了近乎完全的應力誘發α』』馬氏體相變,隨後採用採用高分辨透射電鏡觀察變形組織,得到了多層級的β變形孿晶形貌,具體如下圖所示。

Fig.1. (a) Ti2448合金in situ SXRD結果,(b) 變形5%樣品的TEM結果顯示出典型複雜變形組織, (c) 單根變形帶中顯示出具有多層級的精細結構.

經取向分析並對多層級孿晶和界面相進行標定,發現變形組織中的單根變形帶實則包含多個孿晶組分:(a) 初生孿晶 primary twin, (b) 次生孿晶 secondary twin,(c) 基體matrix,(d) 界面omega相,矛盾之處在於:原位同步輻射觀察到的應力誘發α』』馬氏體相在顯微組織中始終未能探測到。

Fig. 2.Ti2448合金變形組織中典型的hierarchical deformation band解析結果

隨後,研究人員採用基於極射赤面投影圖的取向重構方法(crystallographic reconstructing method),對上圖中單根變形組織中的多個孿晶組分進行了馬氏體孿晶的取向重構工作,結果如下圖。

Fig. 3.圖2中各孿晶組分經取向重構後發現並證實:1-卸載狀態的初生孿晶與次生孿晶為{332}<113>β類型,對應加載狀態下的{130}<310>α』』類型;2-初生孿晶與基體為{013}<531>β -Type II類型,對應加載狀態下的{021}<512>α』』 -TypeII類型;3- 次生孿晶與基體為{541}<111>β -Type I類型,加載狀態下不存在孿晶關係。

最後,研究人員採用Schmid因子進行了孿晶變體的理論分析與預測,驗證了初生孿晶的析出遵從schmid定律,但是次生孿晶的析出違背Schmid定律,這主要是因為次生孿晶優先滿足其於初生孿晶之間關系所致。

這項研究中反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的發現,是對現存鈦合金塑性變形機制的補充,研究中所採用的晶格重構方法與Schmid因子理論分析方法對於具有馬氏體相變孿晶的金屬材料塑性變形實驗與理論研究,可以提供借鑑。相關方法在作者所發表的其他文章中已有所介紹,可參考如下Acta Materialia, 2015, (88): 25-33;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6(24): 117;Acta Materialia, 2016, (105): 94-103.(文:Quan~)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Acta Materialia》:滑移孿晶在相界面的變化!
    >
  • 西南交大《MMTA》:拉伸純鎂中發現大量反常孿晶
    由於鎂及鎂合金具有低對稱的HCP晶體結構,室溫易啟動的滑移系很有限,變形孿生在其協調塑性變形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0-12}拉伸孿生的臨界分切應力(CRSS)相對較低,易於激活,因而是鎂中最常見的孿生模式。深入理解孿晶尤其是{10-12}拉伸孿晶的激活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北航《Scripta Mater》:6.1GPa超高應變硬化率的新型鈦合金
    導讀:本文基於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TRIP/TWIP鈦合金,主要變形機制為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ω逆轉變和α′馬氏體機械孿晶,賦予了該鈦合金6.1GPa的超高應變硬化率,為設計新型TRIP/TWIP鈦合金提供了新的思路。
  • 頂刊《Acta Materi》揭示熱處理對AM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
    雷射天地導讀:鈦合金是一種戰略金屬,在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其中Ti6Al4V合金(Ti64)是鈦合金中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鈦合金。 採用LPBF技術對鈦合金進行增材製造具有傳統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從而使得SLM技術在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得到密切的關注和青睞。
  • 高強度高彈性鈦合金髮展現狀
    鈦合金的高強度和低彈性模量賦予其優異的彈性變形能力,作為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首次在 B-52 轟炸機上使用 Ti-6Al-4V 製造的鈦合金螺栓,由此開啟了鈦合金緊固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 增材製造的熱處理高強度鈦合金
    導讀:亞穩β-鈦合金在經過沉澱硬化後,是強度最高的鈦合金。本文採用電弧增材工藝製備Ti–3Al–8V–6Cr–4Mo–4Zr合金,並對其力學性能和熱處理後的顯微組織進行研究。固溶處理後合金主要由體心立方β相組成,具有很高的塑性,但是強度一般,其中屈服強度僅為860MPa。但是通過後期時效處理後,可實現極高的強度,其屈服強度(>1600MPa)幾乎增加一倍。
  • 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轉換孿晶——一種全新的孿晶形成機制
    孿晶是晶體材料中極其常見的一種結構。孿晶與其基體之間的界面稱為孿晶界。原子的堆垛在孿晶界的兩邊形成鏡面對稱關係。作為一種特殊並廣泛存在的晶體缺陷,孿晶界對晶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極大的正向影響。相較於其它二維缺陷,孿晶界可以更有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並提升材料中位錯的密度,從而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塑性。
  • 北航、中國礦大都設計出1.1GPa高性能鈦合金,機理類似
    ,而且發現優異的性能都與變形過程中層狀孿晶有關。鈦合金是一種重要的結構金屬,其強度與塑性往往表現出相互制約的倒置關係,即強度與塑性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差異。昨天我們報導了北航的一項研究(點此查看),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高強高塑性鈦合金,抗拉強度1092 MPa,屈服強度870 MPa,延伸率為41%,超高應變硬化率2.5GPa。強塑積高達前所未有的45 GPa%。
  •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亞穩相過渡族金屬氮化物(TMAlN,TM = Ti,V)薄膜是通過離子氣相沉積技術進行製備的,其中離子通量和離子能量的變化會引起薄膜中應力的變化,進而影響Al在面心立方相(fcc)中的固溶度。雖然已構建了TiAlN薄膜的亞穩相形成模型,但薄膜應力對相形成的重要影響仍被忽略。通過組合磁控濺射實驗,熱力學建模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我們研究了在各種化學成分、襯底溫度和沉積速率下V1-xAlxN和Ti1-xAlxN薄膜的亞穩相形成。
  • 淺析鈦合金材料在航空緊固件中的應用
    鈦合金鉚釘通常被應用於耐腐要求高且強度要求不高的部位,β型具有非常良好的冷加工性能,是航空鉚釘製造的上好材料,能夠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1.1 Ti-45Nb合金 TI-45Nb的伸長率可達到20%以上,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和冷加工性能,其剪切和抗拉的強度都要優於純鈦,而冷變形抗力又低於純鈦,是複合材料連接用鉚釘的最佳材料選擇。
  • 《Science》新突破:多晶純銅納米晶中發現全新亞穩態結構
    導讀:本文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粒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
  • Small Methods: 生長基元化學勢調控亞穩態納米晶生長取得新的進展
    、孿晶納米晶)。遺憾的是,目前為止,這些熱力學亞穩態的無機納米晶大都是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發現或者通過試錯的方式合成得到的。儘管已經有一些基於表觀實驗現象的規律性的總結,但人們對亞穩態納米晶的生長機制仍然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
  • 《Acta Mater》鋁鎂合金中納米尺度β析出相的演變
    5xxx系鋁合金越來越多地被視為結構鋼的替代品,特別是在船舶應用中。這種不可熱處理的合金具有很高的強度重量比,良好的耐腐蝕性以及良好的可焊接性和可成形性。但是,在中等至低溫下在晶界處容易形成β相(Al3Mg2),因此5xxx系列鋁合金易于敏化(sensitization)。
  • 華南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多晶陶瓷衝擊響應的晶粒尺寸效應
    陶瓷材料在國防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有重要應用,在裝備向輕量化和高性能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碳化矽憑藉低密度、高比強度、耐高溫等優異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武器裝甲、塗層和發動機渦輪葉片以及摩擦和電子器件中極具應用前景。其應用中存在高溫高壓和高應變率乃至強輻射等複雜惡劣條件,對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和力學特性的研究受到重要關注。不同加載條件與微結構下納米陶瓷的變形與破壞仍是當前基礎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相關研究成果11月13日發表於《科學》。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Acta》揭示超低溫下中熵合金抗疲勞裂紋增強機制
    導讀:本文研究了等原子、單相、面心立方結構的鉻鈷鎳基中熵合金的疲勞裂紋擴展特性,該合金顯示出優異的強度、延展性、抗疲勞特性和韌性,並且這些性能都在低溫下得到顯著增強。在室溫和低溫兩種尺寸(~7和68 um)晶粒下,研究了疲勞裂紋的擴展情況及疲勞門檻值。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的周剛助理研究員、王皞副研究員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Li Dongsheng教授、宋淼博士以及密西根大學的魯寧博士等人合作,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3日在《科學》在線發表。
  • 科學網—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
    ,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會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它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秀豔介紹,非晶固態只在有限的合金成分範圍內才能形成,對於絕大多數合金和純金屬,無論晶粒多麼細小也無法形成非晶固態。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