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2020-07-11 材料material

近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的劉思達博士生(第一作者),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常可可教授(唯一通訊作者)等基於組合磁控濺射實驗,熱力學建模與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在各種襯底溫度和沉積速率下,薄膜應力對V1-xAlxN和Ti1-xAlxN薄膜的亞穩相形成的影響。基於先前的工作(Acta Mater, 2019, 165: 615-625),時隔一年在Acta Materialia上再次發表了題為「Stress-dependent prediction of metastable phase formation for magnetron-sputtered V1−xAlxN and Ti1−xAlxN thin films」的研究論文。作者首次在過渡族金屬氮化物薄膜的相形成模型中引入應力因素,將Al臨界固溶度(xmax)的預測範圍進行擴展(V1-xAlxN:0.62 < xmax ≤ 0.77; Ti1-xAlxN:0.79 < xmax ≤ 0.90),並與實驗結果相吻合。這是先前基於能量的理論模型所無法做到的。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6.044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亞穩相過渡族金屬氮化物(TMAlN,TM = Ti,V)薄膜是通過離子氣相沉積技術進行製備的,其中離子通量和離子能量的變化會引起薄膜中應力的變化,進而影響Al在面心立方相(fcc)中的固溶度。雖然已構建了TiAlN薄膜的亞穩相形成模型,但薄膜應力對相形成的重要影響仍被忽略。


通過組合磁控濺射實驗,熱力學建模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我們研究了在各種化學成分、襯底溫度和沉積速率下V1-xAlxN和Ti1-xAlxN薄膜的亞穩相形成。第一性原理計算的結果表明,Al在fcc-V1-xAlxN或fcc-Ti1-xAlxN中的最大固溶度與壓應力值呈線性關係。

我們利用單次組合沉積的實驗數據,結合理論計算,定量預測了應力作用下薄膜的亞穩相形成情況。薄膜應力的考慮,使V1-xAlxN和Ti1-xAlxN薄膜的Al溶解度極限得到了擴展。以上理論預測已經過實驗驗證,進而為提高fcc-TMAlN薄膜中的Al固溶度極限提供指導。

表1:組合磁控濺射技術製備薄膜材料的實驗參數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1:XRD衍射圖(550 ℃,2.3 W cm-2)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2:熱力學模型(基於CALPHAD方法)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3:亞穩態VN-AlN相形成圖(未考慮薄膜應力的影響)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4:電子衍射圖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5:第一性原理計算Ground-stateenthalpies (V1-xAlxN)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圖6:亞穩態VN-AlN相形成圖(考慮薄膜應力的影響)與文獻值的對比


總的來說,本文基於一次組合磁控濺射實驗,CALPHAD熱力學模型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提出了一種考慮應力影響的TM1-xAlxN(TM = Ti,V)薄膜的亞穩相形成模型。該模型表明fcc-TM1-xAlxN中的Al固溶度極限與壓應力呈線性關係。薄膜應力每增加5 GPa, Al固溶度極限在fcc-V1-xAlxN和fcc-Ti1-xAlxN中,分別增大0.15和0.13。


將應力因素引入到相形成的預測模型中,其計算結果表明Al固溶度的預測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與之前不考慮應力的純能量模型相比,該模型與實驗數據的吻合度大大提高。研究首次發現fcc-V1-xAlxN中Al固溶度預測值可以達到0.42的極低值,並且已通過極低速率的氣相沉積對這一預測進行了實驗驗證。本文提出的相預測模型為控制和擴展fcc-TM1-xAlxN薄膜中Al的溶解度極限提供了指導。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導讀:傳統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機理主要為位錯運動,但對於具有固態相變的金屬而言,如馬氏體不鏽鋼和亞穩β鈦合金,TRIP (應力誘發馬氏體)和TWIP(應力誘發孿晶)效應往往與高強高韌性能密切相關。本文在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異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並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變體預測。鈦合金是當前重要的一類結構材料,高比強度、良好的耐腐蝕性、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使其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對多種類型的鈦合金而言,探究其塑性變形機理,對於評價、預測並設計新型合金至關重要。
  • 磁控濺射法沉積TCO薄膜的電源技術
    近年來,成本低、性能優良、無毒害的ZnO:Al(AZO)薄膜[3]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研究,有希望替代ITO薄膜。因此,ITO與AZO材料是當前研究和生產的最主要的TCO材料。目前,產業界製備ITO、AZO薄膜主要是採用磁控濺射鍍膜技術[4][5]。
  • 《Nature》晶界相變,開闢材料設計新道路!
    來自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和德國馬普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在超淨條件下沉積在藍寶石襯底上的銅薄膜中的晶界,直接觀察到純銅中的晶界相變,並發現了相似晶界中共存的兩種不同結構,為材料設計開闢了新的道路,有利於進一步研究晶界相變對異常晶粒長大及液態金屬脆化等現象。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濺射靶材:晶片製造材料王者
    靶材製造涉及的工序精細繁多,技術門檻高、設備投資大,而工序流程管理及製造工藝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濺射靶材的質量和良品率,因此,具有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濺射鍍膜濺射鍍膜的品質對下遊產品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
  • 金屬頂刊《ACTA》:抗壓強度達46GPa!突破金屬材料記錄
    導讀:在亞微米尺度上加工金屬樣品的能力提高了純金屬的強度極限到千兆帕斯卡(GPa)範圍。本文製造的Mo納米顆粒具有巨大的抗壓強度,其抗壓強度超過了金屬材料的先前強度記錄。通過在沉積在藍寶石上的Mo薄膜的兩階段固態脫溼過程中,通過控制退火氣氛來產生圓形和多面的顆粒。圓形顆粒在突然屈服之前經歷了巨大的彈性變形。
  • 西安交大《Acta Mater》首次構建亞微米級鋁的變形機製圖!
    如何在不影響高強度的情況下控制晶粒的破裂,以實現平穩,可控的塑性流動,是納米力學工程中的一個挑戰。從理論上講,加熱是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在包括微米級和納米級在內的所有尺寸範圍內提高材料的延展性。為了確定工藝參數需要參考變形機製圖(DMM),DMM能夠描繪溫度,應力和晶粒尺寸在不同組合下的主要變形機制。但是,現有的DMM不適用於尺寸小的材料。對於這些材料,儘管有各種應用迫切需要,但還沒有這種DMM。
  • 一周不到,仿生材料發完Nature又發Nat. Mater
    利用逆向工程和正向工程相結合的方法,提供了一種利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經濟實用地生產功能性納米結構塗層的方法。因為其卓越的層次結構和跨多個長度尺度的機械堅固性,已受到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的極大關注。其中一種名為偕老同穴(Euplectella aspergillum)的海綿的骨骼系統,由一個覆蓋著兩套對角支撐的正方形網格狀建築組成,形成了一個類似於棋盤格狀的開閉細胞模式。
  • 濺射靶材,主趨勢下潛在的材料王者
    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要反覆用到的是,隸屬於物理氣相沉積(PVD)技術的濺射工藝,它也是製備電子薄膜材料的主要技術之一。該濺射工藝原理是利用離子源產生的離子,在真空中加速聚集成高速離子流,轟擊固體表面,離子和固體表面的原子發生動能交換,使固體表面的原子離開靶材並沉積在基材表面,從而形成納米/微米薄膜。
  • 《Acta Mater》晶界遷移與應力腐蝕開裂的關係
    而在低壓H2蒸汽環境下和應力腐蝕開裂(PWSCC)相關的氧化電位範圍內,沿著晶界應力腐蝕開裂主要表現為擴散誘導的晶界遷移(DIGM)以及Al和Ti的富集。論文連結: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1.020600合金等鎳基合金材料廣泛應用於壓水堆核電廠一迴路系統構件,隨著長期運行,發現很多部位件出現了應力腐蝕開裂的嚴重現象。因此PWSCC是影響核電站長期運行的主要問題之一。
  • 《Acta Mater》鋁鎂合金中納米尺度β析出相的演變
    但是,在中等至低溫下在晶界處容易形成β相(Al3Mg2),因此5xxx系列鋁合金易于敏化(sensitization)。敏化是指高溫時效導致在晶界形成有害的第二相,這會引起晶間腐蝕並降低機械性能。儘管人們將很多注意力放在了β上,但前體相β'和β''的作用仍不清楚,它們是否存在或代替β-平衡相,可能會大大改變這些合金的敏化方式。
  • 關注半導體設備:PVD設備應用材料一家獨大,北方華創部分替代
    成核是指少量原子或分子反應物結合起來,形成附著在晶圓表面上的分離的小膜層,晶核直接形成於表面。聚集成束也稱之為島生長,初步形成的晶核按照晶圓表面遷移率和束密度生長,之後隨著島的不斷生長,直至形成連續的膜,這樣便完成了薄膜的表面沉積。薄膜沉積常見技術  本文開篇便提到,按照原理不同,薄膜沉積可分物理工藝、化學工藝和外延工藝三大類。再進行細分,物理工藝可分為濺射和蒸鍍兩類,化學工藝可分為化學氣相沉積(CVD)和原子層沉積(ALD):
  • CIGS-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簡介及CIGS薄膜電池製備技術方法
    一般採用真空濺射、蒸發或者 其它非真空的方法,分別沉積多層 薄膜, 形成 P-N 結構而構成光電轉 換器件。從光入射層開始,各層分 別為:金屬柵狀電極、減反射膜、窗 口層(Zn0 )、過渡層(CdS)、光吸收 層(CIGS)、金屬背電極(Mo )、玻璃 襯底。經過近 30 年的研究,CIGS 太陽電池發展了很多不同結構。最主要差別在於窗口材料的不同選擇。
  • 《Acta Mater》「編碼」累積疊軋製備多級特徵結構納米疊層材料​
    導讀:本研究基於實驗設計與理論模擬相結合,驗證了構造多級特徵結構以實現高性能材料的有效策略,同時利用特殊界面調控氦泡生長的動力學過程,最終使銅鈮複合材料具有優異的機械、超導和抗輻照性能,並有望應用於核聚變領域。
  • 資陽磁控濺射靶材厚度
    資陽磁控濺射靶材厚度濺射靶材是用濺射法沉積薄膜的原材料,主要應用於面板顯示、半導體和磁記錄薄膜太陽能領域。特別是高純度濺射靶材應用於電子元器件製造的氣相沉積工藝,是製備晶圓、面板、太陽能電池等表面電子薄膜的關鍵材料。所謂濺射,是製備薄膜材料的主要技術,也是PVD的一種。
  • 三種常見的薄膜材料物理氣相沉積方法(PVD)
    1、真空蒸鍍原理:真空蒸鍍的原理極為簡單,可以簡單解釋為,在真空室內通過加熱使材料靶材蒸發,形成蒸汽流,同時保證待鍍件較低的溫度,使得靶材在待鍍件表面凝固。優缺點:優點是真空蒸鍍無論是從原理上還是從方法上都比較簡單。
  • 磁控濺射鍍膜設備原理
    而Ar+離子在高壓電場加速作用下,與靶材的撞擊並釋放出能量,導致靶材表面的原子吸收Ar+離子的動能而脫離原晶格束縛,呈中性的靶原子逸出靶材的表面飛向基片,並在基片上沉積形成薄膜。直流濺射(DC Magnetron Sputtering)、射頻濺射(RF Magnetron Sputtering)、脈衝濺射(PulsedMagnetro n Sp uttering)和中頻濺射(Medium Fre2quency Magnetro n Sp uttering)直流濺射方法用於被濺射材料為導電材料的濺射和反應濺射鍍膜中,其工藝設備簡單,有較高的濺射速率
  • 電子產業原材料之靶材行業深度報告:輔芯助屏,濺射全球
    1、 靶材概況靶材:濺射薄膜製備的源頭材料,又稱濺射靶材,特別是高純度濺射靶材應用於電子元器件製造的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工藝,是製備晶圓、面板、太陽能電池等表面電子薄膜的關鍵材料。
  • Adv.Mater.:「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鈦鋁金屬靶材_專業的濺射靶材生產廠家
    退火可以消除矽錠內部的應力,還能把長晶過程中存在的位錯等缺陷給與一定程度的消除,使得晶體不容易碎裂。即便長晶很順利,退火不當也會造成矽錠的破裂。對於下一步要進行切片用的鑄錠來說,破裂就等於廢品。如果僅僅是提純而不需要鑄錠,一個完整的矽錠也比破裂的規定便於處理,如去頂部和邊皮等。因此,退火過程絕對不能忽視,不能因為長晶已經完成,到這個時候就大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