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Acta Mater》首次構建亞微米級鋁的變形機製圖!

2021-01-08 孜然學術

眾所周知,室溫下許多微米和納米級金屬晶體呈現出「越小越強」的趨勢,其強度接近理想需求樣品。如何在不影響高強度的情況下控制晶粒的破裂,以實現平穩,可控的塑性流動,是納米力學工程中的一個挑戰。從理論上講,加熱是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在包括微米級和納米級在內的所有尺寸範圍內提高材料的延展性。為了確定工藝參數需要參考變形機製圖(DMM),DMM能夠描繪溫度,應力和晶粒尺寸在不同組合下的主要變形機制。但是,現有的DMM不適用於尺寸小的材料。對於這些材料,儘管有各種應用迫切需要,但還沒有這種DMM。

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團隊等人首次通過實驗構建了亞微米級純鋁的DMM。構造的兩種DMM分別為應力-溫度和應力-試樣尺寸關係。該DMM可用於識別主要的變形機制、機制轉變的臨界條件、以及在特定溫度和應變率下材料的最大尺寸。相關論文以題為「Deformation mechanism maps for sub-micron sized aluminum」近期發表在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9645420301178

研究人員首先討論了退火態純鋁納米柱的壓縮過程。研究發現當溫度低於臨界設定溫度(Tc=275℃)時,退火的亞微米晶粒表現出隨機變形行為。應力-應變曲線從彈性變形的直線部分開始,然後應變突然呈爆發狀態。在整個彈性階段,即使高應力下,材料仍保持原始狀態,沒有任何位錯成核。當溫度高於臨界設定溫度時,應力-應變曲線顯示出三個不同的階段,即彈性階段,擴散可塑性階段和位移可塑性階段。

圖1 在較低溫度和較大尺寸下的典型隨機型變形過程

圖2 典型塑性變形過程

這篇文獻也是微柱壓縮實驗 →改寫教科書!燕大-浙大在位錯滑移方面取得重要發現!

研究人員選擇不同溫度間隔下在較小尺寸和一定應變率範圍內的納米柱進行壓縮並繪製應力-溫度變形機理圖。當設定溫度大於275℃時,應力-應變曲線有兩個特徵應力值,即線性部分結束時的屈服應力和應變破裂開始的破裂應力。這兩個應力值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在應力-溫度變形機理圖中,存在三個主要變形機制不同的區域,即彈性區,擴散可塑性區和位移可塑性區。位移可塑性區域的下線由各種溫度下的破裂應力值確定,而彈性區和擴散塑性區域之間的線由各種溫度下的屈服應力值確定。該機理圖用於區分主要的變形機制,並預測材料經特定溫度-應力組合時變形模式的轉變。

圖3 應力-溫度變形機理圖

研究人員使用納米柱直徑與應力為軸構造了另一種應力-試樣尺寸變形機理圖。其中也包含由屈服應力線和擴散/位移過渡線分隔的三個區域。該圖類似於應力-溫度機理圖,存在變形模式轉變的臨界大小,經實驗確定為400nm。當試樣尺寸小於400nm時,屈服強度隨尺寸的減小而下降,這是由擴散塑性控制的。當尺寸大於400nm時,屈服強度隨尺寸的減小而上升,此階段由位移可塑性控制的。

圖4 固定溫度下的應力-應變曲線和應力-試樣尺寸變形機理圖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在不同溫度下對不同直徑的單晶鋁柱進行了系統的原位定量力學測試,探討了變形機理的轉變並構造了兩種變形機理圖。這兩個新的機理圖可用於識別主要的變形機制,機制的轉變條件以及在特定溫度和應變率下的最大試樣尺寸。該機理圖為後續研究中工藝參數的選取提供了一定參考。(文:破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公眾號友好轉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材料強度重點實驗室一論文在Acta Materialia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一篇題為「無缺陷亞微米金顆粒變形尺度效應及其可控性」研究的論文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一流學術刊物《Acta Materialia》上發表。該論文是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http://nano.xjtu.edu.cn)博士生王章潔,在單智偉教授等三位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的。
  • 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開發出0.5-0.8μm的亞微米級勃姆石
    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公司通過自主創建的MTCG技術,實現了勃姆石形貌、粒度可控的水熱法製備,成功開發出0.5-0.8μm的亞微米級勃姆石(牌號:LSB-2-2)新產品產業化技術,具有一條年產1500噸超細勃姆石生產線。
  • 納米級、亞微米級、微米級加工,到底是什麼樣子?
    納米級?什麼概念? 先來看一組換算: 1微米=0.001毫米 1納米=0.001微米=0.000001毫米 我們知道普通加工的精度一般在10~100μm,精密加工精度在3~10μm,高精密加工精度在0.1~3μm,而精度要求高於0.1μm的屬於超精密加工的精度。
  • 光學天線幫助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掃描
    不幸的是,QC雷射器的波長處於微米級,把掃描儀的解析度限制在了微米級。現在,QC雷射器的共同發明人——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光學天線,通過以納米級的精度對雷射點聚焦,可以使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的掃描。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應用於光電子學及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應用於光電子學及合成生物學領域,從而促進信息存儲和加密等技術的發展。
  • 西安交大碩士生論文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理學院碩士生劉真一篇研究論文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Xiong教授合作完成,西安交通大學是該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 西安交大博士生發現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新機制
    科技日報 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6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楊陽和青年教師紀元超副教授在院長任曉兵教授指導下,首次發現了一種能有效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機制,為設計高性能弛豫鐵電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數值模擬研究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 細顆粒物排放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亞微米顆粒粒徑小於1 μm,比表面積大,易富集有毒汙染物。工業用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亞微米顆粒物已成為大氣中亞微米顆粒物的主要來源。
  • 鋁行業「常青樹」 ——AAG亞鋁以品牌建設助推企業高質發展
    而用創新決勝未來、用實幹描繪盛景,正是AAG亞鋁御風前行的「秘訣」。28年穩打穩紮打通國際銷售網絡AAG亞鋁自1991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於高、精、尖鋁擠壓型材的設計與製造。憑藉牢靠的忠誠度、過硬的業務能力和豐富的銷售經驗,他們形成了穩定、專業的企業隊伍系統,構建起AAG亞鋁獨有的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客戶端服務關係的經營體系。
  • 我國獨創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
    利用含銅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已經通過了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專家科技成果鑑定: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批量生產的亞微米超微細銅粉、亞微米銅基精華油、亞微米銅基潤滑油、亞微米銅基抗磨修復精華油等系列高科技衍生產品已銷往國內外,正式服務於紡織機械製造、交通和化學工業等相關領域。
  • 科學家藉助全新非接觸式亞微米紅外光譜,首次成功直觀揭示神經元中...
    (A) 美國PSC公司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mIRage實物圖;(B)亞微米紅外成像示意圖:神經元樹突的AFM形貌圖,其中神經元直接在CaF2基底下生長。這是科學家們首次獲取單個樹突棘的高解析度的化學圖像和紅外光譜,以往其它測試方法是無法做到的。圖2. 使用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mIRage觀察初級神經元結構。
  • 交大機械百年 宋壽銜教授的回憶
    那時製圖是比較重要的學科,我剛到交大的時候,教研室裡只有我一個黨員,我不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的,而是專科畢業,但當時需要就把我派到那裡去了。那時候有很多老先生,也有很多新教師,除了專業確實與製圖不相關的,一般都是先到製圖教研室。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有助設計更複雜電路和納米器件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有助設計更複雜電路和納米器件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
  • 西安交大校友王珏擔任總指揮
    西安交通大學1978級渦輪機專業校友王珏擔任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據了解,像王珏一樣投身中國航天事業的交大身影還有很多,為我國航天事業貢獻交大力量。王珏,男,漢族,籍貫浙江平陽,1978年—1982年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渦輪機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有助設計更複雜電路和納米器件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
  • 再發《Acta Mater》!材料應力對濺射薄膜亞穩相形成的影響
    作者首次在過渡族金屬氮化物薄膜的相形成模型中引入應力因素,將Al臨界固溶度(xmax)的預測範圍進行擴展(V1-xAlxN:0.62 < xmax ≤ 0.77; Ti1-xAlxN:0.79 < xmax ≤ 0.90),並與實驗結果相吻合。這是先前基於能量的理論模型所無法做到的。
  • 「西遷精神」升華西安交大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單智偉說:「老一輩交大人從無到有的創造,激勵我們新一代交大人從有到強、從強到優,我們要弘揚傳統,艱苦創業,努力爭創世界一流。」在今年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交大主持的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守好業、再創業 西遷精神永續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西安交大10餘年研發關鍵技術!
    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而在&34;的背後,西安交通大學的貢獻不可忽視。
  • 西安交大獲批14項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項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認定名單,西安交大共有14個項目獲批立項,項目總數居C9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二位。西安交通大學在教育部限額推薦3項的條件下,精心籌劃、組織動員,同時充分利用優質資源,積極努力拓寬申報渠道,通過教指委和行業協會學會等,成功獲得14個推薦資格並全部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