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創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

2020-11-28 全球紡織網

我國獨創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

2013-04-22 17:01:57 來源:網上輕紡城

日前,記者從重慶太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利用含銅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已經通過了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專家科技成果鑑定: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批量生產的亞微米超微細銅粉、亞微米銅基精華油、亞微米銅基潤滑油、亞微米銅基抗磨修復精華油等系列高科技衍生產品已銷往國內外,正式服務於紡織機械製造、交通和化學工業等相關領域。

據介紹,該公司採用硫酸法化學循環還原工藝,利用含銅廢渣、廢液、超低品位(低於0.03%)伴生銅礦等含銅廢棄物為原料,建成了第一條工業生產線:流程短、成本低、工藝可靠、質量穩定,產品粒度和形狀可控;並取得了《一種亞微米銅粉及用硫酸法化學還原製備該銅粉的方法》、《亞微米銅基磨合修復劑及其用途》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

經國家有色金屬及電子材料分析測試中心、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粉末冶金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多家權威檢測部門分析測試,太魯科技生產的亞微米銅粉粒徑0.1~5.0微米,平均粒徑約0.7微米,最高純度≥99.99%,形狀呈球形或半球形,屬於具有廣泛實用價值的納米級金屬粉體的延伸,突破了當前工業銅粉細微化製備技術的瓶頸,填補了銅粉產品高端領域的重要空白。

據技術發明人重慶太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吉維群介紹,這種亞微米銅粉還具有質軟、抗磨、無磁性、高分散穩定性、相容性、易合金化與銅基燃燒催化等特性,與其它輔助材料及基礎潤滑油按比例一起進行加工處理,開發生產亞微米銅基抗磨修復精華油系列產品,與原潤滑油按比例直接混合使用,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原潤滑油的各項應用性能,延長原潤滑油使用壽命2倍以上,同時可為紡織機械等工業運轉設備提供世界最先進的流體自清潔、流體自修復與流體再加工技術,維護其高負荷、長周期、低成本、安全穩定運行。

據了解,粒徑集中於0.1~5.0微米的亞微米銅粉,具有相對完整的原子結構,它除了同時具有銅的金屬性能和粉體材料的諸多性能外,還可衍生出許多特殊性能,可以滿足許多高附加值、高性能、高科技紡織產品的開發。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亞微米銅粉及衍生產品不但可以用於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更可為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的紡織服裝產業提供基礎材料和應用技術支撐。(中國紡織報)

相關焦點

  • 國內外亞微米球形矽微粉製備技術及最新進展
    球形矽微粉按照粒度分類,可以分為微米球形矽微粉(1-100μm)、亞微米球形矽微粉(0.1-1.0μm)和納米球形矽微粉(1-100nm)等3種類型。隨著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和4G、5G等技術的不斷提升,對電子產品輕薄短小、晶片的封裝性能和承載晶片的載板等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球形矽微粉也朝著粒徑小、性能優異的方向發展,微米級球形矽微粉已不能滿足現有要求。
  • 中鎢優品|亞微米二氧化鎢
    與普通的二氧化鎢一樣,亞微米二氧化鎢同樣是一種巧克力狀的粉末,CAS NO.為12036-22-5,分子式為WO2,分子量為215.84。不過在這裡應注意的是,亞微米二氧化鎢的顆粒尺寸在100nm~1.0μm之間,所以其物理化學性質也會較為優秀,如電化學性能,氧化性,還原性等。
  • 「二氧化矽亞微米、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研製取得新進展
    在近日召開的2009年下半年度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終審會上,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唐芳瓊研究員匯報了申報國家一級標準物質「二氧化矽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的研製情況。與會的近40位專家對「二氧化矽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進行評審後一致認為,該成果研製的二氧化矽納米球具有可靠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可以作為粒度標準物質。
  • 技術線上論壇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亞微米-納米纖維的技術進展及應用現狀
    亞微米-納米纖維的技術進展及應用現狀 發表時間:2019/12/24 文 | 蘆長椿
  • ...亞微米顯微紅外光譜及成像技術助力病理學及化學研究》網絡介紹會
    [報告簡介]  傳統的分析方法,如FTIR, SERS, 電子/螢光顯微鏡技術等,由於空間解析度有限,且光譜準確性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Mie scattering effects)的影響,使得直接在亞微米尺度上研究生物和材料樣品的化學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科學網—亞微米通信光放大器成為現實
  • 亞微米重鈣、矽灰石超細粉體投產
    本報北京6月26日電 中國第一家產業化應用納米技術的亞微米重質碳酸鈣、矽灰石後加工產品最近由香港偉確集團下屬偉確超微新材料有限公司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在廣東連州投產。首期生產的重質碳酸鈣漿料、重質碳酸鈣和矽灰石亞微米超細改性粉及後加工產品是廣東省十五計劃科技重大專項「超細及納米技術」項目,專利發明人為華南理工大學畢舒博士。
  • 亞微米紅外新技術受到BTV關注,再聚焦微塑料監測核心難題!
    我國政府對此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並設點開展了海洋微塑料汙染的試點監測,主要採用的監測方法有目視分析法、光譜法 (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和拉曼光譜法)、熱分析法以及其他分析方法等 (如質譜法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聯用法)。其中,紅外光譜及拉曼光譜分析,由於具有無破壞性、低樣品量測試、高通量篩選以及所獲取的結構信息互補等特點,成為檢測和鑑別微塑料的主要分析技術。
  • 熱點資訊 | QD中國獨家引進美國PSC公司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
    mIRage 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譜儀是由美國PSC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 前身Anasys公司) 最新發布的一款應用廣泛的亞微米級空間解析度
  • 高附加值碳化硼粉體及其製品的製備技術創新
    目前,該項目已取得較大進展,碳化硼粗粉球磨後中位粒徑達1微米左右,開發的膠態成型結合熱壓燒結技術製備的大尺寸、雙曲面異型防彈胸板力學性能優異。該項目的實施可帶動我國硼資源的開發力度,促進硼產品的提檔升級,加速碳化硼行業的產業化進程,並帶動與碳化硼相關領域如航空、軍工及核工業等的發展。 新型碳化硼材料為非金屬,難熔化合物,是硬度僅次於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的超硬人造材料之一。
  • 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開發出0.5-0.8μm的亞微米級勃姆石
    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公司通過自主創建的MTCG技術,實現了勃姆石形貌、粒度可控的水熱法製備,成功開發出0.5-0.8μm的亞微米級勃姆石(牌號:LSB-2-2)新產品產業化技術,具有一條年產1500噸超細勃姆石生產線。
  • 網絡講座邀請|Quantum Design中國邀請您參加《全新一代亞微米顯微...
    [報告簡介]  傳統的分析方法,如FTIR, SERS, 電子/螢光顯微鏡技術等,由於空間解析度有限,且光譜準確性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Mie scatteringeffects)的影響,使得直接在亞微米尺度上研究生物和材料樣品的化學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納米級、亞微米級、微米級加工,到底是什麼樣子?
    先來看一組換算: 1微米=0.001毫米 1納米=0.001微米=0.000001毫米 我們知道普通加工的精度一般在10~100μm,精密加工精度在3~10μm,高精密加工精度在0.1~3μm,而精度要求高於0.1μm的屬於超精密加工的精度。
  • 亞微米半自動倒裝共晶貼片機
    T1是一款多功能貼片機,提供高達 5 微米的貼片精度,適用於各類倒裝晶片、普通晶片的貼裝,可處理最小晶片間距低至 50 微米。亞微米倒裝共晶貼片機應用: 倒裝晶片鍵合 (面朝下)溫度、時間、功率、工藝環境、以及照明和視像 實時的觀察和反饋大大縮短了工藝開發時間 工藝開發簡單、便捷,支持工藝過程自動記錄 快速實現將研發工藝轉化到生產工藝 投資回報率高,一個平臺實現所有的工藝應用技術參數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固體廢棄物的汙染控制起步時間比國外晚,雖然隨著國家技術發展的進步,對於環境保護愈發重視,近年來在固廢處理上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歐美日等國家相比,我國在固體廢棄物的治理上整體水平還很低。據《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 產生量達325 140. 6萬t,綜合利用量( 含利用往年貯存量) 為199757. 4萬t,綜合利用率為60. 5%。
  • 科學家藉助全新非接觸式亞微米紅外光譜,首次成功直觀揭示神經元中...
    美國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PSC)公司開發的全新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mIRage, 是基於獨家專利的光學光熱誘導共振(O-PTIR)技術,它克服了傳統FTIR技術的衍射極限和米氏散射效應,紅外光譜空間解析度高達500 nm,且無需對樣品進行標記, 不再需要衰減全反射(ATR)技術進行厚樣品測試,且能夠無接觸和無損探測樣品
  • 光洋科技首創工具機亞微米集成控制技術
    最近舉行的「中大型工具機亞微米級集成控制技術國際研討會」上,大連光洋科技公司首創的這一技術贏得國內外專家一致讚譽。  在光洋科技研發中心,這臺體積只有0.05立方米的小裝置,受到了前來觀摩的國內外專家高度關注。它通過內置的「數控仿真模擬系統」,像打電腦遊戲一樣,能模擬操控龐大的數控工具機,既可完成工具切削、功能部件加工,還可簡單編程,對工具機工藝技術進行深度研發。
  • 前沿科技 | 全新亞微米紅外&拉曼同步測量關鍵技術助力多層薄膜...
    在實際應用中,層狀材料越來越薄,這對常規FTIR技術的空間解析度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全新光學光熱紅外光譜技術光學光熱紅外光譜技術(O-PTIR)可在非接觸反射模式下對多層薄膜進行亞微米級的紅外表徵,同時探針雷射器會產生拉曼散射,從而以相同的亞微米解析度在樣品的同一點同時捕獲紅外和拉曼圖像。